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沙村

(廣東省東莞市樟木頭鎮樟洋社區下轄村)

鎖定
黃沙村,位於樟木頭鎮南部,距鎮政府4千米,總面積3.5千米。該村坐落於丘陵地帶,境內有黃沙山、豬古嶺山,海拔458.9米;村東有石馬河,附近有黃泥乙水庫。與樟洋一村、樟洋二村、樟洋三村相鄰。始建於清雍正八年(1730年),村名來歷不詳。
中文名
黃沙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東莞市樟木頭鎮樟洋社區
地理位置
樟木頭鎮南部
清末,屬東莞縣戌廳。民國時期,屬第四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先後屬樟石鄉、第八區;1958年10月,屬樟木頭人民公社樟洋生產大隊;1983年,屬樟木頭區樟洋鄉;1987年,屬東莞市樟木頭鎮樟洋管理區;1998年,屬樟木頭鎮樟洋行政村;2005年,屬樟木頭鎮樟洋社區。
世居村民有陳、趙、賴三姓。陳氏先祖最早從福建漳州府平和縣遷東莞縣清溪石田倉,清雍正八年遷至當地。趙姓先祖於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由東莞縣謝崗趙林村遷至洋凹,後遷至當地。賴姓先祖於清末民初從企石大圍村遷入。
2015年末,户籍人口365人,其中男性194人,女性171人;80歲以上10人,最年長者91歲(男)。外來暫住人口35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90人、澳門同胞5人。村民均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東莞樟木頭話。
傳統生產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的農作物有水稻、花生、小麥、甘蔗、玉米、蔬菜、紅黃麻、茶葉等,以及荔枝等果樹。改革開放後,隨着工業化推進,傳統農業逐漸消失。2015年,村集體經營以廠房、商鋪出租為主,經營行業涉及毛織、塑膠、模具、電子、鞋業。村集體總收入59.7萬元,總支出25.2萬元,資產總額409.4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特色農產品有荔枝、龍眼。傳統節慶食品有客家蒸鵝、餈粑、艾粄、雪丸粄、蘿蔔粄、粽子。
省道樟深大道和鄉道西區四路經過村境。1980年通電,1986年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通自來水、通電話,2000年通互聯網。有村民活動中心1個。
村內有傳統客家民居45座,建於清朝,總佔地面積800平方米。村內排屋以20間瓦屋連接而成,每間瓦屋30平方米,每一排為一巷道,屋牆用黃泥土與大石建造,也有用純泥磚建造的。2015年,多已破敗,少數有外來人員租住。
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陳必成編修《陳氏族譜》;2013年,賴日昌、賴福勝、何發洪編修《樟洋社區志》。
村裏有舞麒麟、點燈、偷青等活動。
每逢清明節,村民以及在外地工作或在外居住的人員均回鄉祭祖,多以聯宗和家庭組織進行。
1993年,樟洋社區投資3300萬元在黃沙村建供水廠。1997年擴建,日供水量1.3萬立方米。
1993年9月27日,受9318號強颱風影響,區內日降雨量達152毫米,全村遭水淹,村民生產、生活受影響嚴重。
2003年4月30日,樟洋社區投資6000萬元將坐落於黃沙村的黃泥乙水庫擴建,改造為飲用水水庫,並建樟洋第二供水廠。
2008年6月13日,當地遭受百年不遇的洪災,全村遭水淹,村民生產、生活受影響嚴重。
2008年,受金融風暴影響,坐落在樟洋社區黃沙村的全球最大玩具商合俊玩具廠倒閉。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