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老政治

鎖定
黃老政治,西漢初年為恢復封建經濟穩定封建統治而實行的“無為而治”的方針政策。先秦諸子中的道家思想中含有許多政治、戰爭的戰略、策略思想,所謂“無慾以靜,天下將自定”,或“將欲奪之,必固與之”(《老子》),這種思想到戰國末期發展成為黃老之學(黃,指黃帝,老,指老子)。當時所謂黃帝之學,也屬於道家的一個流派,它同道家的區別是,黃帝之學在道之中含有法的成分。二者合在一起稱為黃老。黃老政治在漢武帝上台執政之後,漸漸廢除,而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黃老政治尚陽與老莊尚陰相對 [1] 
中文名
黃老政治
外文名
黃老政治
解 釋
無為:無所作為
出 處
《論語·衞靈公》

目錄

黃老政治無為而治

解 釋無為:無所作為;治:治理。自己無所作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當政的時候,沿襲堯的主張,不做絲毫改變。後泛指以德化民。
出 處 《論語·衞靈公》:“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 “無為”作為一種政治原則,在春秋末期已經出現。使“無為而治”系統化而成為理論的是《老子》。他們認為統治者的一切作為都會破壞自然秩序,擾亂天下,禍害百姓。要求統治者無所作為,效法自然,讓百姓自由發展。“無為而治”的理論根據是“道”,現實依據是變“亂”為“治”;“無為而治”的主要內容是“為無為”和“無為而無不為”,具體措施是“勸統治者少干涉”和“使民眾無知無慾”。
黃老政治 黃老政治
古時,舜品德高尚,派他來管理天下。當時中原到處是洪水,以前堯派鯀去治理洪水,9年後失敗了,舜就派鯀的兒子去治水。禹果然不負眾望,13年後平息了洪水。舜和堯一樣,對老百姓很寬厚,多采用象徵性的懲罰,犯了該割掉鼻子罪的人,讓穿上赫色衣服來代替;應該砍頭的人只許穿沒有領子的布衣。為了讓老百姓懂得樂舞,舜派夔到各地去傳播音樂。有人擔心夔一個人不能擔當重任,舜説:“音樂之本,貴在能和。像夔這樣精通音律的人,一個就足夠了。”夔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孔子讚歎道:“無為而治,説的正是舜啊!他自己需要做的,只要安安靜靜坐著而已。”(出自《呂氏春秋》和《論語》)
黃老學説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這恰好符合了漢初統治集團的需要。西漢初年接秦之弊,經濟蕭條,人口散亡,作業窮困,財政匱乏,社會經濟急待恢復和發展。統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訓,主張“反秦之弊,與民休息”。自劉邦統一,歷經孝惠、高後文景,其間君臣多好黃老之術,治道貴清靜寬舒。因此,執行與民休息的“無為”的統治術,成為漢初政治上的一大特色。所謂“無為”,並非統治者一切無所事事,無所作為。無為的原則有兩個:一方面無為即是“守而勿失”,也就是説對於劉邦、蕭何在漢初所確立的政治法律制度,在一般情況下不作原則上的大變革。另一方面無為並不是放棄階級統治,而是在不傷害統治階級根本利益的原則下,在封建統治階級所能允許的範圍內,對人民的生產生活作些儘可能少的干預,使之休養生息。

黃老政治內容

漢初黃老政治的內容主要有:重農抑商,恢復並發展生產。如提倡以農為本,鼓勵從事農業生產;對商人實行抑制政策,禁止他們衣絲乘車,並加倍徵收他們的賦税。輕徭薄賦,與民休息。除秦苛法,約法省刑,禁網疏闊,治民尚清靜寬舒,以求百姓安輯。黃老政治實行的結果,使社會生產很快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家積累了大量的財富,西漢封建統治得到穩定。同時封建地主階級的經濟實力迅速發展起來。但在太平盛世的背面,也存在着農民破產失業的現象。
參考資料
  • 1.    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