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河入海口

(自然地理)

鎖定
黃河入海口(The Yellow River into the sea),位於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黃河口鎮境內,地處渤海萊州灣的交匯處,1855年黃河決口改道而成。
黃河入海口的淤積—延伸—擺動,入海流路相應改道變遷。黃河河口入海流路,是1976年人工改道後經清水溝淤積塑造的新河道,利津以下為黃河河口段,是一個弱潮陸相河口。
中文名
黃河入海口
外文名
The Yellow River into the sea
別    名
黃河口
地理位置
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黃河口鎮境內
電話區號
0546
著名景點
天鵝湖
蘆葦文化樂園
著名景點
萬畝槐林森林公園
車牌代碼
魯E
開放時間
全年:週一至週日 08:30-17:00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山東省東營市
建議遊玩時長
3小時
適宜遊玩季節
3月--5月、9月--11月遊玩最佳

黃河入海口地理位置

黃河入海口
黃河入海口(11張)
東營是萬里黃河入海的地方,是中國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的所在地,是黃河三角洲中心城市
黃河 [1]  為中國第二長河也是世界著名的長河之一。全長5464公里,黃河入海口,位於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黃河口鎮境內。地處渤海萊州灣的交匯處,1855年黃河決口改道而成。

黃河入海口主要景觀

黃河入海口濕地 黃河入海口濕地
有詩讚美中國的第二長河《黃河》(左河水):“雪原雷動下天龍,一路狂濤幾縱橫。裂壁吞沙驚大地,興雲致雨嘯蒼穹。”黃河從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脈北麓約古宗列盆地瑪曲,一路呈“幾”字形縱橫5464公里奔向渤海,以天然的大手筆打造了無數的自然景觀,同時,大河兩岸也有中華兒女創造了無數美麗的人文景觀
僅黃河入海口就是一個富饒美麗的地方。東營是黃河入海之地,它有中國最完整、最廣闊、最豐富的濕地生態系統,有著名的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人們譽為鳥類的天堂。
21世紀的黃河河口,已發展成為一個美麗富饒的經濟帶和旅遊勝地,最具代表性的有“長地”的河口、石油的寶庫、紅色的聖地、黃金海岸。
黃河入海口 黃河入海口
天鵝湖、蘆葦文化樂園、萬畝槐林森林公園、黃河雕塑園,午餐後遊蘆葦蕩,觀蘆花飛雪、賞萬鳥翔集、登觀光塔觀黃河入海奇觀、自費乘遊船進行黃河入海漂流、賞長河落日美景、觀日出、遊圍海長堤、鹼蓬紅毯、海上鑽井平台、油區風光、黃河水體紀念碑、新世紀廣場等。

黃河入海口長地的河口

黃河入海口 黃河入海口 [2]
黃河在東營墾利縣境內109公里,年徑流量300億立方米,正常年份,黃河每年攜沙造陸3萬畝左右,人們稱之為中國唯一能“生長土地”的地方。
墾利區現有土地面積313萬畝,人均佔有土地15.3畝,是山東省平均水平的5倍多,也是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土地後備資源最豐富的地區。

黃河入海口石油的寶庫

海上鑽井平台 海上鑽井平台
黃河入海口是勝利油田的發祥地和主產礦區,地下油氣資源富集,現已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5.48億噸,勝利油田的第一口高產油井就是在黃河入海口墾利區勝坨鎮勝利村開採成功的,勝利油田由此得名。
勝利油田自開發建設以來,其油氣產量的43%、已探明石油地質儲備的70%都出自墾利區的地下。

黃河入海口紅色的聖地

黃河入海口東營市墾利區是著名的紅色革命老區。1941年,八路軍山東縱隊三旅進駐當時的墾區,建立了墾利抗日根據地。當時著名的“八大組”就是現在的永安鎮。老一輩革命家許世友、楊國夫都曾在這片土地上戰鬥過。墾區廣大軍民為抗日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黃河入海口黃金海岸

黃河入海口
黃河入海口(5張)
黃河入海口東營市墾利區黃河口鎮瀕臨渤海,海岸線全長142.57公里,既有河海交匯處黃藍分明的神奇景觀,也有碧海藍天的海濱特色。黃河入海口附近有海洋生物600餘種,盛產黃河口刀魚東方對蝦文蛤蝦皮梭子蟹鱸魚等名優海產品,素有“百魚之鄉”、“黃金海岸”的美譽。

黃河入海口鳥的樂園

2019年12月11日,在黃河入海口處的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大批候鳥形成“飛時遮盡雲和月,落時不見濕地草”的壯觀景象。候鳥們在廣闊的濕地內飛翔、歡叫,給黃河入海口增添了無限生機和無窮魅力。(趙英麗/人民圖片) [3] 
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黃河入海口歷史變遷

黃河入海口 黃河入海口
歷史上黃河以“善淤、善決、善徙”著稱。其下游河道的變遷極為複雜,從孟津以東至滎陽(南岸)、武陟(北岸)間,因河身為南岸山脈所約束,只是沿着自西而東的方向發生很小的移動,古孟津城在今城北十二點五公里,古黃河更在古孟津城之北,而今黃河則距孟津城僅二點五公里,可見這一段河道向南移了約十公里。武陟、滎陽以下,黃河正式進入華北平原,才有改變方向的大規模改道。改道不僅次數頻仍,流路紊亂,波及地域也極為廣闊。歷史上出現的河道,有如一把摺扇的扇骨,多至數十根。武陟、滎陽是扇紐,扇骨的分佈北至海河,南至淮河。黃河的改道對這一廣大區域的地貌變遷造成極大的影響。據文獻資料記載,從先秦時期到解放前約三千年間,黃河下游決口氾濫達一千五百九十三次,平均三年兩次決口,重要的改道二十六次。清初學者胡渭從古代黃河上千次改道的記載中,予以整理歸納,在《禹貢例略》裏提出五大徙之説。後咸豐五年(1855年)銅瓦廂決口改道,加上一徙,統稱“六大徙”。再加上戰國初期前原有故道,概括為七個階段。分述於下:
戰國初期
見於先秦文獻而為人們所熟悉的古黃河下游河道“禹河”,也就是“禹貢大河”,根據《禹貢·導水》章的敍述是“東過洛汭,至於大伾;北過降水,至於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於海”。“洛汭”為洛水入河處,“大伾”在今河南浚縣,説明古河水東過洛汭後,自今河南滎陽廣武山北麓東北流,至今浚縣西南大伾山西古宿胥口,然後沿着太行山東麓北行。“降水”即漳水,“大陸”指大陸澤。説明大河在今河北曲周縣南,接納自西東來的漳水,然後北過大陸澤。“九河”泛指多數,是説黃河下游因遊蕩不定在冀中平原上漫流而形成的多股河道。“逆河”則是在河口潮水倒灌下,呈逆流之勢而在今天津市東南入於海。另一條見於先秦文獻的古黃河下游河道“山經大河”,由於《山經》中不見關於河水徑流的記載,一直為世人所忽視。譚其驤根據《北山經·北次三經》所載入河諸水,與《漢書·地理志》、《水經注》所載的河北水道相印證,發現“禹貢大河”流至今河北深縣後,“山經大河”即由此分道北流,會合虖沱水,又北流至今蠡縣南,會合泒水、滱水後,繼續北流至今清苑縣折而東流,經今安新縣南、霸縣北,東流至今天津市東北入海。
西漢末
見於文獻記載的黃河下游河道是《漢書·地理志》及《漢書·溝洫志》的河水,也就是《水經·河水注》的“大河故瀆”。胡渭説:“周定王五年(前602年),河徙,自宿胥口東行漯川,右逕滑台城,又東北逕黎陽縣南,又東北逕涼城縣,又東北為長壽津,河至此與漯別行而東北入海,《水經》謂之‘大河故瀆’”。認為是大禹治水以後黃河的第一次改道。 這條“大河故瀆”的具體徑流是:宿胥口以上與《山經》、《禹貢》河道同,自宿胥口東北流至長壽津(今河南滑縣東北)的一段,胡渭敍述較詳;過長壽津後,河水折而北流,至今館陶縣東北,折東經高唐縣南,再折北至東光縣西會合漳水,復下折而東北流經漢章武縣(今黃驊縣伏漪城)東入海。
譚其驤考訂,認為這條河道始於周定王五年河徙説雖不足憑信,但這條“大河故瀆”的形成很可能早於《禹貢》、《山經》河,在春秋戰國時代,它們曾長期並存,造為主次。“約在前四世紀四十年代左右,齊與趙、魏各在《漢志》河東西兩岸修築了綿亙數百里的堤防。此後,《禹貢》、《山經》河即斷流,專走《漢志》河,一直沿襲到漢代”。
戰國中期下游河道全面築堤後,發揮了蓄洪攔沙作用,因而河牀比較固定。其間雖曾決溢過九次,最著名的是漢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河決於瓠子(今河南濮陽西南),東南注鉅野(鉅野澤,在今山東西南部),通於淮、泗”。這是歷史記載黃河奪淮入海的第一次。洪水“汜郡十六”,歷時二十餘年,直至元封二年(前109年)始予堵塞。以後的幾次決口大多經過數年即被堵住,河復故道。這條河道穩定了四百七十五年。但到西漢末年,由於泥沙長期堆積,“河水高於平地”,重大改道,已勢不可免。
宋初
王莽始建國三年(11年),發生第二次大徙。“河決魏郡(治鄴,今河北臨漳縣西南),泛清河以東數郡。先是,莽恐河決為元城(今河北大名東)冢墓害,及決東去,元城不憂水,故遂不堵塞”。洪水在今魯西豫東一帶氾濫了近六十年,直至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王景修渠築堤,自滎陽東至千乘(今山東高青縣東北)海口千餘里”,始形成東漢大河,也就是《水經注》以及唐《元和郡縣誌》所載的大河。
東漢大河的位置較西漢大河偏東,從長壽津自西漢大河故道別出,循古漯水河道東行,復蜿蜒於今黃河與馬頰河之間,至今濱縣之南入海。距海里程比西漢大河短,河道也比較順直,東漢以後河水含沙量又相對有所減弱。由於以上這些原因,這條大河穩定了八百多年,一直沒有發生大的變動,其間很少有決溢發生,也無大的改流。因此,魏、晉、南北朝各史多不志河渠,《隋書·地理志》也沒有黃河經行的記載。
唐末宋初,由於下游河口段淤高,排泄不暢,曾出現多次決口。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唐景福二年(893年)黃河在河口段“自厭次縣界決而東北流,逕勃海縣(今山東濱縣)西北,又東北至無棣縣(今縣同)東南而東注於海”。又宋景佑元年(1034年),河決澶州橫隴埽(今河南濮陽東),在其以下至長清一段河道南移,形成一條橫隴河。但長清以下河道沒有變化,只是小規模的改道。
北宋慶曆以後河道
北宋慶曆八年(1048年),第三次大徙。黃河在澶州商胡埽(今濮陽東昌湖集)決口,便由此改道折向西北,經河南內黃之東、河北大名之西,經今滏陽河南運河之間,沿着南宮之東,棗強、武邑之西,獻縣之東,至青縣匯入御河(今南運河),經界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宋人稱這條河道叫“北流”或“北派”。
十二年後,嘉佑五年(1060年),黃河又在大名府魏縣第六埽(今南樂西)向東決出一支分流,東北流經一段西漢大河故道,由今山東堂邑夏津等地,下循篤馬河(今馬頰河)在冀、魯
黃河入海口 黃河入海口
之間入海。名為二股河,宋人稱它為“東流”或“東派”。此後,黃河有時單股東流,有時單股北流,也有時東、北二流並行。由於東流所經冀、魯邊界,兩漢以來河道歷經氾濫,地勢淤高,不若御河以西地區“地形最下,故河水自擇其處決而北流”。當時宋統治階級內部在維持北派”或回河東流問題上爭論不休。前者主張維持北流,以憑藉黃河天險阻御契丹的南侵;後者則“獻議開二股以導東流”。神宗採納後一意見,於熙寧二年(1069年)將北流封閉。但同年黃河即在閉口以南潰決。熙寧十年(1077年),從澶州決口後,匯入梁山泊,隨後分為兩支:一支由泗入淮,謂之南清河,一支合濟至滄州入海,謂之北清河。經過幾次決溢之後,終因“東流高仰,北流順下”,先後於元豐四年(1081年)及元符二年(1099年)在澶州及內黃潰決,恢復舊日的“北流”。三次北流所經路線略有不同,或向西潰決漫入漳水,或向東決漫入御河。從慶曆八年起,到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八十年間,強行封閉北流,逼水單股東流僅十六年,而單股北流的時間,卻達四十九年之久,另有十五年則為東、北二流並行。因而,這一時期黃河的主流,基本上還是保持在縱貫河北平原中部至天津入海一線上。《宋史·河渠志》所記載的就是這一河道。這一時期,由於黃河泥沙使“河底漸淤積,則河行地上”由東北流向渤海的古河道帶再也維持不下去,“水勢趨南”已不可免。
金章宗明昌五年至明弘治初河道
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第四次大徙,河決陽武(今河南原陽縣)光祿村。據胡渭的記述是:“是歲河徙自陽武而東,歷延津封丘長垣、蘭陽、東明曹州濮州、鄆城、範縣諸州縣界中,至壽張,注梁山濼,分為兩派:北派由北清河入海,今大清河自東平東阿平陰、長清、齊河歷城濟陽、齊東、武定、青城、濱州蒲台,至利津縣入海者是也;南派由南清河入淮,即泗水故道,今會通河自東平歷汶上嘉祥濟寧,合泗水,至清河縣入淮者是也”。此次河決以後,黃河河道南移,分別進入泗水及濟水故道,而形成新的南、北兩派。河水十之二、三由北清河(今黃河)入海,十之七、八由南清河(泗水)入淮。南派水勢大於北派,這是黃河流行於山東丘陵以南的開始。
黃河入淮並非自明昌五年始,早在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冬,東京留守杜充在滑縣以上,李固渡(今河南滑縣南沙店集南三里許)以西,決堤阻遏南下的金兵,即已使黃河發生了一次重大的改道,向東流經豫、魯之間在今山東鉅野、嘉祥一帶注入泗水,再“自泗入淮”。以後金世宗大定六年(1166年)五月,河決陽武,由鄆城東流,匯入梁山泊。大定八年(1168年)六月,“河決李固渡(今河南滑縣南),水潰曹州(今山東菏澤)城,分流於單州(今山東單縣)之境。”從曹、單南下徐、邳,合泗入淮。但其時宋代的“北流”故道未斷,黃河仍處於南北分流的局面。及至“金明昌中,北流絕,全河皆入淮。”黃河從此不再進入河北平原達六百多年,這是黃河史上的一個重大變化。
金明昌時期,黃河干道也有着逐漸南擺的趨勢。天德二年(1150年),“河水湮沒鉅野縣”,河道幹流即自豫東北的滑縣、濮陽南移至魯西南地區;大定十九年(1179年),“河決入汴梁間”,幹流又南擺進入開封府境;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河溢於曹州小堤之北,幹流已進入歸德府(今商丘地區)境。金末時黃河干道大致由陽武出封丘,經曹、單而合泗入淮。
黃河自奪泗入淮以後,每有決徙,常分成幾股入淮,相互迭為主次,河道非常紊亂。經常表現為枯水季節以一股為主,洪水季節數股分流,由淮入海。至元代,從歷次決口中形成汴、渦、潁三條泛道入淮。至正十一年(1351年),賈魯治河,自儀封的黃陵岡引河至歸德的哈只口,把黃河
幹道挽向歸德出徐州。所謂“河復故道”,大致上還是恢復金末的故道。賈魯堵塞了分流入渦、潁的河口。但這樣黃河失去宣泄的路徑,僅僅隔了十四年,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便河決東平,復進入大清河了。明代黃河的決溢改道更為頻繁,以汴道幹流為主體的河道上,在原陽、封丘一帶決口時,大多北衝張秋運道,挾大清河入海;在鄭州、開封一帶決口時,多南奪渦、潁入淮。但是,這一時期的黃河干道比較長的時間,還是保持在開封、歸德、徐州一線上。
明弘治中至清咸豐的河道
明弘治八年(1495年),築斷黃陵岡,以一淮受全河之水,為第五次大徙。
明政府為了保持京杭大運河漕運的暢通,派副都御史劉大夏築塞黃陵岡、荊隆等口七處。並於北岸築長堤,起胙城,歷滑縣、長垣、東明、曹、單諸縣抵虞城,凡三百六十里,名“太行堤”。復築荊隆等口新堤,起北岸祥符於家店,歷銅瓦廂、陳橋,抵儀封東北小宋集(今蘭考東北宋集),凡一百六十里。使黃河河道由蘭陽、考城,逕歸德、徐州、宿迂,南入運河,會淮水東注於海。築斷黃陵岡和興建太行堤的結果,“北流於是永絕,始以清口一線受萬里長河之水。”胡渭因而將它視為黃河史上的第五次大變。
弘治年間治河的目的在防止黃河北決影響漕運。治河工程主要在加強北岸堤防。南岸既未築堤,也不堵口。因而睢、渦、潁等股分流仍有時並存,影響了徐州以下幹道的水源。為了保證漕運,嘉靖十六年(1537年)和二十一年(1542年),先後從丁家道口及小浮橋引水至黃河入徐州的幹道,以接濟徐、呂二洪。繼又堵塞南岸分流水口,至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後,“南流故道始盡塞”。於是“全河盡出徐、邳,奪泗入淮”。從此黃河成為單股匯淮入海的河道。
黃河入海口 黃河入海口
黃河干道固定後,河牀因日久泥沙堆積淤高,成為高出地面的“懸河”。洪水決溢日益頻仍。嘉靖後期,決口多在山東曹縣至徐州河段。到隆慶以後,向南發展到徐州以下至淮陰段。因而,河工的重點已“不在山東、河南、豐、沛,而專在徐、邳”。工部左侍郎潘季馴根據“束水攻沙”及“蓄清刷黃”的方針,於萬曆七年(1579年)完成黃河兩岸的遙堤以及洪澤湖以東的高家堰堤等治河工程,也就在這一河段上。其故道大致即今地圖上的淤黃河。
入清以後。因長期施行“束水攻沙”的結果,泥沙大量排至河口,“以致流緩沙停,海口積墊,日漸淤高。”康熙十六年(1677年)起,靳輔治河的重點就放在淮陰以下至河口段上。他採取以疏浚為主的方針,從清江浦雲梯關至海口,“挑川字溝”,把河牀挖深。但也只能收效於一時。日久之後,河底又淤墊日高。嘉慶以後,政治黑暗,河政廢弛,決口氾濫的情況與日俱增,特別是下游河淮並槽入海的沙牀,淤塞的程度更為嚴重,造成“水在地上行”的局面。黃河以及淮河本身已不得不放棄這條水流下泄不暢的下游河道而另找出路了。
清咸豐五年以後河道
清咸豐五年(1855年)六月,黃河在蘭陽銅瓦廂(今河南蘭考附近)決口,在山東壽張縣張秋鎮穿過運河,挾大清河入海,是為第六次大徙。
決口之初,漫注於封丘、祥符、蘭儀、考城、長垣等縣,後“復分三股:一股由趙王河走山東曹州府迤南下注,兩股由直隸東明縣南北二門分注,經山東濮州範縣至張秋鎮匯流穿運,總歸大清河入海”。從此,黃河下游結束了六百六十年由淮入海的歷史,又回到由渤海入海的局面。當時翁同、李鴻章等代表安徽、江蘇地主階級的利益,不同意堵口。山東巡撫丁寶楨代表山東地主階級的意見,則要求堵口歸故。雙方爭執不休,而清政府正面臨太平天國革命的風暴,“軍事旁午,無暇顧及河工”。因而在二十年間,聽任洪水在山東西南氾濫橫流,直至光緒元年(1875年)始在全線築堤,使全河均由大清河入海,形成了今天黃河下游河道。
黃河入海口 黃河入海口
今黃河下游河道形成以後,直至解放前的七十多年裏,河患仍連年不斷,從1855年至1938年,決口達一百二十四次,有時向北侵入徒駭河或向南侵入小清河,同治七年(1868年)河決滎澤房莊及光緒十三年(1887年)河決鄭州漫及淮河的兩次,危害較大,但都隨時堵塞,沒有構成河道大的改變。本世紀內曾發生二次較大的決口:一次是1933年遇到特大洪水,在河南境內温縣至長垣的二百多公里內決口五十二處,造成極大災難;一次是1938年國民黨政府為阻止日軍西進,炸開鄭州花園口大堤,河水亂潁、渦入淮,形成經歷九年之久的改道,至1947年3月,始堵口,恢復今黃河故道
歷史上黃河下游河道變遷,總的趨勢是決口改道越來越頻繁。除第一、二兩次大徙後,長達數百年間,決徙次數甚少,有一個較長的穩定時期外,慶曆、明昌改道後,連三十年固定的河道都沒有出現過,弘治改道後,入淮之水仍數股並存,流程紊亂,主流也時有變更。明、清統治者為了“挽黃保運”,不惜逆河之性,強使“全河盡出徐、邳,奪泗入淮”,但最終仍不免回到渤海灣入海。整個歷史時期,黃河下游泛道更迭演變的過程極為複雜,胡渭所舉只不過代表其變遷大勢而已。鄒逸麟以河道主要流向為據,提出按宋代以前由渤海入海,金元以後數股匯淮入海,明嘉靖後期單股會淮入海及清咸豐五年以後,由山東利津入海四個階段的分期主張,似更簡明而條理清晰,頗有獨到之處。

黃河入海口旅遊概況

黃河入海口的壯麗與長河落日的靜美珠聯璧合,堪稱天下奇觀。地處黃河入海口的山東省東營市投資8億元人民幣開發的九大旅遊項目逐步展開,其中已有5個項目完工並對遊人開放。
這些旅遊項目包括以蘆竹產業為主體的10萬畝觀光農業、以勝利油田科技展覽中心作為旅遊景點的石油工業旅遊業、黃河口濕地生態旅遊區、山東省最大的城市公園———清風湖公園和中國北方最大的平原水庫———天鵝湖公園的新建項目
還有位於東營市河口區孤島鎮亞洲面積最大的人工刺槐林。面積達120公頃。這裏鳥獸成羣、蜂蝶翩翩、花兒飄香。每年五月都舉辦盛大的“槐花節”。
黃河入海口面積2300平方公里,區內擁有壯觀的河海交匯、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全國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濱海灘塗景觀等獨具特色的旅遊資源。黃河入海時,黃藍涇渭分明,每年造陸200公頃,演繹真實的“滄海桑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景觀曠、奇、新、野,1520種野生動物與人相伴,迴歸自然;沿海罕見的草原景觀,廣袤的土地水草肥美,高聳的鑽塔、成林的採油樹海上鑽井平台等石油工業景觀展現獨特的魅力;平整的灘塗和細膩的海底,成為趕海、泥浴的良好場所;延伸入海數千米的防浪堤和100多公里的攔海大堤,提供了觀潮、賞月、看日出的理想去處。

黃河入海口旅遊景區線路

黃河入海口東營西城——黃河入海口30路

上行:
運營區段:區人民醫院————黃河入海口
票價:每人7元
運營時間:07:00——13:30
行車路線:濟南路,西四路,黃河路,東一路,大渡河路,東三路,同興路,東八路,旅遊南路
下行:
運營區段:黃河入海口——區人民醫院
票價:每人7元
運營時間:09:00——15:30
行車路線:旅遊南路,東八路,同興路,東三路,大渡河路,東一路,黃河路,西四路,濟南路

黃河入海口東營東城——黃河入海口173路

上行:
運營區段:市公交公司——黃河入海口
票價:每人5元
運營時間:08:00——15:00
行車路線:膠州路,府前大街,東三路,北一路,湖州路,汾河路,東八路,旅遊南路
下行:
運營區段:黃河入海口——市公交公司
票價:每人5元
運營時間:09:30——16:30
行車路線:旅遊南路,東八路,汾河路,湖州路,北一路,東三路,府前大街,膠州路

黃河入海口影像發佈

2021年12月20日,可持續發展科學衞星1號(SDGSAT-1)首批影像在京正式發佈,包括黃河入海口。 [4] 
黃河入海口 黃河入海口
説明:黃河入海口色彩斑斕、層次分明。圖像呈現了黃河入海後河水與海水逐步混合,入海泥沙隨混合水體運移,逐步消散的過程。 [4] 

黃河入海口領導關懷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黃河入海口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黃河入海口
習近平總書記20日在山東省東營市考察黃河入海口。當天下午,他來到黃河入海口碼頭、黃河三角洲生態監測中心、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地察看黃河河道水情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環境,瞭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情況。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