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池之會

鎖定
黃池之會是春秋末年吳國傾全國之兵逐鹿中原與晉會盟的一次歷史事件。吳國在西破楚、北敗徐、齊、魯之後成為東南一霸。遂向西北進軍,會晉定公於黃池(今河南省新鄉市封丘縣南)。吳軍“萬人以為方陣,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左軍亦如之,皆赤裳,赤旟,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在吳王夫差與中原諸侯歃血為盟時,遠在千萬裏之外的吳都姑蘇為越偷襲。黃池之會達到了吳國北伐稱霸的目的。可以説,黃池之會,使得吳國的霸業達到了昌盛的極點。
但吳軍回師之後,就在隨後的笠澤之戰中遭到慘敗,吳國的霸業隨之而終結。
中文名
黃池之會
發生時間
公元前 482年
所屬年代
春秋
發生地點
黃池(今河南封丘路南)

目錄

黃池之會背景

吳國服越國後,成為東南無與匹敵的強國,遂北上中原與諸國爭霸。夫差齊景公新死,伐齊,在艾陵打敗齊軍。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率軍沿水路北上,會晉定公於黃池(今河南封丘路南),欲爭中原霸主之位。”。《東周列國志》記載晉提出吳先歃的明確條件:吳必須去王號,稱公。於是夫差去王號改稱“吳公”,主盟黃池大會。

黃池之會過程

前482年盛夏,黃池之會如約召開,與會諸侯則令人寒酸。晉國方面由趙鞅陪同晉定公出面;吳國則由吳王夫差親自帶兵至黃池;魯國魯哀公子服景伯按約前來,另外還有周王代表單平公作為時代見證人。
黃池之會 黃池之會
會盟尚未開始,越人已趁吳國空虛攻入吳都,殺死夫差太子友。噩耗傳來,夫差為了不影響爭霸的大好形勢,秘密處決七名報信的吳兵,強忍住淚水參加會盟。大家心平氣和的談倒也融洽,到了最關鍵的時刻——歃血。按照規矩,霸主先歃血。吳人放話:“於周室,我為長。”晉人反駁:“於姬姓,我為伯。”雙方就這樣僵持……夫差封鎖後方消息,對晉國以武力相脅。晉國趙鞅準備付諸武力,誰幹贏了誰就是霸主,他喊來司馬寅:“天這麼晚了,大事還沒完成,這都是兩國臣子的罪啊! 去! 擂鼓整軍,兩邊的臣子死戰一番之後,長幼順序自然就定下來了!” 還是司馬寅精細:“您先少候,讓我再觀察一下。”司馬寅回來後,對趙鞅説:“肉食者的氣色不該應該晦暗,現 在吳王面帶晦暗,莫不是是他的國家被人戰敗了?或者他的太子死掉了?——這裏面一定有問題! 況且,夷人生性輕率浮躁,不能長期堅韌,我們最好還是先等等看吧。”最終夫差失去了耐心,選擇退讓。黃池之會,先由晉國歃血。 [1-2] 

黃池之會影響

吳國繼晉國之後歃血,也因此成為了僅次於晉國的盟主。黃池之會並沒有給吳國帶來實際利益,反而加速了吳國的滅亡。黃池之會達到了吳國北上稱霸的目的。但吳王夫差很快就迎來的笠澤之戰,則標誌着吳國霸業的終結。

黃池之會爭議

先秦以來的史書對黃池之盟的結果有不同的説法。讀《左傳》哀公十三年的記載可以發現,它非但不能證明“晉為霸主”説,恰恰相反,已可作為“吳為霸主”説的論據。在《左傳》這節史料之後緊接着記道:“吳人將以公見晉侯,子服景伯對使者曰:‘王合諸侯,則伯帥侯牧以見於王;伯合諸侯,則侯帥子男以見於伯。自王以下,朝聘玉帛不同。故敝邑之職貢於吳,有豐於晉,無不及焉,以辦伯也。令諸侯會而君將以寡君見晉君.則晉成為伯矣,敝邑將改職貢”。魯大臣景伯的話説明:因吳立為伯(即霸主),故魯國須承擔向吳朝貢(豐於晉)的義務。據此,前面所書“乃先晉人”似應作“吳乃先於晉人”解。
《史記·吳太伯世家》亦記載“趙鞅怒,將伐吳,乃長晉定公。”然而在《國語》(《春秋外傳》)中卻提到吳國對晉國實施武力,迫使晉國尊吳為盟主。令人不解的是,《史記》中同樣出現了吳國成為盟主的記載。見於《史記·趙世家》、《史記·晉世家》、《史記·秦本紀》中。蓋“吳太伯世家”記載以《左傳》為依據,其餘以《國語》為佐證。凡此種種,《史記》中紕漏尤盛,故不予評論。而對此記載,各注家只是指明瞭記載不一致的現象,並沒有給出正確的推論。
當代電視劇中提到“黃池之會”時往往採用《國語》説法,主要是因為此類電視劇多用吳越爭霸題材,故借黃池之會來表現吳國的最後輝煌以暗示其即將衰敗。然而《國語》既為《外傳》,且成書晚於《左傳》,則對黃池之盟的實情還不能妄加論斷。
參考資料
  • 1.    《史記》:十四年春,吳王北會諸侯於黃池,欲霸中國以全周室。六月子,越王句踐伐吳。乙酉,越五千人與吳戰。丙戌,虜吳太子友。丁亥,入吳。吳人告敗於王夫差,夫差惡其聞也。或泄其語,吳王怒,斬七人於幕下。七月辛丑,吳王與晉定公爭長。吳王曰:“於周室我為長。”晉定公曰:“於姬姓我為伯。”趙鞅怒,將伐吳,乃長晉定公。
  • 2.    《春秋左傳》之《哀公十三年》:秋七月辛丑,盟,吳、晉爭先。吳人曰:「於周室,我為長。」晉人曰:「於姬姓,我為伯。」趙鞅呼司馬寅曰:「日旰矣,大事未成,二臣之罪也。建鼓整列,二臣死之,長幼必可知也。」對曰:「請姑視之。」反,曰:「肉食者無墨。今吳王有墨,國勝乎?大子死乎?且夷德輕,不忍久,請少待之。」乃先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