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瓜細菌性角斑病

鎖定
黃瓜細菌性角斑病又稱角斑病,是由丁香假單胞桿菌黃瓜角斑病致病變種侵染所引起的、發生在黃瓜上的病害。幼苗和成株期均可受害,以成株期葉片受害為主。主要為害葉片、葉柄、卷鬚和果實,有時也侵染莖蔓。子葉發病,初呈水漬狀近圓形凹陷斑,後微帶黃褐色乾枯。 [1] 
黃瓜細菌性角斑病在中國東北、華北及華東普遍發生,尤其是東北、內蒙古等保護地黃瓜和華北春大棚發病嚴重。為害嚴重時,病葉率可高達70%左右,是保護地黃瓜重要病害之一。在黃瓜生長季節,該病常與黃瓜霜黴病混合發生,從而加重為害。黃瓜受害,不僅影響產量,而且降低商品價值。 [1] 
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的防治應採取應對種子消毒,用抗病品種和加強栽培管理為主,結合化學防治的綜合措施。 [1] 
中文名
黃瓜細菌性角斑病
外文名
Cucumber Angular Leaf Spot [1] 
為害植物
黃瓜
為害部位
葉片、葉柄、卷鬚、果實、莖蔓
病    原
丁香假單胞桿菌黃瓜角斑病致病變種

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病原特徵

病原為丁香假單胞桿菌黃瓜角斑病致病變種(Pseudomonas syringae pv. lachrymans (Smith & Bryan) Yong,Dye & Wilkie),屬薄壁菌門、假單胞菌屬細菌。菌體短桿狀,相互連接呈鏈狀,端生1-5根鞭毛,大小0.7-0.9微米×1.4-2微米,有莢膜,無芽孢。革蘭氏染色陰性。在金氏B平板培養基上,菌落白色,近圓或略呈不規則形,扁平,中央凸起,污白色,不透明,具同心環紋,邊緣一圈薄且透明,菌落直徑5-7毫米,外緣有放射狀細毛狀物,具黃綠色熒光。 [1]  [2] 

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為害症狀

黃瓜細菌性角斑病浸染症狀
幼苗和成株期均可受害,以成株期葉片受害為主。主要為害葉片、葉柄、卷鬚和果實,有時也侵染莖蔓。子葉發病,初呈水漬狀近圓形凹陷斑,後微帶黃褐色乾枯。成株期葉片發病,初為鮮綠色水漬狀斑,漸變淡褐色,病斑受葉脈限制呈多角形,灰褐或黃褐色,濕度大時葉背溢出乳白色、渾濁水珠狀菌膿,乾燥後具白痕,後期乾燥時病斑中央乾枯脱落穿孔。莖、葉柄、卷鬚發病,侵染點水漬狀,沿莖溝縱向擴展,呈短條狀,濕度大時也見菌膿,嚴重的縱向開裂呈水漬狀腐爛,變褐乾枯,表層殘留白痕。瓜條偶爾受害,出現水漬狀小斑點,擴展後不規則或連片,病部溢出大量污白色菌膿。條件適宜時,病斑向表皮下擴展,並沿維管束逐漸變色,並深至種子,使種子帶菌。幼瓜條感病後腐爛脱落,大瓜條感病後腐爛發臭。瓜條受害常伴有軟腐病菌侵染,呈黃褐色水漬腐爛。 [1] 

黃瓜細菌性角斑病侵染循環

病菌附在種子內部和隨病殘體落入土中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種子帶菌率2-3%。病菌由葉片或瓜條傷口、氣孔、水孔侵入,進入胚乳組織或胚根的外皮層,造成種子內部帶菌。初侵染大多從近地面的葉片和瓜條開始,然後逐漸擴大蔓延。此外,採種時病瓜接觸污染的種子可致種子表面帶菌。病菌在種子內可存活1年,在土壤中的病殘體上可存活3-4個月。播種帶菌種子,出苗後子葉發病,病菌在細胞間繁殖,保護地黃瓜病部溢出的菌膿,借棚頂大量水珠下落,或結露及葉緣吐水滴落、飛濺傳播蔓延,進行多次重複侵染。 [1] 

黃瓜細菌性角斑病流行規律

露地黃瓜蹲苗結束後,隨雨季到來和田間澆水開始發病。病菌靠氣流或雨水逐漸擴展,一直延續到結瓜盛期,之後隨氣温下降,病情緩和。 [1] 
除病菌數量以外,温度和濕度是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發生的重要條件。温暖、多雨或潮濕條件發病較重。發病温度10-30℃,適温18-26℃,適宜的相對濕度75%以上,棚室低温、高濕利發病。病斑大小與濕度有關。夜間飽和濕度持續時間大於6小時,葉片病斑大;濕度低於85%,或飽和濕度持續時間不足3小時,病斑小。晝夜温差大,葉面結露重,且持續時間長,發病重。在田間澆水次日,葉背出現大量水漬狀病斑或菌膿。有時,只要有少量菌源即可引起該病發生和流行。 [1] 
中國上海及長江中下游地區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的主要發病盛期在4-7月、9-11月。 [3]  露地黃瓜在低温、多雨年份,病害普遍流行。中國黃河以北地區露地黃瓜,每年7月中、下旬為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發生高峯期,棚室黃瓜4-5月為發病盛期。保護地澆水後放風不及時,露地地勢低窪積水,栽培密度過大,管理不嚴,多年連茬,偏施氮肥,磷肥不足等均可誘發黃瓜細菌性角斑病。 [1] 

黃瓜細菌性角斑病防治方法

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的防治應採取應對種子消毒,用抗病品種和加強栽培管理為主,結合化學防治的綜合措施。 [1] 

黃瓜細菌性角斑病農業防治

  • 種子消毒
種子用70℃恆温乾熱滅菌72小時,或50℃温水浸種20分鐘,晾乾催芽播種,或用次氯酸鈣300倍液浸種30-60分鐘,或40%甲醛水劑150倍液浸種1.5小時,或100萬單位硫酸鏈黴素500倍液浸種2小時,洗乾淨後催芽播種。 [2] 
  • 選用抗(耐)病品種
選用津春1號、津優30號、津研2號、6號、中農5號、中農13號等抗病性強的品種。 [2] 
  • 加強栽培管理
  1. 與非瓜類作物實行2年以上輪作。用基質穴盤育苗,培育壯苗。定植前利用夏秋晴天高温季節深翻曬土壤,亦可利用夏秋季晴天高温密閉日光温室一週消毒。 [2] 
  2. 增施腐熟農家肥,氮磷鉀配合使用;定植前每座面積667平方米温室施腐熟農家肥5-7方、氮肥10-15千克、磷酸二銨20千克、鉀肥10-15千克。黃瓜開花結果期結合滴灌水開始追肥。以後每隔7-10天追肥一次,每次每座面積667平方米温室追氮肥3-4千克。拉秧前15天停止追肥。 [2] 
  3. 採用高壟地膜覆蓋栽培,適時適量放風排濕,收穫後清潔田園。調節室內温濕度,上午温度控制在28-30℃,濕度60-70%,超過30℃時放風;下午温度保持在20-24℃,濕度60%左右;前半夜温度保持在15-20℃,濕度低於85%;後半夜温度保持在12-15℃,濕度90%左右。在入口處設置石灰隔離帶。 [2] 
  4. 應用膜下滴灌、膜下溝灌技術,避免大水漫灌。黃瓜定植後至生長前期適當少澆水,提高地温,控制濕度,促進根系生長;生長中後期適當增加澆水次數。陰天不澆水,晴天多放風。白粉病發生時,可在黃瓜行間澆小水,提高空氣濕度,同時結合噴藥,能控制病害。採用滴灌設施的温室黃瓜定植後至開花前每隔5-7天滴一次水,開花結果後每隔2-3天滴一次水,每座面積667平方米温室每次滴水量1.5-2.0立方米;採用膜下溝灌的温室10-15天灌水一次,每次灌水量15-20立方米。 [2] 

黃瓜細菌性角斑病化學防治

發病初期,用72%農用硫酸鏈黴素可溶性粉劑3000-4000倍液、或88%水合黴素可溶性粉劑1500-2000倍液、或20%噻唑鋅懸浮劑600-1000倍液、或2%春雷黴素水劑500倍液、或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20%葉枯唑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90%鏈·土可溶性粉劑3500倍液、或47%春·王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或78%波爾·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40%琥·鋁·甲霜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氯溴異氰脲酸可濕性粉劑1200倍液、或40萬單位青黴素鉀鹽5000倍液噴霧,間隔7天1次,連續防治3~4次。 [2] 

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病害區別

黃瓜細菌性角斑病易與黃瓜霜黴病混淆,診斷時應予注意:黃瓜細菌性角斑病初期呈油漬狀斑點,邊緣有油漬狀暈環;而黃瓜霜黴病初期呈水漬狀斑點;兩者病斑均為多角形,但後期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病斑為枯白色,而黃瓜霜黴病為黃褐色至褐色;黃瓜細菌性角斑病葉易破裂穿孔,黃瓜霜黴病葉則易卷皺乾枯;潮濕時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病斑處溢出乳白色菌膿,而黃瓜霜黴病葉背病斑處產生灰色或灰黑色黴層。 [1] 
參考資料
  • 1.    董金皋主編,農業植物病理學 2版,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08,第434-437頁
  • 2.    魏野疇,符崇梅,張付平編.日光温室蔬菜花卉病蟲草害彩色圖譜.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05:20-23
  • 3.    金明弟,路鳳琴,李惠明,蔬菜職業農民技術指南,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05,第306-30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