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石溪

(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景點)

鎖定
黃石溪位於桃源縣黃石鎮境內,清康熙版《桃源縣誌·山川古蹟篇》有載:“黃石溪,縣北百二十里,源出香山村……黃石公遊此得名,有受書於橋,蓋好事者為之也。”此中所指“受書”之事,當地傳言如此。 [1] 
中文名
黃石溪
地理位置
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黃石鎮
傳説故事
14世紀中葉,元帝國風雨飄搖,元順帝妥懽帖睦爾沉湎淫樂,荒廢朝政。派駐全國各地的韃靼人,以正宗帝王家族自居而目空一切。他們視民眾為草芥,飛揚跋扈, 如狼似虎,譬如所有民家女子成親,韃靼人享有“初夜權”,並恬不知恥稱之“搭人生子”,百姓們罵他們是“騷韃子”,深惡痛絕,欲除之而後快。
當時黃石地方屬常德路管轄,進駐的韃靼人幹盡壞事,百姓們不甘承受韃靼人凌妻之恥,紛紛秘密集結,謀求武裝暴動,誅殺韃子,並推選義士張武為首。張武受此重託,夙興夜寐,穿村走户,發動四鄰。然而,當時官府統治嚴苛,稍有風聲透露定會遭致殘酷鎮壓。因此,此次暴動的成功與否,就是如何避開官府耳目,秘密約定行動時間和聯絡方式。對此,張武朝思暮想,也束手無策。
這天,張武經過溪橋,遇着一位慈眉善目的老者,那老者一眼就發現張武愁眉不展,説願意借書給他一讀,定然解了心頭愁結。張武上前去借,老者卻説:書未帶在身上,並約他當晚半夜子時,送上橋頭。
這日亥時末刻,張武如約而去。不防那老者卻已提前到達,他笑着對張武説:“小夥子,今夜你遲到了,就等明天半夜子時再來吧。”説畢,又轉身離開了橋頭。
次日亥時中刻,張武提前向橋頭走去。又是那老者搶先到了橋頭,老者還是笑着對他説:“小夥子,你又遲到了,還是等明日半夜子時再來吧!”他的話剛説完,就不見了人影。
接連兩個夜晚,張武之行,都被那老者説成“遲到”。第三天,張武下定了決心,沒等太陽下山,他就倚坐到了橋頭上。時入亥時初刻,冷不防那老者出現在了橋頭,遞給張武一隻月餅,便飄然而逝。
張武將月餅帶回家中,照樣製作了許多,在中秋節之前,作為節日饋贈禮物,送往四鄰八鄉。
這年八月十五中秋之夜,全常德路發生了農民暴動,一夜之間,將進駐的韃靼人殺了精光。當時朝廷正處於內訌高峯,無力顧及此事,只好不了了之。
後來,人們才知道,張武所送的中秋月餅中,全都包裹了那次暴動的時間、方式和聯絡信號,而此種月餅的製作,又得益於橋頭老者“三受”,自然想起了漢代“圯上受書”的故事。於是,大家肯定,張武橋頭所遇的老者,就是神仙黃石公,為了感謝黃石公助民除惡的義舉,就將那座溪橋命名為“黃石橋”,橋下之溪,也就稱作了“黃石溪”。
自此,中秋佳節吃月餅,殺鴨(諧音:韃)子的習俗,也沿襲了下來。 [1] 
參考資料
  • 1.    劉有恆主編;中共桃源縣委會,桃源縣人民政府,桃花源文化研究會編,桃源地名大觀(下卷),湖南地圖出版社,2009.12,第68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