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翅綴葉野螟

鎖定
昆蟲名,為鱗翅目,螟蛾科。分佈於河南、山東、河北、山西、北京等地。為害楊、柳等林木,常造成嚴重損失。幼蟲喜在嫩葉上吐絲綴葉為害,受害葉被連呈餃子狀或筒狀,發生嚴重時葉片被食光,枝梢變成“禿梢”。
別    名
楊黃卷葉螟
中文學名
黃翅綴葉野螟
拉丁學名
Botyodes diniasalis Walker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昆蟲綱 Isecta
鱗翅目
螟蛾科
分佈區域
河南、山東、河北、山西、北京等

黃翅綴葉野螟形態特徵

黃翅綴葉野螟成蟲

黃翅綴葉野螟成蟲 黃翅綴葉野螟成蟲 [1]
體長12毫米,翅展約30毫米。體黃色,頭部褐色,兩側有白條。觸角淡褐色。胸、腹部背面淡黃褐色。雄成蟲腹末有1束黑毛。
翅黃色,前翅亞基線不明顯,內橫線穿過中室,中室中央有1個小斑點,斑點下側有1條斜線伸向翅內緣,中室端脈有1塊暗褐色腎形斑及1條白色新月形紋,外橫線暗褐色波狀,亞緣線波狀。後翅有1塊暗色中室端斑,有外橫線和亞緣線。前、後翅緣毛基部有暗褐色線。

黃翅綴葉野螟

扁圓形,乳白色,近孵化時黃白色。成塊排列,呈魚鱗狀。

黃翅綴葉野螟幼蟲

老熟幼蟲體長20毫米左右,黃綠色,頭部兩側近後緣有1個黑褐色斑點,胸部兩側各有一條黑褐色縱紋。體沿氣門兩側各有1條淺黃色縱帶。

黃翅綴葉野螟

長15 毫米,寬 4 毫米,淡黃色。外被一層白色絲織薄繭。 [2] 

黃翅綴葉野螟發生規律

1年發生4代,少數5代,以幼蟲在樹皮縫、枯落物下及土縫中結繭越冬。翌年4月萌芽後開始取食為害,5月底老熟幼蟲化蛹,6月上、中旬越冬代成蟲出現;7月中旬為成蟲為害盛期,成蟲有趨光性,將卵產於新梢葉背。
初孵幼蟲有羣集性,喜羣居啃食葉肉,3齡後分散綴葉呈餃子狀蟲苞或葉筒棲息取食。幼蟲活潑,遇驚擾即彈跳逃跑或吐絲下垂,老熟後在葉卷內結薄繭化蛹。在雨季該蟲發生普遍,10月底老熟幼蟲進入越冬期。 [2] 

黃翅綴葉野螟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的選擇較抗蟲品種栽培。加強栽培管理,增強樹勢,提高植株抵抗力。及時清理落葉等廢棄物,集體燒燬,深翻土壤,減少蟲害。
(2)保護和利用天敵。卵期釋放赤眼蜂。
(3)利用成蟲的趨光性,用黑光燈誘殺。
(4)化學防治 卵孵化後噴灑殺蟲劑90%敵百蟲1500倍液,發生嚴重時,噴灑80%敵敵畏2000倍液、40%樂果2000倍液。 [2] 

黃翅綴葉野螟生活習性

河南省一年發生4代,以初齡幼蟲在落葉、地被物及樹皮縫隙中結繭過冬。來年4月初越冬幼蟲開始出蟄危害,5月底6月初,幼蟲老熟化蛹。6月上旬,成蟲開始羽化,中旬為出現盛期。第二代成蟲盛發期在7月中旬,第三代在8月中旬,第四代9月中旬,直到10月中旬仍可見到少數成蟲出現。 成蟲白天多隱藏於棉田、豆地及其它的作物或灌木叢中,夜晚活動。一盞40瓦的黑光燈,一夜能誘到成蟲3000多隻。卵產於葉背面,以中脈兩側最多,成塊狀或長條形。每塊有卵50-190餘粒。幼蟲孵化後分散啃食葉表皮,並吐出白色粘液塗在葉面,隨後吐絲綴嫩葉呈餃子狀,或在葉綠吐絲將葉摺疊,藏在其中取食。幼蟲長大,羣集項梢吐絲綴葉取食,多雨季節最為猖極, 3-5日內即把嫩葉吃光,形成禿梢。 1972年7月底至8月初,陰天多雨,濕度較大,對幼蟲的生長髮育極為有利,所以 8月中旬成蟲數量最多,成為全年出現的最高峯。幼蟲極活潑,稍受驚擾,即從卷葉內彈跳逃跑或吐絲下垂。老熟幼蟲在卷葉內吐絲結白色稀疏的薄繭化蛹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