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泥塘村

(廣東東莞市常平鎮)

鎖定
黃泥塘村,座落於東莞東部中心區的常平鎮中心東南約7公里處。與常平鎮的白石崗村、橫江廈村、田尾村接壤,並與橋頭鎮的禾坑村、田頭角村毗鄰, 由於遠離鎮中心區,偏偶一方,全村沒有鎮級以上主幹道路貫通,交通不太便利。
中文名
黃泥塘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東莞市常平鎮
面    積
0.92 km²
電話區號
0769
郵政編碼
523000
車牌代碼
粵S

黃泥塘村全村概況

黃泥塘村總轄區面積為0.92平方公里,現有村民282户總人數為902人,現分為6個村民小組。2006年進行股份制改革以來,實行村組兩級股份經濟組織,目前,股東總人數為910人,土地統一收歸村級管理。由於受地理位置及轄區面積的影響,黃泥塘村經濟收入基數小,經濟發展明顯滯後於其他經濟社區。黃泥塘村現有物業面積14973平方米,均已全部出租。全村共有各類工商業企業約70多間。2012年我村總資產為2653萬元,所有者權益為1074萬元,資產負債率為60%,全年總收入為323萬元,總費用為218萬元,純收入105萬元。
宋、元朝,屬東莞縣。明翰至清朝初年,屬歸城鄉。清中後期,屬東莞縣京山司。民國時期,屬第五區廣裕鄉。1959年,屬常平人民公社;1960年,屬橋頭人民公社黃泥塘生產大隊;1984年,屬常平區黃泥塘鄉;1987年,屬東莞市常平鎮黃泥塘管理區;1999年,屬常平鎮黃泥塘行政村。
世居村民為李姓。
2015年末,户籍人口904人,其中男性478人,女性426人;80歲以上27人,最年長者91歲(女)。外來暫住人口1832人。祖籍該村的港澳同胞300人。村民均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東莞常平話。
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兼種植花生、甘蔗、橙桔、梅菜等。改革開放初期,該村有瓦磚、紅磚、榨糖、碾米等加工廠。1992年後隨着工業化的推進,傳統農業逐漸衰退。1994年,引進第一家“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企業東莞市常平鎮黃泥塘文信製衣廠。2015年,經營行業涉及毛織、電子、模具、塑膠等;全部企業及個體户99家,其中工業企業47家;村組兩級資產總額2891萬元,負債總額1620萬元,經營純收入115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特色農產品有葛粉、竹芋粉。傳統節慶食品有紅團、鬆糕。
鄉道新興路經過村內。20世紀80年代末通電、通電話,90年代初通自來水,20世紀末通互聯網、全部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
村中有幼兒園1所,籃球場、文化廣場、老人活動中心各1個,公園2個;電子閲覽室和圖書室各1間,2015年藏書3000冊。
村內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無存。李氏宗祠始建於1995年,佔地面積659平方米,用青磚、紅石甲木材料建築,佈局三進。用作宗祠和喜慶堂,兼老人活動中心。有古井3口,水猶清冽,始建時間不詳。
2006年制定《黃泥塘村村規民約》。2012年,李氏族譜籌委會纂修《黃泥塘村李氏族譜》。
該村代表性人物:李想容(1918—1944),革命烈士。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班長,1941年9月參加游擊隊,1944年秋在東莞縣常平被日軍殺害。 [1] 

黃泥塘村發展狀況

黃泥塘村全體人員勵精圖治,狠抓機遇,充份利用各項優惠扶持政策,積極協助、加快企業轉型升級,在加快經濟建設的同時,兼顧公共服務配套建設,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調整生產經營模式,向第三產業轉型,全面改變黃泥塘後進村面貌,努力建造一個宜工宜商宜居的黃泥塘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