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葆同

鎖定
黃葆同(1921年5月1日—2005年9月6日),上海市人,高分子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1-2] 
黃葆同於1944年從中央大學化學系畢業;1947年10月去美國留學,在克薩斯農工學院攻讀有機化學,獲得碩士學位後轉到紐約布魯克倫理工學院;1952年獲得布魯克林理工學院化學博士學位;1955年4月黃葆同和夫人馮之榴回到中國;1964年擔任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第四研究室主任,還先後擔任過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05年9月6日在長春病逝,享年84歲 [3] 
黃葆同主要進行過生漆結構和乾燥機理研究,新高分子合成,乙丙橡膠新催化/活化體系研究等,並針對國家需求主持開展了“乙丙橡膠新催化劑活化劑”的研究,開拓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催化劑體系 [4] 
中文名
黃葆同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上海
出生日期
1921年5月1日
逝世日期
2005年9月6日
畢業院校
美國紐約布魯克林理工學院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
《茂金屬催化劑及其烯烴聚合物》
主要成就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黃葆同人物生平

黃葆同
黃葆同(5張)
1921年5月1日,黃葆同出生於上海 [1] 
1940年,從上海南洋中學畢業,並考入上海滬江大學(現上海理工大學 [5]  )化學系。
1942年,轉入位於重慶的國立中央大學化學系。
1944年,從中央大學化學系畢業,並獲得理學學士學位。
1947年10月,去美國求學,在得克薩斯農工學院攻讀有機學,他一邊打工,一邊學習,每月還要寄二三十美元回家貼補家用。在獲得有機化學碩士學位後,黃葆同轉到紐約布魯克倫理工學院主修有機化學、輔修高分子化學 [4] 
1951年5月,當黃葆同開始辦理回中國手續時,美國當局竟以“居留證過期”為藉口,不許他回中國,把他送到愛利斯島拘留所監禁起來。然而,這一切黃葆同認為,更堅定了他回中國的決心。四個月後,黃葆同經保釋,在管制條件下走出愛利斯島,回到普林斯頓大學塑料研究室工作 [4] 
1952年,獲得美國紐約布魯克林理工學院化學博士學位。
1954年,中國在日內瓦會議上取得了外交的勝利,周恩來總理點名要黃葆同等一批中國科學家回國,使許多滯留在美國的愛國科學家解脱羈絆,得到回中國簽證。
1955年4月,黃葆同和夫人馮之榴回中國。
1964年,擔任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第四研究室主任。
1978年,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後,黃葆同先後開展了烯烴聚合和多相聚合物增容方面的研究工作。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2005年9月6日上午7時,因突發心肌梗塞,在長春病逝,享年84歲 [3] 

黃葆同主要成就

黃葆同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黃葆同自1979年以來研究以聚烯烴為組分的多相聚合物,包括共混和嵌段、接枝合成及其用於共混增容。共混型熱塑彈性體和聚乙烯接枝PDMS增進耐磨性研究獲得專利利用共晶和極性/極性相互作用原理,設計增容劑,使聚烯烴/極性聚合物共混為新材料,並深入研究體系的界面和結晶行為。進行乙烯(丙烯)/烯烴共聚和丙烯序貫聚合規律及聚合物結構研究。用非穩態擴散動力學概念研究了齊格勒-納塔非均相催化劑共聚機理。開展了可溶性鋯茂和鈦茂催化劑下的烯烴(共)聚合研究 [6] 
黃葆同在20世紀50年代立足於中國的自然資源,開展了生漆、桐油等研究。20世紀60年代前期,為適應國防建設的需要,他組織領導了“耐高温高分子”、“氟乙烯單體合成”、“耐高温航空有機玻璃”的研究。黃葆同率領他的科研集體,在兩個科研方向上拼搏進取:一是在烯烴Ziegler -Natta聚合方面,在鈦載體催化劑中提出在烯烴共聚中加入a-烯烴反應加速這一現象的擴散控制理論。他們與英、美學者共同澄清烯烴序貫聚合中是否有嵌段結構這一工業實踐中的基本問題,提出烯烴/雙烯烴橡膠共聚“一線穿”結構的概念,在中國國內較早開展了茂金屬催化劑烯烴聚合這一當代高分子研究最重要的新課題。二是在多相聚合物方面,他領導大家首先在中國國內開展了熱塑性彈性體的研究,並加以推廣,轉變成為現實生產力。對最大量的高聚物聚烯烴與廣泛存在的極性聚合物的共混進行了系統研究工作,並着重對二者間的增容機理,尤其是界面的研究,提出新的研究界面方法和界面結構以及增容的新概念。此外,黃葆同提出同時利用聚烯烴共晶和極性/極性相互作用這兩個原理,通過設計的增容劑,使聚烯烴/極性聚合物共混為新材料。他還帶領研究生開展乙烯/α-烯共聚,着重研究了共聚比均聚塊的化學物理原理和支鏈分佈,形態結構,支鏈—結晶結構,VLDPE與不同PE共混等諸多結構問題,“共聚催化劑”申請專利一項 [1] 
  • 學術論著&專利
截至2005年9月,黃葆同發表學術論文170篇,申請或獲得專利7項。黃葆同組織主編了《絡合催化合成橡膠》《烯烴、雙烯烴配位聚合進展》《英漢·漢英高分子詞彙》《茂金屬催化劑及其烯烴聚合物》。還應邀為美國《聚合物大百科全書》撰寫了茂金屬催化劑和聚合的兩個專題。組織翻譯了《聚合物合成和表徵技術》《聚異戊二烯橡膠》兩本專著 [7] 

黃葆同人才培養

  • 指導學生
截至2005年9月,黃葆同在華東理工大學每年工作3個月以上,指導在讀博士研究生2人和碩博連讀研究生1人,平時也經常通過電話與研究小組進行聯繫,指導工作,及時討論中國國外研究的最新進展。同時對學科發展也提出建議,及時指導和修改研究小組的多項項目申請和研究論文 [3] 
截至2005年9月,黃葆同為中國高分子科學培養了19名碩士生,20名博士生(含博士後3名) [7] 

黃葆同榮譽表彰

1991年,黃葆同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6] 
2006年,黃葆同被評選為首屆“上海理工大學傑出校友” [5] 

黃葆同社會任職

黃葆同歷任吉林省政協委員,第六、七、八屆中國人大代表,中國化學會理事、常務理事,高分子專業委員會委員,應用化學專業委員會主委,省、市化學會副理事長,市科協副主席,《高分子學報》《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等5個學術期刊的編委或顧問,《應用化學》主編,《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olym. Chem. Ed.》(美)顧問委員會成員;中國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化學組成員 [7]  。2002年受聘為華東理工大學兼職教授 [3] 

黃葆同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黃葆同的祖父曾任清代湖南提學使、湖北道台,家裏可稱是官宦之家。只是到 了他父親這一輩,家道中落。黃葆同的母親出身望族 [7]  。家裏姐妹七人,黃葆同要養家,微薄的工資只夠用來吃飯,就連姐妹們讀書的費用也都要靠各自的獎學金來維持。出國留學只有靠自己去籌錢。就在這時,黃葆同的姨母資助他一些手飾作為留學的資金。黃葆同於1947年10月飄洋過海,去美國求學 [7] 
  • 情感婚姻
黃葆同在1951年普林斯頓大學塑料研究室工作期間結識了在普林斯頓紡織研究所工作的中國姑娘馮之榴,他們有共同的志趣和追求,二人於1953年結婚 [7] 

黃葆同人物評價

黃葆同是一位熱愛生活、熱愛事業、熱愛人民的科學家,他還是一位平易近人、慈祥仁愛的長者。他言傳身教、誨人不倦的優良風範將永遠激勵一代又一代在科學事業上辛勤耕耘的人們 [1] (科普中國評)
黃葆同嚴謹治學,理論基礎紮實,為中國高分子科學的發展和人才培養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培養了一大批碩士、博士,即使在病重住院的情況下,還為青年學生審閲批改論文稿件 [4] (《新文化報》評)

黃葆同後世紀念

  • 被授予”上海理工大學傑出校友“稱號
2006年10月23日,黃葆同院士被上海理工大學傑出校友推選委員會評選為首屆“上海理工大學傑出校友”。 [5] 
  • 系列文章紀念黃葆同先生
2007年4月21日,國際高分子科學領域的期刊《POLYMER》出版的第九期刊登了系列文章紀念黃葆同先生。此期刊由Elsevier出版社出版 [8] 
  • 黃葆同院士檔案展覽
2016年12月31日,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舉辦的“黃葆同院士檔案展覽”落下帷幕,共有100餘名科研人員及學生參觀了此次展覽 [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