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渠橋

鎖定
清雍正四年(1726年)至七年(1729年)開鑿了惠農渠(又稱皇渠或黃渠)和昌潤渠並招户屯墾,使得黃河西岸、唐徠渠灌區以東的寧夏北部大片荒地得到開發。黃渠橋修建於1732年(清雍正十年),這是一座三孔石拱橋,全部用大塊石頭砌成。黃渠橋鎮就是根據這座橋而得名的。黃渠橋鎮是寧夏曆史名鎮,地處銀北交通要道,距平羅縣城15公里,109國道穿境而過。
中文名
黃渠橋
修建時間
1732年
橋類型
三孔石拱橋
所處位置
平羅縣城15公里

黃渠橋歷史沿革

黃渠橋鎮是寧夏歷史名鎮,地處銀北交通要道,距平羅縣城15公里,109國道穿境而過。説黃渠橋鎮是歷史名鎮,很不為過。因為200多年的歷史足以驗證和折射了黃渠橋鎮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民風民俗的發展。
別的不説,單説這黃渠上的通字就有一段撕心裂肺的故事。因為帶領百姓修建這條渠和開發這裏的清朝官員叫通智(任兵部侍郎),所以這裏的地名和橋名幾乎都以通字起了頭;正因為此,大渠完工之日,也是通智被誣陷之時。1726年,通智被雍正皇帝以貪功的罪名斬於當地的鄭閘橋上,據説通智頭斷身不倒數日之久,當地百姓焚香禱告始乃倒地。後來,雍正皇帝知道通智冤枉,為他平反昭雪,並號召當地軍民在每年開閘放水之日祭奠這位愛民如子的好官。不僅如此,1729年還欽定通智修的兩條渠分別為“昌潤渠”和“惠農渠”。
在黃渠(惠農渠)上有一座三孔石橋,全部用大塊石頭砌成它便是被當地百姓喚作黃渠橋的通潤橋。歷經二百餘年的歷史,通潤橋的名字已經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黃渠橋的名字越來越響亮。黃渠橋鎮因這座橋而得名。

黃渠橋典故趣聞

歷經200餘年的歷史,使黃渠橋的名字越來越響亮。説它響亮倒不是因為它像趙州橋那樣在建橋史上有什麼特殊之處,它的特殊之處就是見證了幾百年來的寧夏大地,尤其是寧北地區所發生的一切。在這座小橋上,走過馮玉祥、劉伯堅率部援陝的部隊;碾過軍閥馬鴻逵的車轍;在這座小橋上範長江駐足觀看,寫出了《中國的西北角》這樣著名的篇章;吉鴻昌、楊一木等革命同志還在這裏開展過革命工作,傳播過革命思想……更有趣的是,據説當年日本鬼子誤把“黃渠橋”聽成了“黃金橋”,下令部隊向寧夏挺進。結果先前打探的人説是一座石橋,就沮喪的停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