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河洪水

鎖定
黃河流域的洪水按成因主要分為暴雨洪水和冰凌洪水兩大類。冰凌洪水在黃河下游發生在1月份、2月份。寧夏、內蒙古河段多發生在3月末,融冰解凍開河的洪水流至下游適值桃花開放的使其,故稱桃汛暴雨洪水發生在7月份、8月份的稱伏汛,發生在9月份、10月份的稱秋汛,兩者時間相連,習慣上通稱伏秋大汛。伏秋大汛是黃河流域的主要洪水期,歷史上的洪水災害大多發生在這一時期,對下游威脅最嚴重。
中文名
黃河洪水
外文名
Huanghe River flood

黃河洪水暴雨特性

黃河洪水暴雨成因

(1)中游暴雨。從天氣系統分析,地面多為冷鋒,高空多為切變線、西風槽、低渦、三合點和颱風等。從大氣環流形勢分析,可分為緯向型和經向型。緯向型暴雨天氣系統的特點是東亞西風帶盛行,因此環流多出現切變線、三合點、西風槽等。暴雨帶多呈東西向、東北西南向,暴雨區與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位置關係密切。這種天氣系統一般造成黃河河口鎮-龍門區間(簡稱河龍間)及涇河、北洛河、渭河一帶暴雨,如造成1933年、1843年洪水的暴雨。經向型暴雨天氣系統的特點是東亞西風帶經向環流,多出現南北切變線、颱風(倒槽)和東風波等。這種天氣系統可造成三門峽一花園口區間(簡稱三花間)和汾河下游的大暴雨,有時也影響到黃河下游。三花間暴雨強度大,如1958年7月中旬暴雨,垣曲站實測日雨量為366mm,洛河支流的澗河任村的調查日暴雨達650mm。以東西切變線為主的暴雨,雨區多呈東西向帶狀分佈,出現在黃河中游地區,降雨面積較大,暴雨歷時長,強度一般不很大。但是,有時也產生局部性、歷時短、強度特大的暴雨。據調查,1977年8月1日內蒙古烏審旗地區10h最大點雨量達1400mm,為世界罕見。
(2)上游暴雨。受高原熱力與動力影響,多以西南-東北向切變線和低渦為主,一般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西伸,孟加拉灣和南海暖濕空氣不斷北上而與冷空氣相遇,可產生持續性降雨天氣,造成面積大、歷時長、雨強不大的連綿性的降雨,暴雨中心一般多在瑪曲、洮河上中游和湟水、大通河一帶。如1931年8月中旬~9月上旬,連續降雨約1個月,150mm雨區範圍為11.6萬平方公里,久治站自8月13日~9月19日,總降雨量達634mm。黃河上、中游暴雨一般不同時發生,河口鎮-三門峽(簡稱河三間)與三花間的大暴雨不同時發生,當河三間發生暴雨時,三花間經常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而無雨或處於雨區邊緣。當三花間降大暴雨時,青藏高壓一般較強,三門峽以上大部分地區受其控制。有時東西向雨帶可貫通三門峽以上渭河和三花間,但均為一般暴雨。

黃河洪水時空分佈

流域內暴雨的起始日期南早北遲。黃河中、下游以7月份暴雨頻次最高,8月次之。黃河中游三花間發生大暴雨的時間一般為7月中旬~8月中旬,河三間則以8月份出現暴雨居多。黃河上游大雨一般以7月、9月頻次最多,8月份出現機會較少。流域內的降水最分佈報不均勻,西北少,東南多,地區問年降水量變幅為150~700mm,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為476mm。少雨帶位於青海興海縣以下的黃河干流兩岸狹窄長條和蘭州至包頭一線的北側一帶,年降水量均小於300mm,最少在內蒙古的磴口附近,僅145mm。多雨區在黃河上游瑪曲一帶以南及秦嶺至伊、洛河上游,年降水暈在800~900mm,局部可達1000mm。6~9月降水量佔全年65%~80%。不同年份降水最變化也比較大,最大值與最小值之比一般為1.6~7.0。 [1] 

黃河洪水洪水特性

黃河洪水特性除與流域面積內的暴雨特性有關外,也與各河段的地形、地貌、土質、植被等自然條件有關。

黃河洪水產流、匯流

由於各河段的自然條件不同,其產流、匯流情況也各不相同。
(1)蘭州以上河段。河長2119km,流域而積22.3萬平方公里,其中石山區佔48.5%、黃土區佔9.9%、風沙區佔8.o%、草原區佔33.6%,植被較好,多湖泊、沼澤,產流基本屬蓄滿產流,暴雨洪水徑流係數0.4~0.6。
(2)蘭州至河口鎮河段。河長1353km,流域面積20.5萬平方公里(包括閉流區),河道坡度平緩,兩岸為幹早、半乾早黃土丘陵及沙漠地區,產流少。
(3)河口鎮至龍門河段。河長725km,流域面積11.16萬平方公里,其中石山區佔11.3%、黃土區佔58.8%、風沙區佔29.9%,兩岸多支流匯入黃河,產流量最大,產流屬超滲產流,暴雨洪水徑流係數0.15~0.30。
(4)龍門至三門峽河段。河長240km,流域面積19.1萬平方公里,其中黃土區佔65.7%、石山區佔22.8%,其間有渭河、北洛河、汾河匯入,產流屬超滲產流,暴雨洪水徑流係數0.25~0.40。
(5)三門峽至花園口河段。河長241.Okm,流域而積4.2萬平方公里,其中石山區佔45.9%、黃土區佔44.6%,其間有伊洛河、沁河支流匯入,下游均有堤防,遇大洪水時常決溢,有較大滯洪削峯作用,屬蓄滿產流,暴雨洪水徑流係數0.3~0.6。
(6)花園口至河口段。河長785.6km,流域面積2.2萬平方公里,河道為上寬下窄的地上懸河,對洪峯削減大,其間有金堤河和汶河匯入。

黃河洪水不同來源洪水特點

黃河洪水主要來源於5個地區。由於這5個地區的自然條件不相同,來源於各地區的洪水也各有特點。其中河口鎮至龍門、龍門至三門峽、三門峽至花園口區間是黃河下游洪水的主要來源區。
(1)上游蘭州市以上河段植被較好,多湖泊、沼澤。洪水洪峯低,歷時長,洪水過程線比較矮胖,含沙量小。蘭州站一次洪水歷時40d左右,最長可達66d,最短也有22d,實測最大洪峯為5900立方米/秒(1946年).歷史最大洪水8500立方米/秒(1904年),洪水多發生在9月份,威脅蘭州市和寧夏、內蒙古平原。
上游洪水進入中游的流量多為2000~3000立方米/秒,是組成中下游洪水的基流部分。有些年份蘭州以上大洪水流至中下游也會組成花園口站洪峯。如1981年蘭州以上連續降雨35d,經劉家峽水庫、龍羊峽水庫施工圍堰調蓄,蘭州站仍出現洪峯流量5600立方米/秒,與渭河洪水匯合後,在花園口站出現洪峯流量7000立方米/秒。
(2)河口鎮-龍門區間屬半乾旱區,植被差,溝壑縱橫,支流眾多,暴雨頻次多,洪水漲落迅猛,洪水過程線比較尖瘦。一次洪峯歷時一般為3~5d,較大洪水可達l0d。這一區間水土流失嚴重,而且是粗泥沙主要產區,河流含沙量大,輸沙量佔全河的55%。
黃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洪水特徵值 黃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洪水特徵值
(3)龍門-三門峽區間有渭河、北洛河、汾河支流匯入。渭河南岸支流屬半濕潤地區,其餘屬半乾旱區。暴雨特點與河龍間相似,但因汾、渭兩河流域形狀狹長,河道坡度較緩,且受秦嶺北麓加水影響,洪水歷時較長,一般為10~15d,洪水過程線為較矮胖型。這一河段也是泥沙主要產區,輸沙量佔全河的34%
(4)三門峽-花園口區間為半濕潤區,區間有伊洛河、沁河支流匯入,大小支流河道坡度較陡。本區暴雨強度大,最大點暴雨可達400~500mm/d,一次暴雨歷時2~3d,最長達5d。洪水特點是洪峯高,洪水歷時可達10~12d。
(5)花園口以下地區,由於下游河道淤積抬高,區間流域面積小,洪水加入不大,較大支流有汶河、金堤河、天然文巖渠等。
黃河干流及主要支流的洪水特徵值見表1。

黃河洪水洪水遭遇

從實測和調查歷史洪水分析,由於各區間氣候和暴雨特性的差別,蘭州以上洪水與河口鎮至龍門、龍門至三門峽、三門峽至花園口區間,花園口以下地區均不遭遇。河口鎮至龍門、龍門至三門峽區間,雨區呈西南東北向帶狀分佈,洪水常有遭遇,如1933、1843年洪水。三門峽上下地區大洪水不遭遇。三門峽至花園口區間雨區呈南北向帶狀分佈,洪水來勢迅猛、預見期短,對黃河下游威脅最為嚴重,三門峽以上地區洪水,一般不與大洪水遭遇,如1958、1761年洪水。

黃河洪水洪水變幅

黃河洪水年際變幅大,洪量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倍數,一般河口鎮以上為3~4,河口鎮以下為6~10,一些支流可達20~30;有時出現連續大水年或連續小水年。

黃河洪水泥沙特點

黃河洪水以含沙量大著稱,且有水沙異源的特點。由於黃河中游黃土高原丘陵區土層深厚,黃土土質疏鬆,暴雨徑流強烈侵蝕,洪水含沙量大。據統計,20世紀70年代以前,多年平均年輸沙量達16億t。1933年實測最大輸沙量39.1億t,其中80%以上集中在汛期,且集中在幾次洪水。20世紀70年代以後,由於水土保持和各種工程的作用,黃河輸沙量有所減少。黃河泥沙的另一特點是水沙異源。據統計,黃河徑流的50%以上來自上游地區,而泥沙的90%以上來自中游地區。黃河泥沙的這些特點造成下游的嚴重淤積。 [1] 

黃河洪水典型洪水

按洪水組成,黃河洪水大致可分為“上大型”和“下大型”兩種(表2)。

黃河洪水“上大型”洪水

黃河典型洪水組成 黃河典型洪水組成
以河龍區間和龍三區間來水為主的洪水,如1933、1843年洪水。其特點是洪峯高、洪量大、含沙量大,可使三門峽水庫和中下游河道嚴重淤積。(1)1933年洪水。8月5~l0日河口鎮至陝縣發生2次大暴雨,雨區呈西南一東北向分佈,西自渭河上游,東至汾河上游,波及上游的莊浪河、大夏河和清水河,雨區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暴雨中心有渭河上游的散渡河、葫蘆河,涇河支流馬蓮河,無定河支流大理河、延水、清潤河中游和三川河,以及汾河中游等4處。整個雨區幾乎同時降雨,洪水匯流至陝縣站洪峯流量達22000立方米/秒,是有實測資料以來的最大洪水。這一年來沙量達39.1億t,孟津至高村河段淤17億t,灘面普遍淤高1~1.5m。這次洪水給黃河下游造成嚴重災害。中游暴雨區洪水橫流,人畜漂沒,下游堤防決口數十處.如北岸長垣縣大車集、石頭莊附近等大堤決口,淹沒臨黃堤與北金堤之間土地3000~4000平方公里,南岸在蘭封小新堤、考城四明堂決口,洪水入南四湖。
(2)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洪水。據調查,這場洪水由西南-東北切變線型暴雨形成,雨區主要分佈在河龍區間,暴雨中心分佈在皇甫川、窟野河一帶及馬蓮河、北洛河上游。根據洪痕高程推算,陝縣站洪峯為36000立方米/秒,同時據洪水淤沙高程和三門峽入門島頂部唐、宋時代建築物遺存灰層瓦塊以及龍巖村集津倉遺址遺物鑑定,此次洪水重現期約為千年。這場洪水在下游漫溢決口,致使沿河房屋、農田均被沖毀。如中牟堤防決口,洪水經賈魯河、渦河、大沙河奪淮入洪澤湖。

黃河洪水“下大型”洪水

以三花區間來水為主的洪水,如1958、1761年洪水。洪水特點是洪峯高,預見期短,對下游防洪威脅最嚴重。
(1)1958年洪水。在7月14~19日三花區間發生4場暴雨,雨區分佈在三花幹流區間,伊、洛、沁河中下游,以及汾河中下游,暴雨中心在洛河支流澗河上的仁村和三小區間畛水上游的曹村。據調查,仁村最大24h雨量達650mm,實測垣曲站最大24h雨量為366.5mm。這次暴雨過程中,三花區間各主要支流洪峯在花園口站基本上遭遇,花園口站最大洪峯流量達22300立方米/秒,為實測最大洪水。
(2)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洪水。據調查考證,8月17~18日在三花間的伊、洛、沁河和10多條小支流普降暴雨,洪水發生遭遇。據洪水位推算,花園口站洪峯為32000立方米/秒,黃河下游多處決口氾濫。 [2] 
參考資料
  • 1.    《中國水利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中國水利百科全書: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6年:609-611
  • 2.    國家科委全國重大自然災害綜合研究組.中國重大自然災害及減災對策:科學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