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河涸瘦

鎖定
黃河水量劇減,水面變窄,水深變淺,有時出現短時期的的河水變清,或接近涸竭等現象,當地人稱為“黃河涸瘦”。
中文名
黃河涸瘦
類    型
黃河奇景
著名景點
壺口瀑布
黃河涸瘦 [1] 
“黃河涸瘦”是自然界的異常現象,很少出現,故作為黃河的一種奇景。據文獻記載,黃河在宜川、吉縣段,曾發生過多次涸瘦。
隋大業十二年(616年)河水清。
唐高祖武德七年(625年)九月,黃河水清。
明永樂二年(1404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至三年(1405年)正月十八日,河水變清。
清雍正四年(1726年)十二月十一日起至雍正五年(1727年)正月初七日止,黃河澄清共27晝夜。
同治十年(1871年)十一月四日黃河涸竭,自七郎窩至蛤蟆灘(約15千米)越辰已二時復起。
光緒二年(1876年)十一月壺口瀑布以上水斷流數十丈,半日方接。
光緒三年(1877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至四年(1878年)正月初八日,河水清42晝夜。
民國六年(1917年)、十八年(1929年),黃河干涸。
1981年5月15日(農曆4月12日),黃河水流逐漸變小,山西吉縣王家塬鄉原頭坡下的河水,由原來的300米寬,變為10數米寬,人踩着河心石頭能達到彼岸,河水接近澄清。這樣延續了19天,到6月3日(農曆5月2日)上午10時左右,河水逐漸增多,並出現渾濁,至6月10日(農曆5月初9日)流量趨向正常。
1987年,黃河水清見底達兩個月。
黃河短期水量驟減,一般與中上游地區氣候乾旱有關。
冬季是黃河中上游地區降水量最少的季節,氣候嚴寒,河面封凍,有時冰層堵塞也可導致某些河段涸瘦。
其他季節,如發生嚴重乾旱,河水僅靠上源區冰雪融水和沿途地下水補給,水量大減,再加上河谷平原灌溉用水與城鄉用水量大增,以及河面蒸發量增大等,到壺口一帶水量更少,流速減慢,攜帶泥沙能力降低,因而出現河清、涸竭或斷流現象。例如1980年10月至1981年5月,壺口以上地區很少降雨,特別進入2月以後,100多天滴雨未落,一些黃河支流同時斷流,地下水補給也明顯減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