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泛區

鎖定
黃泛區,一個苦難的代名詞,一個曾滋生了雜草,又滋生了故園重生夢想的地方。多年來,黃河與河南糾纏不清,河南鄭州花園口與黃泛區連綿一起,三者的交集,正是中原這個人口大省新歷史的濃縮。黃泛區的影響很大,氾濫成災,給當時的地區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嚴重影響到了當時地區的發展。 [1] 
“黃泛區”的歷史發生在中華民族最悲慘的時刻,是中華民族被逼到絕境後,生生從自己身上割下的一塊血肉;這是百萬“黃泛區”人民拿生命換來的;這是千萬“黃泛區”人民拿自己的顛沛流離、背井離鄉、忍飢挨餓換來的;這應該是中華民族永遠記住的民族疤痕;這是用老百姓的命、用黃河這個母親河,去拖住敵人的刺刀
中文名
黃泛區
形成原因
炸開黃河花園口大堤阻止日軍南下
形成時間
1938年6月9日
災    害
黃河改道,氾濫成災
損    失
直接淹死和餓死的羣眾八十九萬人
拍成電影
大河奔流》、《一九四二
波及地區
豫皖蘇三省

黃泛區背景簡介

黃泛區的國軍 黃泛區的國軍
1938年6月9日,蔣介石國民黨部隊保衞大武漢阻擋日軍南下炸開黃河花園口大堤企圖阻止日軍南下。混濁的河水向東南方向迅猛推進,在黃淮平原隨性肆虐,最終形成了跨越豫、皖、蘇三省44個縣的黃泛區。 [2] 
黃泛區 黃泛區
當時直接淹死和餓死的羣眾多達八十九萬人,造成了歷史上人為的一次大災難。黃河水下泄後,西邊一路沿潁河下瀉淮河,東邊一路沿渦河懷遠流入淮河,黃、淮合流後湧入洪澤湖,淮河洪澤湖沿岸立即變成了一片汪洋。這次洪災,河南、皖北蘇北西部共計44縣市被淹,受災面積29000平方公里,受災人口1000萬以上,沖毀140萬民房、淹沒近2000萬畝耕地。黃水所到之處,房倒屋塌,饑民遍野。這次洪災,河南、安徽、蘇北三省地區共有390萬人背井離鄉。
黃河下游故道逐漸乾涸,黃河水全部從花園口下泄,黃河徹底改道。由於沒有固定的河道,新黃河滾來滾去,這樣在河南、蘇北西部、皖北三省之間就形成了一個沼澤區,也就是黃泛區。黃泛區從花園口到淮河長約四百公里,寬10公里到50公里不等,最寬處可達80公里。
歷時8年零9個月,橫衝直闖的黃河迴歸了故道。但是黃泛區的生存環境仍然十分惡劣,耕植條件嚴重惡化,繼續給當地人民造成災難,直到解放後經過長期的治理,才得到好轉。
著名作家李準同名小説改編的電影《大河奔流》再現當時慘狀。

黃泛區形成原因

花園口決堤後的慘狀 花園口決堤後的慘狀
1938年6月9日,距中牟不足20公里的黃河花園口大堤潰決,眨眼之間,“黃河之水天上來”,讓毫無防備的中牟百姓無處躲藏。河水伴着大雨快速推進,兩天之內便襲淹了中牟全境。據檔案記載:“11日,黃水猛漲,趙口口門出水;次日,中牟三劉寨、油坊頭、七里店、王莊、關家、六堡、鬧市口等村全部被洪水淹沒;13日,花園口與趙口兩處黃水在中牟西北部的茶庵匯合,分成三股南下,氾濫區域東西已達15公里寬。西股主流黃水至中牟入賈魯河,南泛尉氏、扶溝、西華等縣……”
1938年6月22日《申報》1版《辦黃災急振》記載:此次黃河大堤,在趙口、楊橋、花園口一帶被炸潰,洪流越隴海路而南,沿賈魯河入皖,將與淮水合流。豫南首當其衝,中牟、開封、陳留、通許、尉氏、扶溝、鄢陵、 太康、西華、淮陽十縣,皆成澤國,災情慘重。黃河北岸之衞河廣濟河,亦續被敵軍炸決堤防,孟縣、沁陽一帶,復罹水災。豫省連年水旱頻仍,繼以戰禍,現又加以空前水災 ,當時難民已達四五百萬人……
花園口決堤後,黃河水順着賈魯河下泄,被淤塞的趙口被大水衝開。趙口和花園口兩股水流匯合後,賈魯河開始外溢,漫溢的河水沖斷了隴海鐵路,向豫東南流去,從此在黃淮之間形成了大片黃泛區。

黃泛區帶來災害

黃泛區 黃泛區 [1]
黃河改道,氾濫成災,給原為富庶之區的豫東平原帶來了無窮的災難。自1938年6月至1946年6月,河南省12個行政區的110個縣中,計有中牟尉氏西華等20個縣淪為黃泛區。數年間,計有146萬間房屋及650萬畝良田被淹沒,無家可歸的難民不得不以草根、樹皮果腹,甚至“以含毒野菜及觀音土充飢,糠秕雜食反成佳餚”,先後死傷150多萬人。
初期(1938-1939年間),大部分河水沿賈魯河下泄,經尉氏、扶溝、西華東部和淮陽西部,再順潁河兩側漫流入淮,稱為西泛區;中期(1940-1941年間),經過兩年泛流,西泛區地面淤高,河水改由淮陽向北,經太康至鹿邑之間,南泛安徽淝河沿岸,漫流入淮,稱為東泛區;後期(1942-1945年間),河水東移後,日軍強迫地方羣眾從開封朱仙鎮至太康修築防水大堤,加上河水流動不穩定,迫使水患又回到西泛區。
值得一提的是,1944年,因尉氏和扶溝兩地堤防決口,黃泛區繼續向西擴展,使西華西北地區變為澤國。事實上,黃河水侵入淮河河道以後,黃泛區河道堤防就頻頻出事。檔案記載:“泛區益廣,險工迭出,每逢霪雨,一夕數驚。統計8年來,官堤民埝,大小決口,共32次,凡91處。”
【中央社開封廿二日電】黃泛區廿縣遍地蔓草黃沙,被災損失,頃據豫建廳統計如次:受災面積達6505113畝,需要開墾面積2669178畝,戰前人口3121777人,人口 1786923人,急待還鄉人民1172687人,戰前村莊13439個,村莊7868個,現被水淹面積三百萬市畝,已涸面積2847178。 [3] 

黃泛區造成損失

黃泛區 黃泛區 [4]
當時直接淹死和餓死的羣眾多達八十九萬人,造成了歷史上人為的一次大災難。黃河水下泄後,西邊一路沿潁河下瀉淮河,東邊一路沿渦河到安徽懷遠流入淮河,黃、淮合流後湧入洪澤湖,洪澤湖沿岸立即變成了一片汪洋。 [2] 
這次洪災,河南安徽共計44縣市被淹,受災面積達29000平方公里,受災人口1000萬以上,沖毀140萬民房、淹沒近2000萬畝耕地。黃水所到之處,房倒屋塌,饑民遍野。這次洪災,豫、皖、蘇三省共有390萬人背井離鄉。 [2] 
根據官方的統計,自1938年到1946年,河南共有中牟、尉氏、西華、鄢陵、扶溝、淮陽、太康、睢縣杞縣、廣武(今滎陽廣武鎮)、鄭縣(今鄭州)、柘城、項城商水、開封、鹿邑、通許洧川(今尉氏洧川鎮)、沈丘、陳留(今開封陳留鎮)20個縣形成了黃泛區,檔案顯示:“計有150餘萬人傷亡,其中死亡32萬多人,117萬人淪為災民,房屋損失146萬多間。”
當年黃泛區中牟、尉氏等地一些倖存下來的村民,如今年事已高,回憶當初的恐怖情景,他們説,由於先前沒得到消息,很多人對花園口決堤將信將疑,加上當時正值麥收,辛苦了一季的農民捨不得拋棄即將收穫的勞動果實,更不願意拖家帶口離開故土,結果許多人因此遭難。1938年6月23日出版的《大公報》記述了當時的中牟景象:“縣城西北十餘里的沙窩地方,集有難民3000餘人,十數日以來,樹皮草根已食之將罄,幸派3人求救,否則,再有二三日,恐全餓死矣!”

黃泛區拍成電影

1978年拍攝的電影《大河奔流》就是以鄭州花園口決堤為背景編寫的。
2012年拍攝的電影《一九四二》就是以河南人逃荒為背景編寫的。

黃泛區現狀

2002年7月14日,國務院批覆了《黃河近期重點治理開發規劃》,隨後,從花園口開始的新的堤防建設工程再次開始,經過數年重建,花園口以下堤防形成了防洪保障線、搶險交通線、生態景觀線三種功能。花園口抵禦22000立方米每秒洪水的標準得以確保。
同年6月15日,花園口水文新站,即被稱為黃河之上“白宮”建成,這是黃河上的第一座數字化水文站。從這年開始,對黃河的科學化治理的“數字黃河”工程從花園口正式起步。多年來,花園口水文站的數據一直是黃河防洪、水資源調度和治理開發的重要依據。一定程度上説,花園口就是黃河的晴雨表

黃泛區過去

從1937年抗戰爆發到1942年河南遭災,在這五年多的時間裏,河南出兵出糧的數量都位列全國第一。這樣的沉重負擔,即使是風調雨順,河南農民在交糧納賦之後,也只能靠野菜雜糧勉強度日。
1941年從的夏秋兩季開始,河南本該是雨水充沛的季節,卻連一滴雨都沒有下,反而驕陽似火。在旱魃的狂舞中,昔日肥沃的土地已經龜裂成塊,最後變成沙化的土地,完全不適合耕種。原本有河南糧倉之稱的滑縣,連續三季顆粒無收。
1942年河南繼大旱之後,許多縣份遭到蝗災,遮天蔽日的蝗蟲,一落到農田裏,頃刻之間就把莊稼啃個精光,河南境內成千上萬老百姓的生活陷入飢餓境地。災民們宰殺了他們平日愛如生命的雞犬、耕牛,賣掉他們的鋤頭棉襖,賣出他們的土地,最後割下他們的心頭肉——賣了兒女,賣老婆。末了還是被死神銜去。
黃泛區 黃泛區
《大公報》主筆王芸生在1942年的一篇《看重慶,念中原》的社論中寫道:“餓死的暴骨失肉,逃亡的扶老攜幼,妻離子散,擠人叢,挨棍打,未必能夠得到賑濟委員會的登記證。吃雜草的毒發而死,吃幹樹皮的忍不住刺喉絞腸之苦。把妻女馱運到遙遠的人肉市場,未必能夠換到幾鬥糧食。”災民開始吃草根、樹皮,而且很快草根也幾乎被挖完,樹皮幾乎被剝光,災民開始貧血,瘦弱,疾病,然後面部浮腫。在許多地方還出現了“人相食”的慘狀,一開始還是隻吃死屍,後來殺食活人的事情也屢見不鮮。在洛陽,有個滎陽籍的災民不忍心家人在飢餓中煎熬,親手殺死他的一妻二子後投井。有傳教士報道説:“餓瘋了的農民為尋找食物而武裝攔路搶劫的事件正可怕地增長。”
1949年以來,花園口水文站先後戰勝了“58·7”、“82·8”、“96·8”等特大異常洪水。因為花園口水文站在黃河下游防汛抗洪中的重要地位,所以最先進的設備總是首先配備這裏。
繼續防禦還是棄守?這是黃河修建堤防的專家和以陸中臣等人為代表的“改道”派相對立的觀點,花園口卻是雙方都多次提及的關鍵點。20多年前,陸中臣就提出了“黃河下游是一條老年河道”的觀點,認為未來將人工打造一條新的河道,使黃河人工改道。他給出了黃河河道向北挪一點的方案。這個方案的改道起點在花園口附近的來潼寨。似乎,花園口與黃河的未來命運還是要緊緊綁在一起。

黃泛區黃泛區農場

黃泛區農場的誕生與周恩來總理等老一輩革命家的親切關懷密不可分。
1938年6月,侵華日軍佔領豫東重鎮開封后,大舉西進,威逼鄭州、武昌。國民政府以阻止日軍為藉口,以水代兵,悍然炸開鄭州花園口黃河大堤。滔滔黃水一瀉千里,廣闊平原淪為澤國。豫、皖、蘇三省44個縣89.3萬人喪命黃泉,1200萬人流離失所。
到1946年黃河封堤,黃水整整氾濫了8年。8年間,豫東大地饑荒連年、餓殍遍野,人為地造成了54000平方公里荒沙彌漫的“黃泛區”。“百里不見炊煙起,唯有黃沙撲空城,無徑荒草狐兔跑,澤國蘆葦蛤蟆鳴”,這就是劫難後黃泛區的真實寫照。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黨和政府十分關心、重視黃泛區的復興工作。1950年2月,中央成立了黃泛區復興委員會,同年3月21日,在河南省省會開封設辦事機構——黃泛區復興局,省主席吳芝圃兼任局長,趙一鳴、路巖嶺任副局長。並由國家撥出專款,開始了大規模的向自然開戰,建設家園,造福子孫的“復興”運動。
在短短的一年中,復興工作大見成效,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讚許。周恩來總理在聽取復興局彙報情況後指示:結束復興工作,地可以按户分給農民,地多人少,農民分不完,黃泛區可以建個大農場嘛!於是在中央和河南省政府的關懷下,經過短期籌備,1951年1月黃泛區農場正式建立。
在黃泛區這片沸騰的熱土上,一批批優秀的農墾人用自己的聰明才智,開發、創造、鞏固了新生的國有機械化農場,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農墾精神,鑄造出黃泛區的輝煌。如今,經過50多年的發展,黃泛區農場已發展成為一個擁有土地面積9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2萬畝,總人口3.02萬人,職工15000人,下轄28個農工商企業,6個股份制企業,4個場管行政村, 22個行政事業單位,1個正團級武裝部,1200多家個體工商户及私營企業,13個周口市、西華縣駐場單位的省屬大型一類國有農墾企業。場屬總資產5.4億元,年產值7.5億元,年創利税3000萬元。農場已成為河南省最大的農作物良種繁育、推廣基地,果蔬生產、加工、貯藏基地,生豬養殖、出口基地,過磷酸鈣生產基地,船舶和化機缸套生產基地。
50多年來,黃泛區農場為國家和社會做出了突出貢獻,1965年被農墾部命名為全國八大樣板農場之一,1979年被評為全國農業先進單位,受到國務院通令嘉獎,1990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稱號,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確定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003年被農業部命名為“全國種業五十強”,2004年5月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榮譽稱號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