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石華

鎖定
黃石華 (1919-2016) 黃石華出生於1919年2月16日,字行奮,筆名磊、茅舍,出生地是客家古邑龍川縣的黃布鎮金魚鄉馬崗村,他曾任飲譽海內外的香港崇正總會會長兼理事長。 [1] 
中文名
黃石華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19年2月16日
逝世日期
2016年2月5日
主要成就
香港社會中堅,極負眾望之領袖人物
出生地
廣東省龍川縣
性    別
政治面貌
羣眾
他是抗元民族英雄黃海龍裔孫,辛亥革命護法軍統領黃文氏將軍次子。黃石華父親黃文氏,初與義兄周南煌參加清末之徵兵營,隸歸李濟深部,任排長,民國前兩年1月進入黃埔陸軍小學第五期受訓,與張發奎、餘漢謀、薛嶽、李漢魂、陳濟棠、徐景唐、李煦寰等為同期同學,畢業初分發瓊州任連附,後邑人張化如奉陳炯明命組織民軍武裝支隊,自任支隊司令,邀周南煌為副司令兼統領,黃文氏任統領。第一次北伐時,黃文氏義兄弟、梅縣熊略奉命成立步兵模範團,熊略自任團長,周南煌任營長,黃文氏任連長,隨軍北伐,歸姚雨平軍長指揮。黃文氏積功升少校營長後任粵軍獨立第六兵團中校團副(義兄周南煌任團長)。嗣參加護法援閩之役,編入丘耀西縱隊中將司令麾下,當時“中華民國先總統”蔣公介石任少將督戰官,周南煌任少將副司令,黃文氏任上校統領轄兩營。黃石華父親黃文氏生平慷慨好義,英勇善戰,後病逝軍次,時黃石華年僅九歲。
從石華先生族史和家史中可看到,其祖先、祖父和父親,都是熱愛祖國、熱愛民族的客家英雄豪傑。舊中國有這樣濃厚的愛國思想家庭為數不多,石華先生不但出身於愛國家庭,而且他的母親更是一位具有強烈愛國主義思想的客家婦女,在石華先生幼年失怙受人凌辱的歲月裏,他母親“教以古今名人成功故事”,要求他有“繼志報國,毋墮家聲”的思想。俗話説:“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石華先生在這樣愛國家庭的陶冶下成長,從小在他的靈魂中就烙上愛國主義思想,長大後必然成為一位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仁人志士。
石華先生幼年喪父,由母親曾氏撫養長大。石華先生沒有因家庭貧困而喪失志氣,在龍川中學就讀時,就開始向全國報刊投稿。如《中學生雜誌》《東方雜誌》《生活週刊》等,賺取稿費作為學費開支,正因如此鍛鍊了石華先生的思辨能力與妙筆文鋒。石華先生18歲時參加廣東全省高中畢業會試時名列第三名。翌年,抗日戰爭爆發,石華先生以滿腔熱血投入抗日救國工作,在家鄉成立了“抗日救國會”並當選為會長,後追隨張克明先生,成立東江抗日先鋒隊,被推任為總幹事並與友人創辦《龍川日報》《東江日報》宣傳抗日救亡。隨後又投考中央政治大學,考試成績在廣東考區名列榜首。石華先生大學畢業後任職於國民政府中央地政局,負責起草扶持自耕農條例,並指導四川北培、甘肅黃惠渠及福建龍巖地政實驗區工作。石華先生是近代中國土地改革推動者之一,對中國的土地改革做出過傑出貢獻。1943年起,石華先生進入教育救國行列,先後任教“國立西北農業技術專門學校”“國立蘭州大學”“廣州大學”“廣東省立法商學院”“廣州玉民大學”及“中央訓練團西北分團廣州分團”特約講師,在教學生涯著有《土地經濟》及《我國經濟建設自力更生利用外資之途徑》《計劃經濟與民生主義》《共產主義理論與批判》等專著。石華先生教學才能出眾,被國民政府評定為大學教授。抗戰勝利後,石華先生棄教從商,在香港創辦了“安生堂藥廠”。產品暢銷世界各地。石華先生是一位知名的儒商,鑑於石華先生淵博的學識、出眾的才華和對社會所做出的貢獻,香港嶺南大學頒授其榮譽博士學位。
石華先生平日熱心社會公益,忠於國家民族,在海外名重於時,在香港曾擔任多個工商機構福利社團重要職位及名舉會長、會長等,先後曾任《星島日報》編輯,《商業日報》副總經理兼採訪主任,《自由報》督印人。安生堂藥廠暨置業公司主人,集成圖書公司董事、執行經理,大華出版有限公司董事、執行經理,華特出版香港公司總經理,華英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長,世華聯合保險有限公司董事長,治強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保良局總理,中華廠商聯合會常務會董兼宣傳部副部長、部長,香港製藥總商會監督,九龍總商會常務理事兼海外聯絡部主任,中國國術體育總會永遠會長,新興國術會會長,孫中山紀念會會長,中山醫院贊助人,香港華僑總會會長,香港社團首長合議總會會長,香港中區、李鄭屋村等三十五區街坊會會長,龍川同鄉會創辦人兼會長、理事長,“國立政治大學”香港校友會創辦人、理事長、副會長。
1968年起,石華先生出任香港崇正總會理事長、會長、永遠名譽會長等職務,成為該會任職時間最長的領航人。石華先生主持香港崇正總會期間,主持召開首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主持成立“香港創建學會”“香港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並多次主持召開“國際客家學研討會”。將傳統式的社團改變為現代式社團,把香港崇正總會帶進了學術界,使香港崇正總會學術化,使該會成為香港重要的社團組織之一,成為全球客家人聯誼的橋樑。
香港崇正總會成立於1921年9月,催生它的直接原因是1920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所出版的沃爾科特(R.D.Wolcott)的著作《世界地理》,其中稱,廣東“山地多野蠻部落,如客家等是”。於是北京、上海、廣東等地的客家人譁然,紛紛交涉更正。居住在香港的客家人於翌年組建“香港崇正總會”,創立宗旨是:聯絡海內外客屬人士,考證客家源流,交換知識,振興工商事業,興學育才,使海內外客家人擰成一股繩,共謀公益,以天下為己任,愛國家、愛民族、愛社會。香港崇正總會由賴際熙等客家領袖發起創立,後由陳承寬和張發奎先生給予發揚光大。
1968年4月,石華先生主持香港崇正總會時,將停滯了半個世紀“客家學”研究,再次推向發展高潮。為了更廣泛、深層次地進行“客家學”研究,石華先生提出了“客家學”的定義和內涵,為客家學做出了正確的界定和為“客家學”的建立及客家族羣歷史文化的研究指明瞭方向。石華先生在《崇正同人系譜》重印序言中指出:對安家民系研究,應該運用科學方法和觀點,系統地研究客家族羣的歷史源流、組織、現狀和發展規律,推及社會、經濟、語言文字、民俗、文化,以及族羣心理、感情、意識的發生、演變,指出該族羣發展的規律,並以科學全面的、多方面的研究,探討客家族羣與整個漢族及中華大傳統的關係,分析客家人族羣性,於人類文化的意義,進而以科學論證,客家族羣對中華民族與世界人類所做的貢獻。他提出客家民系是漢民族中優秀的一支,中國“國父”孫中山、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朱德及葉劍英,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等都是客家人。歷史上在海外稱王建國,有羅芳伯創建蘭芳共和國,葉亞來開拓馬來西亞吉降坡,統治過緬甸的尼温,這些人都是客家人。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十次起義有六次是在客家地區。抗戰時中國分十大戰區,有五個戰區正或副司令長官是客家人。毛澤東、朱德領導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江西興玉縣(客家縣份)僅有23萬人口,就有7萬人追隨毛澤東、朱德。所以説客家人不但為中華民族留下了正氣,亦為國家社會甚至人類建立了功勳。石華先生認為,歷史是教育人民,尤其是青年人的好教材,強調客家人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對於增強客家族羣意識,團結海內外客家人,具有重要意義。石華先生多次主持召開國內外“客家學”研討會,並積極資助高等學府,建立客家族羣研究機構和出版“客家學”書籍。石華先生不僅是新時期“客家學”的倡導者,也是“客家學”積極推動者,為弘揚客家精神和客家文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石華先生在主持香港崇正總會期間,與中國社會學院及其他有關單位的專家、學者合作,首次發現和證實陝西、豫西、隴東及皖北一帶是客家先民的原祖地,黃海是客家族羣的母親河。同時指出秦始皇派趙佗率五十萬大軍南下嶺南,龍川縣是嶺南客家先民的發祥地,第一任龍川縣令趙佗是嶺南客家先民的初祖,突破了羅香林教授《客家源流考》一書的五次遷徙之説,講客家先民首批南遷從西晉“永嘉之亂”時期上溯了五百年。這是石華先生在考證客家源流方面又一大貢獻。如果説賴際熙、羅香林等先生開創的“客家學”研究,洗去了客家屈辱的歷史,那麼,石華先生創辦的“世界客屬懇親大會”成立全球客家崇正會聯合總會,就促進了全球客家人空前的團結;如果説抗日十九路軍客家將士打出了愛國雄風,那麼石華先生組織客家精英起草的“十點國是意見”,就體現了客家子民對祖國拳拳赤子之心!
不僅如此,石華先生還身體力行為祖國家鄉公益事業做出貢獻:1988年11月6日,雲南地震。他提請香港崇正總會率先捐款,並呼籲各界人士慷慨解囊賑災;1989年夏,時局動盪,黃老以香港崇正總會名義發表講話,呼籲香港市民冷靜,莫損香港安定繁榮,獲各界熱列響應和讚揚。近年來,為使閩、粵、贛三省客家聚居市、縣早日脱貧致富,黃老極力為這些地區引進外資建電廠,並在雲南麗江、陝西丹鳳、福建寧江等地捐建希望小學。為使家鄉進一步改頭換面、興旺發達,他擬投資龍川老隆鎮京九、廣梅鐵路交會處開發區,創辦循州國際大學:以崇正總會名義捐資人民幣200多萬元支持新城中學建設。在黃老的影響下,到龍川投資辦廠的外商越來越多,僅1999年,簽訂投資合同就有59宗,總投資額近億元。一顆丹心,滿腔碧血。黃石華先生以他一片拳拳赤子情回報着祖國母親,回報着父老鄉親。
石華先生90年來所走過的人生道路,貫穿着愛國家、愛民族、愛社會、愛客家的偉大情懷。不論他在青年時代,還是在古稀晚年,不論在逆境還是在順境,都樹立了強烈的報國為民思想。正如毛澤東主席所説:“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石華先生如此受人尊敬和愛戴,正是因為他一輩子為國為民做好事,就像蠟燭那樣燃盡身軀照亮人間。正如石華先生所説:“我所做的一切,均是冀盼祖國富強,民族振興,百姓幸福,絕無他求。”
2000年11月12日下午,這是一個讓龍川人民歡欣鼓舞的日子。黃石華先生率領着香港崇正總會回鄉觀光團一行32人跋山涉水,浩浩蕩蕩回到生他養他的故里家園。耄耋之年的黃老來不及卸下一身的風塵和疲憊,就迫不及待地撲進正敞開胸懷迎接他歸來的家鄉母親懷抱,撫着家鄉的一草一木,聽着親切的鄉音俚語,黃老先生感慨萬端、唏噓不已,故地重遊,思緒萬千。60年了,一個本該漫長的日子就這麼須臾而過。如果説60年前站在講台教書育人的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靈魂工程師,那麼60年後,再踏上這片土地的則是一位儒商政兼各的志士仁人。黃老先生不僅興致勃勃地參觀了隆師校友會堂、體育館、科學館,還熱心捐資,祝賀將於11月19日舉行的70週年校慶。
2016年2月5日,黃石華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香港逝世,享年97歲。 [1] 
參考資料
  • 1.    劉國鈺,譚元亨,龍川名人,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6.10,第106頁 劉國鈺,譚元亨,龍川名人,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6.10,第107頁 劉國鈺,譚元亨,龍川名人,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6.10,第108頁 劉國鈺,譚元亨,龍川名人,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6.10,第109頁 劉國鈺,譚元亨,龍川名人,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6.10,第110頁 劉國鈺,譚元亨,龍川名人,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6.10,第1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