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河三峽風景名勝區

鎖定
黃河三峽風景名勝區,是甘肅省十大熱點景區,有着“南有長江三峽,北有黃河三峽”之稱。 [3-4] 
黃河三峽風景名勝區位於甘肅省中部西南,臨夏回族自治州北部永靖縣境內,距省會蘭州市44公里,西與青海接壤,東北與蘭州相連,貼近歐亞大陸橋和蘭青線,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素以劉家峽水電站、炳靈寺石窟聞名於世。黃河呈“S”形流經縣域107公里,形成了炳靈峽、劉家峽、鹽鍋峽三大峽谷景觀,構成了黃河三峽風景名勝區,總面積214平方公里。境內自然風光俊奇秀美,名勝古蹟星羅棋佈,古今文化交相輝映,是一處內涵豐富、特色鮮明的旅遊勝地。
中文名
黃河三峽風景名勝區
地理位置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 [2] 
開放時間
08:30-18:00
佔地面積
1302 km²
著名景點
炳靈寺石窟

黃河三峽風景名勝區發展歷史

黃河三峽風景名勝區
黃河三峽風景名勝區(5張)
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炳靈寺石窟;有“黃河明珠”之稱的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三座水電站,是我國水電事業的搖籃,2004年劉家峽水電站被列為全國工業旅遊示範點;炳靈湖、太極湖、毛公湖是西北地區最大的人工淡水湖,水域面積達158平方公里,佔景區面積的73.8%,形成了西北黃土高原特有的“高峽平湖”風光;有以炳靈石林為代表的丹霞地貌面積達30多平方公里,在我國西北地區十分罕見,被古人譽為“天下第一奇觀”;太極島是黃河中上游最大的人工濕地,灰鶴、白鶴、釉頂鶴等26種2萬多隻珍禽在這裏棲息;境內挖掘出的恐龍足印羣化石地質遺蹟規模大,種類多,遺存完整,堪稱世界之最,2001年國土資源部批准為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黃河兩岸有遺存豐富燦爛的仰韶文化、齊家文化和辛甸文化,被稱為“彩陶之鄉”,出土的“彩陶王”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景區內花兒、儺舞、賢孝、財寶神等民俗和民間文藝多姿多彩、淳樸獨特,被聯合國非物質遺產保護組織列為“臨夏花兒採集地”。
黃河三峽風景名勝區位於永靖縣境內,由炳靈峽景區、劉家峽景區和鹽鍋峽景區組成。該景區人文景觀豐富,自然風光秀美。

黃河三峽風景名勝區主要景點

劉家峽水庫的炳靈湖是我國最大的高原人造湖之一,水面寬闊,水質優良。浩渺的湖水,像無際的綠綢盪漾在羣山之中,畫舫滿笑語,白帆飄漁歌,景色集江南秀麗和高原雄渾於一體,是遊人神往的旅遊勝地。炳靈湖不僅是隴原水域最大、水質最優的水產養殖基地,也為水上競技運動提供了理想的訓練場地。炳靈湖被確定為國家皮划艇隊訓練基地。
在炳靈湖景區,眾多的旅遊景點星羅棋佈。湖區北岸的白塔寺,是久負盛名的佛門聖地。濃郁藏文化神韻的白塔,聳立在碧水藍天的大背景中,風姿風韻引人注目。沿洮河而上約5公里處的吧咪山,山巒如屏,山林連綿,山泉叮咚,山花迷人。這裏有始建於明成化年間的吧咪山金花仙姑神廟和有關金花姑娘的美麗傳説。相鄰的松樹峴,傲然矗立着金花姑娘“燒火棍”化成的百尺青松,與曲徑幽深、樓閣處處的抱龍山構成了又一處步移景換的旅遊勝地。
過洮河口,雄偉壯觀的劉家峽大壩便在眼前。劉家峽水電站總裝機容量122.5萬千瓦,是我國自行設計、自行施工、自行製造設備、自行安裝、自行管理的百萬千瓦級大型水電站。這座水電站以發電為主,兼有防洪、灌溉、防凌、養殖、水運、旅遊等綜合效益。大壩高147米,像一座四十多層的大樓,巍然矗立在黃河之上。廠房就在大壩之下、山體之中。五座發電機組日夜發出隆隆的歌唱。整座廠房像是一座童話中的神奇宮殿。若遇電站大壩泄洪時,站在劉家峽黃河大橋上,展現在眼前的是一道雄偉壯觀的人工瀑布。黃河水從溢洪道傾瀉而下,似從天上而來,驚濤拍岸。1995年5月,劉家峽水電站被中共甘肅省委命名為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4年7月被國家旅遊局列為全國首批工業旅遊示範點。
龍匯山無疑是黃河三峽風景區的又一亮點。這裏羣山如濤,新松點翠,亭台樓宇隱約其間。“保護母親河”行動的標誌工程“讀者林”就在山中。四周羣山相攜,黃河洮水交匯,水電站大壩相依,炳靈湖碧波連天。遊人至此,無不讚嘆。

黃河三峽風景名勝區歷史典故

黃河出劉家峽便轉彎向西而去,又在鹽鍋峽大壩前形成了一個人造湖泊,因狀如太極,故名太極湖。太極湖中有大小島嶼9個,島上蘆葦鬱鬱葱葱,棲息着天鵝、灰鵝等38種,2萬多隻候鳥,是甘肅著名的鳥島。這是黃河上游最大的自然濕地,1995年1月被省上列為甘肅黃河三峽濕地自然保護區。太極島總面積達4000畝,島上蘆葦蕩有千畝之多。太極島上碧水如鏡,葦花如織,荷葉田田,棗林蓊鬱,稻菽起浪,銀鯉躍波紅鷗翔集,構成了一幅美不勝收的畫卷。
佛教名寺羅家洞位於黃河南岸,開鑿在高崖絕壁之上。佛窟的崖口皆為懸空式檐閣,斗拱飛椽,十分壯觀,相傳為明朝初年尼泊爾王子來中國修煉、成佛的地方。太極湖西南岸的崗溝寺,林木茂密,山勢雄奇。每年農曆四月二、三日,不但香火興隆,更有“花兒”歌會,引四鄉羣眾來遊。
沿太極湖順流而下,黃河上游的另一顆明珠——鹽鍋峽水電站的卓越風姿又展現在眼前,它和劉家峽水電站一道,成為現代文明在黃河三峽的標誌性景觀。鹽鍋峽水電站始建於1958年9月,設計總裝機容量為35.2萬千瓦,1961年11月第一台機組發電。
在鹽鍋峽水電站上游相鄰處的老虎口,有世界罕見的大規模恐龍足印化石羣地質遺蹟。這些恐龍足印化石形成於侏羅紀或早白堊紀時代,距今已有1.7億年以上的歷史,其規模之大、種類之多、保存之完好、清晰度之高、立體感之強、多層面出現,均為世界少有,其中有些樣本個體,為世界上發現的最大恐龍足印化石。恐龍足印形成的環境條件比較特殊,而恐龍足印化石的形態、排列方式和組合特徵能夠真實地反映恐龍的相當一部分生理特徵和生活習性。根據劉家峽恐龍足印化石羣遺蹟,專家認為,當時的環境應該是裸露於湖面之上的含有一定泥沙的湖灘,由於其裸露於地表,逐漸脱水,處於一種半濕半乾的狀態,當恐龍行走時,留下的腳印能夠成形。留下這些足印的恐龍,分別屬於巨型蜥腳恐龍、小型蜥腳恐龍和虛骨龍
恐龍足印化石特徵分三類。第一類足印呈橢圓形,有明顯的趾印痕跡。該類中最大的一組足印後足長150釐米,寬120釐米,步幅375釐米,足印外側間距345釐米,當時就幾乎可以確定為是世界上已經發現的最大的一組恐龍足印化石。第二類足印後足呈截椎狀,76×60釐米大小,前足足印為半圓狀,49×40釐米大小。第三類足印呈三趾狀,中趾最長,約25釐米,寬約6釐米,趾間的張開角度在30°~40°之間;足跟呈圓形,直徑約10釐米,趾端為尖形,可能屬食肉類恐龍的腳印。
劉家峽恐龍足印化石具有極高的科研和科普價值,也是非常罕見極其珍貴的自然景觀。2001年11月被甘肅省政府批准建立“劉家峽白堊紀恐龍足印羣省級自然保護區”。2002年2月28日被列為第二批國家地質公園。2005年10月,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揭碑開園。恐龍足印化石羣,為黃河三峽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黃河三峽,不但有無限的風光,而且文化遺存豐富多彩。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黃河三峽深厚宏博的文化底藴。仰韶文化、齊家文化、馬家窯文化遺址遍佈黃河兩岸。境內漢唐古城,名載史冊。長城、烽火台、古渡口仍輝映着黃河浪濤。被譽為戲劇“活化石”的儺舞,在西部高原獨樹一幟的民歌“花兒”,以及盛行的秧歌曲、賢孝等民間曲藝藝術,是綻放的一朵朵藝術奇葩。2004年3月,這裏被列為聯合國民歌考察基地。又由於中原農業文化、高原牧業文化,以及西域佛教文化相互影響融合,使這裏的文化姿態更加多彩,從而又形成了極具特色的地方民族風情。
美麗的黃河三峽因其特有的風情神韻,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得天獨厚的山水風光,而成為一處獨具特色的旅遊風景區。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