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派查拳

鎖定
查拳,作為中國名拳之一,可稱為回族武術的代表拳種,有“回回拳”,“教門拳”之稱,相傳為明代中期西域回回查密爾所創。他當時應詔東征倭寇,行至山東冠縣時身染傷寒,得到當地回民羣眾的精心照料。病癒後,查密爾為表謝意,傳給當地回民一套拳術。為了紀念查密爾,回族羣眾遂稱此拳為“查拳”。
中文名
黃派查拳
類    型
拳法
查拳招法優美飄逸,姿勢舒展大方,發力順達,節奏鮮明,套路環環相扣,變化多端,實戰性強,是中華武術的瑰寶。查拳有10路基本傳統套路,另有對練及器械套路若干,後經發展形成了不少流派,體系更加豐富。查拳10路分別是:一路母子拳,二路行手拳,三路飛腳拳,四路昇平拳,五路關東拳,六路埋伏拳,七路梅花拳,八路連環拳,九路龍擺尾拳,十路串拳。 明代回族武術大家金少廷在開封朱仙鎮創立了七勢拳,又稱“教門七勢”、“湯瓶七勢”、“湯瓶拳”, 七勢由抹手勢、單鞭勢、插花勢、轆轤勢、旱遊船勢、繡手勢(或獸頭勢)、夜行一張犁勢等七個武術架勢組成,由湯瓶架結束定勢。七勢功架嚴謹、變化無窮,講究摔打擒拿,極富技擊性。查拳、七勢都是“流傳有序,拳理明晰,風格獨特,自成體系”的回族優秀拳種。 開封回族父老相傳:元末明初朱元璋率軍攻打開封時,手下大將回回人常遇春對他説,“開封長期居住着大量回民兄弟,民風強悍,崇尚武術,匡扶正義,早就對元朝殘暴統治心懷不滿,如能和他們秘密聯絡,裏應外合,奪取開封易如反掌”。朱元璋依計行事,果然順利佔領開封。入城後便在回民中招兵買馬,開封清真東大寺的一些青年踴躍參軍,朱元璋非常感動,遂親筆書寫了“精忠尚武”的匾額掛在清真東大寺大門。
據開封清真東大寺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重建清真寺碑記》載,明末時期在抵抗李自成圍攻開封城的戰鬥中,城內尚有以回民為主體的營級建制軍隊參與戰鬥,清朝官員以此稱頌回民尚武護國的民風。
清代是中華武術發展的鼎盛時期,也是開封回族武術的繁榮發展時期。清代在開封回族當中廣為流傳的有查拳、心意六合拳、七勢拳等。道光年間(1821-1850年),開封回族七勢拳由朱仙鎮向開封各回族聚居地傳播,於拜齋、王伯和成為七勢拳的名家高手,他們以清真寺為中心培養了大批弟子。
開封清真東大寺於道光年間得到進一步擴建,轄十餘條回族居住街道,被稱為“河南首坊”。東大寺回族武術經長年發展已成為當時武林中響噹噹的牌子,不少武林人士以在東大寺立場授藝和習武而自豪。道光末年,河北滄州回族拳師黃明新兩次到東大寺切磋武藝不勝,苦練數年後,三至開封而技壓羣雄,被聘為拳師在寺內傳授查拳,這説明開封回族武術根基很深,等閒之輩難以立足。此後以黃明新為核心形成了開封回族黃派查拳,其弟子廣佈,與其他門派加強交流,同其他拳種相融合,之後開封回族拳師大多集多種拳術為一身,推動了回族武術的繁榮發展。這一時期,武術與清真寺緊密結合,不少清真寺的阿訇成為武術的習練者和推動者。與此同時,武術同伊斯蘭教義相結合,習武被認為是穆罕默德聖人所倡導的嘉行,喜愛武術遂成為回族穆斯林的民族心理意識。此時回族人習武除強身健體外,參加朝廷武舉考試中舉入仕也是一個謀生和出人頭地的門路。嘉慶乙丑年開封縣朱仙鎮回族人張萬清中武探花,道光壬辰年開封回族人劉永魁中武舉人。考取武舉在朝庭軍隊中供職的回族拳師被羣眾以姓給予“白官”、“丁官”、“柳官”的美稱。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