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河三角洲民間美術研究

鎖定
《黃河三角洲民間美術研究》是2013年齊魯書社出版的圖書,作者劉思智,程曉民,李建軍。
書    名
黃河三角洲民間美術研究
作    者
劉思智程曉民李建軍
出版社
齊魯書社 [1] 
出版時間
2003年08月01日
頁    數
223 頁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533312275
內容簡介
齊魯大地 羣星璀璨(代序)
山東民間藝術的源頭無以確考,但從考古發現看,至少在屬新石器時代的北辛文化期,即距今7300年至6300年左右,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山東地域土著居民東夷人,就創造了令人歎為觀止的遠古文化。在歷史考查中,一般把古代的音樂、舞蹈看作是最初的藝術形式,但由於這類藝術形式的特點,令人所能得到的“化石型”實證物不多。相對來説,對民間工藝品的實物考察,則線索更清晰一些。
被稱為中國考古學“一代宗師”的蘇秉奇先生曾指出:“……在考古學文化區系類型形成過程中,就把中國考古學文化的六大區系分為面向海洋的三大塊,即以山東為中心的東方,以太湖流域為中心的東南部和以鄱陽湖——珠江三角洲為中軸的南方;和麪向歐亞大陸的三大塊,即以燕山南北長城地帶為重心的北方,以關中、豫西、晉南鄰境為中心的中原和以洞庭湖、四川盆地為中心的西南部。”作為東方中心的山東地區也不是一個整體,山東半島自然地理、人文條件既有它內向的一面,又有它外向的一面,各地塊在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中是有差別的。中國考古學界從1977年起,就提出煙台地區或萊州灣、膠東應另成區系;1981年,提出膠州灣附近的魯東北古文化也有別於魯西南;1988年,正式提出“青州考古”與“膠東考古”的課題。循此思路,對山東半島不同區域中民間藝術的特點進行細化的研究,無疑是一件有益的探索工作。好友劉思智先生的《黃河三角洲民間美術研究》今年夏天殺青,在這一探索領域中邁出了新的一步。
黃河三角洲地區作為一個獨特的地理現象,是一塊在中國大陸上不斷將時間物化為新土地誕生的十分獨特的區域。這裏,文明的歷史積澱與土地的擴展新生,構成了一幅充滿朝氣的人文圖景。究竟黃河三角洲地區的民間美術能否構成自己獨特的文化史系統,這一點我不敢輕易認同,本書中作者也沒有做出定論。但黃河三角洲地區作為一處不斷變化的、生機勃勃的、既有它內向的一面、又有它外向一面的獨特地理區域,在以山東為中心的文化史系統中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作者指出,黃河三角洲民間美術是在明代以來歷次戰亂和人口遷徙中逐漸形成的,是一種融多種文化色彩的複合型民間文化。另一方面相對封閉的地理交通情況,又使這種融多方品質於一身的民間生活在黃河三角洲地區得到了與當地的土地、氣候等生產條件長期的融煉,從而使黃河三角洲民間美術的地域色彩更加濃厚。我認為這種研究分析的思路是科學的。循此路徑,我們一方面看到了本地的美術手法與外界交展變流的淵源關係,另一方面也在這種發化的比較差異中看到了地域生活中的活躍聲息。從這一認識出發,作者進行了大量的實物研究分析並附有豐富的插圖,閲讀後頗受啓發。
對地域性民間美術的研究我涉獵不深,只是近年來作為教育部地方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齊魯文化研究中心”的成員,我參與了對齊魯地區民間藝術的部分考察與研究工作。看到周圍有這麼多年富力強的學者參與到這一研究中,自己感到十分鼓舞。如果説,作為中華大地上具有獨特人文歷史背景的山東地域民間生活中珍藏了豐富的歷史文明信息,那麼山東當代學人的辛勤工作與研究成果,則昭示了今人對歷史文化智慧承續與光大的信心與實踐。放在世界大背景下看,蘇秉奇先生曾這樣概括中國歷史的基本國情:“超百萬年的文化根系,上萬年的文明起步,五千年的古國,兩千年的中華一統實體。”而這中間的山東地區無疑可以説是“齊魯大地,羣星璀璨”。
好友劉思智先生囑我作序,我僅藉此機會祝願他在工作、教學和研究中不斷做出新的成績。讓我們一起紮實工作,用個人的綿薄之力貢獻於欣欣向榮的山東現代文化建設事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