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濟

(新中國教育哲學奠基人)

鎖定
黃濟(1921年7月20日-2015年1月8日),原名於鴻德,山東即墨人。北平師範學院肄業,我國老一輩教育學者,新中國教育哲學學科的主要奠基人。2015年1月8日20:00,著名教育學家、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黃濟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1] 
中文名
黃濟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21年7月20日
逝世日期
2015年1月8日
畢業院校
北平師範學院
職    業
教師
職    務
博士生導師
籍    貫
山東即墨
代表作品
教育學
教育哲學
現代教育論
職    稱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
原    名
於鴻德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黃濟人物簡介

黃濟,原名於鴻德。著名老一輩教育學者,新中國教育哲學學科的主要奠基人。1921年7月20日出生於山東省即墨縣。1946年至1948年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肄業,1949年華北大學教育系畢業。 [1] 
黃濟 黃濟
195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國人民大學教員,北京師範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教育學科評議組成員,全國教育學研究會第二屆副理事長。

黃濟生平經歷

黃濟做出貢獻

黃濟先生是新中國教育理論的重要開拓者。不僅是因為他領導了中國師範教育的排頭兵,北京師大教育學教研室的工作,而且在“文革”後為恢復教育哲學的學科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1979年教育本質的大討論催生了教育哲學的復甦。黃濟先生勇挑重擔,在我國率先重建教育哲學的學科建設。
“一生兩投任評説”
與中國共產黨同齡的黃濟,他的前30年,都是在時代大潮中顛沛,在彷徨中尋求出路。
黃濟1921年7月生於山東即墨的一個殷實的封建家庭。少年時,因家道敗落,開始備嘗就學之難與失學之苦。
他小時兼受私塾教育和現代小學教育,兼有傳統文化素養和現代科學知識的濡養。在考院小學就讀時,因受愛國進步老師的影響,萌生了反抗封建家庭的念頭。
1939年春,黃濟進入青島著名的禮賢中學就讀。這所由德國人創辦的學校藉助德日軸心國關係的掩護,在日軍暴政下成為一所匯聚進步力量的淨土。受此影響,黃濟心中掙脱枷鎖、出走舊社會的願望越發強烈。
1943年7月,黃濟終於和幾位志同道合的同學,越過敵偽封鎖線,從淪陷區奔向國民黨統治區。
國統區的安徽阜陽,黃濟進入由山東省流亡政府成立的第一臨時中學,加入進步學生社團“尖兵社”,並在畢業時響應當時國民黨政府“青年從軍”的號召,參加青年軍,意欲投入抗日。
但現實予他的是又一層彷徨,軍中所見,盡皆腐敗。從軍隊復員後,黃濟毅然選擇以教育為志業,進入當時的北平師範學院(北京師範大學前身)教育系學習。
在北平師範學院學習期間,黃濟的思想愈加進步,對國民黨暴虐統治的義憤日益見漲,終於催生了他人生中又一個轉折點——1948年7月,他從北師大肄業,改名黃濟,奔赴華北解放區,開始了在華北大學的學習和工作。
日後,黃濟將抗戰時期從舊式家庭出走投向國民黨統治區,解放戰爭時期又從國民黨統治區奔赴解放區的經歷,形容為一個尋求“別樣的路”和“理想的路”的過程。正是動盪歲月中的出走復出走、彷徨復彷徨,將他引向了教育事業的大門,也在顛沛行旅中塑造了他性格中經憂患而沉穩、歷滄桑而寬厚的一面。
但是,在建國後的歷次政治運動中,正是因為“一生兩投”,黃濟蒙受了種種懷疑與批判,屢次披風瀝雨,黃濟在晚年卻只用一句“一生兩投任評説”明志,對過往沉渣笑而置之。 [2] 
重建教育哲學學科
在山東省第一臨時中學畢業前夕,黃濟曾寫就一篇自傳,初繪自己教育報國的志向:“餘深感教育之落伍與自身之不幸,故願竭力以學教育,從事教育,希能予貧寒無告而失學者以求學之機,使無感就學之難與失學之苦。此餘宿志。”
該文出於他對動盪時世中教育本質失落的感憤,其後一生,他都在不斷尋找教育的本質。
新中國成立後,黃濟先在中國人民大學教研室任教,後轉入北京師範大學,負責教育學教研室的工作。
“文革”之後,百廢待興,黃濟又擔起了追尋教育“本質”的重任:重建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哲學學科。
北京師範大學顧明遠教授回憶説,當時的教育哲學學科重建,不是簡單地恢復解放以前的教育哲學課程,而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運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方法,重新審視教育的理論問題。1980年,黃濟在北師大重開教育哲學課,邊寫講稿邊開講,開設了新時期全國第一堂“教育哲學”課。當時的學生回憶課堂盛況,77、78、79級本科生、研究生、本系教師和進修教師圍坐一堂。因為國學功底深厚,黃濟的講授不僅可以貫通西方基本教育哲學流派,而且閃爍着自己獨特的東方智慧。兩年講課形成的《教育哲學初稿》成為當時全國第一本“教育哲學”教材,內容易懂,文字樸實,充滿了辯證法精神,令無數重新邁入課堂的學子受益。
此後20年,黃濟將著述《教育哲學初稿》修訂為《教育哲學》,再完善至《教育哲學通論》,這些論著受到中國教育界的很高評價,也由此奠定了新中國教育理論的開拓者、中國教育哲學主要奠基人的地位。
黃濟長年隨身攜帶一個小本,聽研討會和報告,甚至和人日常對話,都要做筆記。這是黃濟特有的學習法:擇善而從,孜孜以求,前輩、同輩、後輩都是他學習的對象,用他人見解對照自己的認識,尋求差異,增長見聞;或由疑生思,以鑑正誤,去粗取精。
離休後,黃濟過上了離而不休、自續耕播的生活。每年出產八九篇論文,見於重要學術期刊和主流媒體,且不斷有新作問世。他治學極為勤勉,在寫作《詩詞學步》一書時,因為骨折,為解痛楚,竟用左手寫出1至2萬字的提綱。
家人稱黃濟為“老學童”,他則形容自己花甲之後的人生是“三黃”:黃濟,已到了黃昏時候,卻成了黃金時代。 [2] 

黃濟發佈訃告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發佈訃告,沉痛悼念黃濟先生。訃告稱,遵照先生遺願,喪事從簡,不舉行追悼會。遺體告別儀式定於2015年1月12日上午10:00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舉行。北師大校內乘車時間為1月12日上午8:30在校訓碑前上車。
此外,為緬懷先生之教育人生,追思先生之宅厚仁心,在北京師範大學英東樓318室設黃濟先生追思堂,自1月9日至1月11日,每日9:00——21:00 開放,供各界人士前來憑弔。 [1] 

黃濟主要著作

長期從事教育基本理論、教育哲學、美育等方面的研究。編有《教育學講授提綱》,著有《教育哲學初稿》(1982)、《教育哲學》(1985)、《教育哲學通論》(1998),主編有:《教育學》(共同主編)、《中師教育學》(與顧明遠教授共同主編)、《現代教育論》(與王策三教授共同主編)、《中國傳統教育哲學思想概論》、《當代教師百科》、《中國教育傳統與教育現代化基本問題研究》(與郭齊家教授共同主編)等,發表有關教育學的論文多篇(見論文集《雪泥鴻爪》),其主要著作曾多次獲得國家級和部市級教育科研優秀成果一等獎以及國家圖書獎

黃濟人物評價

黃濟先生的弟子,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部長石中英教授曾撰文稱,“對於先生之學術人格和教育情懷,真可謂“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檀傳寶在《仁者黃濟》一文中稱:“黃先生是一個當代中國社會十分難得的仁者;先生身教、言傳於我之最主要者也正是努力成為一個愛人的“仁者”!惟其仁,所以能包容、寬恕,可以笑對所有的挫折、侵犯;惟其仁,所以能素樸、真誠、謙遜,能夠對所有人説自己‘沒什麼學問’!” [1] 
厚德愛生的“人師”
黃濟在《黃濟口述史》一書中提到對自身的師道要求:“讀了北師大,就定了做教師的終身志願,深知作‘經師’不易,做‘人師’更難,於是在這兩方面加強修養。”從他身後不同時期學生的追思中,黃濟證明了自己是一位學業精深的“經師”,更是一位厚德愛生的“人師”。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