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澗河

鎖定
黃澗河是汝州市境內北汝河左岸的一條支流,全長31公里,流經大峪、紙坊、尚莊、焦村4個鄉。流域面積264平方公里。
中文名
黃澗河
地理位置
中國汝州 [1] 
全    長
31公里
歷史記載
《正德汝州志》

黃澗河景區簡介

黃澗河是汝州市境內北汝河左岸的一條支流,全長31公里,流經大峪、紙坊、尚莊、焦村4個鄉。流域面積264平方公里。 據明《正德汝州志》載:“黃澗河:在州東三十里,俗呼趙落河。發源於左村之北,南流合於汝河。”實地察看,河出大峪盆地。東自大紅寨,西到人頭山,北至蜜蠟山,古為水澤。所以有黃帝“打開白雲關,車幹大峪川”之説。

黃澗河風景概況

大紅寨山海拔1150.6米,位於汝州市大峪鄉境內,因《竹書紀年》中提到:“黃帝軒轅氏,居有熊”,又名大熊山。山處華北地台與秦嶺褶皺系的銜接地帶,方圓40公里,溝壑縱橫,植被完好。將軍帽、老君嶺、花果山、祖師峯、和尚塔、玉皇鼓、八大金剛柱等峯巒峭立;藥王樓、大聖石、如來觀音石、鳳凰頭、神馬石等如行如卧。龍潭溝、大清澗、簸箕掌,澗水泠泠。水澤山潤,生成300多畝紅根野韭菜,2000多畝紅葉林,令人歎為觀止。
大紅寨山腰有水簾洞,從南到北約五公里長。洞中有洞,迷宮一般。傳説為伏羲、女媧所鑿。村民王珍説,她小時候曾和表叔李有成等人,帶着牛油鱉燈、火把從南口進去,親眼看見洞裏有石炕、石枕頭、小石磨、石刀、石斧。
大紅寨最北面的山峯名麥秸垛,上有天鵝湖,水面一畝多,深十米左右。兩岸峭壁十七八米,窄處只一米多寬,從未乾過。傳説是黃帝在此治水時燒飯的鍋,俗稱“鍋底坑”。湖周圍有千畝紅葉林,林中多鳥,曾有天鵝棲落,所以又稱天鵝湖。天鵝湖下行約500米有清潭,懸瀑13米。再往下是井一樣不見底的黑龍潭。相隔15米,又有黃龍潭。水將盆一樣的岩石坑衝一道豁口,飛流直下300米,水頭落處,是十米方圓的亂石窩。水到過風口自然村,下跌6米,再跌8米,形成兩道響瀑。瀑左有15米高如來石、16米高觀音石相向而立。瀑前有碑,標示此處為大峪地質公園。
另一道河汊源於大紅寨東面的小紅寨。小紅寨是汝州市與登封市的界山,山頂太極峯有一眼清泉,枴杖粗細,清水長流不竭。相傳遠古時期,伏羲和他的妹妹女媧帶領族人從甘肅一帶來到中原,見這裏林密果豐,湖大魚肥,便掘穴挖窯定居下來。忽一日,藍天突然裂開,混沌之物從天而降,女媧急忙召集部落裏的人,從大紅寨找來五百多種草藥,從蜜蠟山找來九十九種木柴,從小紅寨挖來五色土石,從關頂山火石嶺取來火石,燃起大火煉石燒土。火候一到,女媧用九龍枴杖在太極峯上猛一插,大喊:“水,水,水!”一股清泉應聲而出,汩汩流向煉石場。女媧把土石火灰揉成團,補天如初。後人為紀念女媧,把她留下的清泉叫女媧泉,還在太極峯後建了女媧廟,又稱“奶奶廟”。
小紅寨山頂有樊家莊,村民大部分姓樊。村有石寨,名“天雄寨”,東寨門、西寨門尚存,傳為樊梨花所築。泉源就在東寨門西300米處,兩壩水,一個一畝大,一個半畝大,深兩三米。泉下成溪,一波四折,依次有黑龍、青龍兩潭。爾後自石壁滑下50米,雨天為瀑,晴日如雨滴,瀟瀟落入黃土潭中。瀑流清而潭水黃,傳為黃帝造車時鐵器淬火所致。水循軒轅谷下行60米,右邊有鴿子崖,左邊槲葉坡,半坡處有15米高天然石塔,名“鎮蛟塔”。水折東南行,有7米見方大岩石卡住河道。水走石下,積兩潭,清極。再下行有娃娃魚潭,潭左青龍山,右為白虎峯,此處曾建水壩,被山洪沖垮,只剩殘損壩基。水繞山而下,右岸山坡,柞木成林,林中岩石如馬,傳説是黃帝正妃嫘祖的養蠶坡。左岸坡緩地腴,梯田錯落。水行500米,與大紅寨來水匯合,過範莊,經大峪村至石界嶺與紅嶺根來水相匯。
大峪村是大峪鄉政府所在地,有王樹聲司令員率領的河南軍區司令部、河南軍區黨委和戰地醫院舊址。
境內還有30餘座古山寨,其中6座在海拔千米以上的峯頂。石榴嘴寨等11座山寨保存比較完整。據碑文記載,除大紅寨山的南瓦崗寨為乾隆四十五年重修外,其餘大都修建於清咸豐、同治、光緒年間,距今約200年。當時百姓或一族,或一村,歷時數十年砌石修寨,以避戰亂。
這道河俗稱黃水,又叫承休河,因有黃帝故事代代留傳,《汝州志》謂之黃澗河。
山勢蜿蜒曲折,湍流不息。在安溝村北形成寬闊的河谷。有水自東溝村來,長5公里,匯流注入安溝水庫。
安溝水庫是黃澗河中游的一座中型水庫。水庫於1959年9月動工,1960年7月建成。流域面積89平方公里,總庫容1842萬立方米,灌溉面積1667公頃。庫水清澈,青山倒影,魚伴雲遊。岸上有廟、有
新植的大片樹林,盛產核桃、杏、柿子,還有大量野生山杏。流域內礦產資源豐富,其中原煤儲量1015萬噸,磁鐵礦儲量為3000萬噸,鋁粘土儲量500萬噸,硅石儲量1億噸,方解石儲量20萬噸。石灰石儲量最大,全鄉各村都有分佈。
出安溝水庫,河道平緩,蜿蜒而下,填得溝滿壑平的是楊樹。只有遇上陰雨連綿,洪水下泄,擠在林間的河溝才得水動波湧。河進入紙坊鄉,兩岸田野平曠,村稠樹密,是遠近聞名的瓜果蔬菜基地,尤以無籽西瓜、洋葱最佳。境內水位較淺,史書載:這裏曾有仁義渠、東龍泉渠、西龍泉渠、焦家渠等8條水渠。其中只有修於明代的仁義渠是引汝水灌田數十頃,其餘均為泉水渠。
下行5公里,右岸有龍泉村,村東有龍泉寺。自大殿向北兩三百米,地勢抬起300米餘。寺處高地下,門前有9米寬、18米長的水塘,一米多深的水底,沙泉翻湧如沸。緊接水塘的百餘米河道中,亦有多處泉水湧出。據龍泉村村民組長賈來福介紹,用水季節,沿河6個4寸泵日夜不停也抽不幹。早在十年前,村民種水稻,泉水能養200多畝水田。現在不種水稻了,再加上地下水位淺,家家都有壓水井,人畜吃用無須耗費這裏的泉水,自然就形成了一條5公里長的常流河。寬處十米多,窄的地方兩三米,一路向南經大祈莊、小祈莊、紙坊村西,在徐莊村折向東,下行不遠匯入黃澗河。
黃澗河得此水來濟,水波漣灩二三里,在紙坊鄉東趙落村匯入北汝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