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花苔與皂角樹:中原五作家論

鎖定
《黃花苔與皂角樹:中原五作家論》是2013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梁鴻。 [1]  [3] 
中文名
黃花苔與皂角樹:中原五作家論
作    者
梁鴻
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2] 
ISBN
9787301226216 [2] 
開    本
16 開
裝    訂
平裝
定    價
42.00 元
書    號
22621
版    次
1
字    數
253 千字
頁    數
312 頁
出版日期
2013年7月2日
叢書名
中國現代文學館青年批評家叢書

黃花苔與皂角樹:中原五作家論內容簡介

作為中原文化的發源地和承載體,河南還保持着農業文明以來中國最原生態、最純粹的村莊形式。現當代的眾多河南作家都不約而同地在作品中對“村莊”這一“鄉土中國”意象進行考察並對中國文化傳統形成進行全方位的再闡釋,從中我們能夠體悟到中國文化機制、政治性格、民眾性格的基本特點。雖然現代文明對中國已經造成很大的衝擊,但“村莊”仍以最基本的形式和活躍的生命力影響、塑造着“中國”這個龐大的國家和其中的民眾。《黃花苔與皂角樹》所選擇的五位河南作家幾乎貫穿了整個20世紀。他們對“村莊”的不同書寫和想象也是在以不同方式探討“鄉土中國”的現代命運。20世紀30年代的師陀在充滿“異鄉感”的漂泊之中回到故鄉“果園城”,卻發現“果園城”的荒涼和廢墟;周大新始終把目光投向他的故鄉南陽,這個“圓形盆地”從地理上形成一種封閉性、完整性,當與現代文明衝突之時,盆地裏的人生是如此潰敗,但又顯示出它的樸素的高貴;劉震雲看到“我故鄉的人們”的歷史虛無主義、生存主義,但又深深體會到這片土地的幽默、堅韌和尋找的渴望;閻連科的“村莊”充滿着政治寓言的意味,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土地的色彩、命運和苦難的來源;李洱則以後現代的方式解構了我們的“鄉愁”,它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光裸的、與現代文明共進的支離破碎的村莊。這五位作家的美學風格、語言色彩和結構意象都有鮮明的差異,但卻共同塑造了一個村莊——我們所有人的村莊。

黃花苔與皂角樹:中原五作家論作者簡介

梁鴻,1973年出生,文學博士,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中文系教授。出版非虛構文學作品《出梁莊記》和《中國在梁莊》;學術專著《新啓蒙話語建構:〈受活〉與1990年代的文學與社會》,《外省筆記:20世紀河南文學》,《靈光的消逝:當代文學敍事美學的嬗變》,學術對話《巫婆的紅筷子》。曾在《南方文壇》、《當代作家評論》等核心學術期刊雜誌發表論文四十餘篇。2013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獲“《當代作家評論》獎(2008)”,“《南方文壇》優秀論文獎(2009、2011)”;第十一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散文家”,“2013年度青年作家”。《中國在梁莊》獲“2010年度人民文學獎”,“新浪2010年度十大好書”,“新京報2010年度文學類好書”,“《亞洲週刊》2010年度非虛構類十大好書”,“第七屆文津圖書獎”,“第二屆朱自清散文獎”等。

黃花苔與皂角樹:中原五作家論圖書目錄

叢書總序 吳義勤
緒論 “鄉土中國”:起源、生成與形態
師 陀
異鄉和故鄉
荒原之中的詩意
故鄉情感和故鄉意象
周大新
“圓形盆地”的空間與精神
當代鄉村的陷落與農民的身份
保安之死和暖暖的抗爭
充滿光彩和温暖的盆地女性
劉震雲
“故鄉”的兩極意義
“吵架”美學與“ 平民立場”的兩難
民間的生存特性
鬧劇衝動與語言的暴動
姥娘去了
《一句頂一萬句》:孤獨的中國心靈
閻連科
《日光流年》:“鄉土中國”象徵詩學的轉換與超越
《受活》與受活莊
絕術團:“殘缺之軀”及其隱喻
妥協的方言與沉默的世界
慶典、神話、暴力及其他
李 洱
“靈光”消逝後的鄉村敍事
新的小説詩學的建構
附錄一 和閻連科對話
附錄二 和李洱對話
後記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