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水河

(山東省龍口市入渤海河流)

鎖定
黃水河 ,舊稱西大河,位於東經120°30′~120°40′,北緯37°30′~37°30′50″之間。發源于山東省煙台市棲霞市,北行入龍口市境,注入渤海。全長55公里,流域面積1152.53平方公里。而後北去注入渤海。
主要支流有:黑山河、萊茵河、鴉鵲河、絳水河、龍灣河、矯家河、東營河、黃城集河、荊家河、叢林寺河、涼水河等。 [1] 
過去,黃水河下游水災頻繁災害,1970年代後,通過在中上游建設水庫攔蓄洪水,水害得以解除。 [2]  上游龍口市段幹流上建有一大型水庫王屋水庫,有灌溉、發電之利。 [1]  [3-4] 
中文名
黃水河
別    名
西大河
所屬水系
渤海萊州灣獨流入海河流
地理位置
山東省煙台市西部
流經地區
山東省煙台市棲霞市龍口市
發源地
棲霞區豬山、狼當頂和寺口西境十字坡
主要支流
山河
萊茵河
鴉鵲河
絳水河
河    長
55公里(實算56公里)
面    積
1152.53 km²
入海口
龍口市羊嵐鎮黃河營

黃水河幹流概況

黃水河的位置及流向 黃水河的位置及流向
棲霞市,黃水河主要發源地有二:一源出自寺口西境十字坡,經南北橫溝入蘇家店境,從趙格莊村東穿過,北行至百吉莊上遊與東支流匯合;一源出自蘇家店鄉南境的豬山與狼當頂,經蘇家店蜿轉北行,於百吉莊南與西支流相交,北入龍口市境。棲霞市境內全長24公里,流域面積147.53平方公里。 [4] 
黃水河北入龍口市,流經丰儀鄉、田家鄉、文基鄉、石良鎮、蘭高鎮、諸由觀鎮和羊嵐鎮於黃河營村東注入渤海。市內長32公里,流域面積1005平方公里。河道寬150~200米。1959年,其中上游建一大型水庫——王屋水庫,總庫容1.49億立方米。 [1] 
黃水河入海口 黃水河入海口

黃水河主要支流

黃水河東支流,舊稱崮山河、大沙河、鴛鴦河,為蓬萊縣第一大河,發源於村裏集鎮馬山北麓,自南向北流經南民山、大道劉家、站馬張家、村裏集、温石湯等村入小門家鄉,經大駱家和轉山高家村,於隋家窯村東北部西折,經南山北頭、南邢家、得口店等村入於家莊鄉,經岳家圈和大劉家村入龍口市界。境內長36.8公里,彙集長3公里以上支流17條,流域面積239.6平方公里。
蔚陽河,舊稱協成集河,發源于徐家集鎮小史家村北,自北向南,于徐家集村東西折,經大丁家、北田家、汪家、荊家莊、台上李家、大孫家、徐宋家等村入北溝鎮,經孫陶村,於小姜家村東南入龍口市界,注入黃水河。境內長14.0公里,彙集長3公里以上支流2條,流域面積67.1平方公里。
於家莊河,發源于徐家集鎮高裏夼村東,向西南流經宋家店和小馬家村入於家莊鄉,經土門口、大狗李家、河西衞家、沙家、小李家、於家莊等村於閻家橋西折,經寨子村,於梁家莊村西北入龍口市界注入黃水河。境內長12.8公里,彙集長3公里以上支流3條,流域面積38.2平方公里。 [4] 
黑山河,位於龍口市東南部田家鄉南,源於招遠縣桃園子頂。流經田家鄉的黑山村,馮家村、廟曲家村,雀山姜家村,前遲家村等,注入王屋水庫。全長10公里,市內長6.6公里,河道寬平均30米。
萊茵河,位於龍口市東南部文基鄉南,源於萊山和絳山之間。流經七甲鄉和文基鄉入黃水河。全長12公里,河道寬40米。上游建小〈二〉型水庫一座。
鴉鵲河,位於龍口市東部蘭高鎮東,源於萊山北麓。流經文基鄉和蘭高鎮入黃水河,全長10公里,河道寬30米,流域面積29.1平方公里。上游建小〈二〉型水庫兩座。
絳水河,位於龍口市東部,源於絳山。流經東江、城關、羊嵐三鎮入黃水河。全長23公里,河道平均寬50米,上游建小〈二〉型水庫一座。其主要支流是龍灣河和矯家河。
龍灣河源於鳳凰山北麓,長7.5公里。源於鳳凰山東麓的青龍河,長5公里,流經蘭高鎮的溝呂家,殷家,蘭高匯入龍灣河。
矯家河源於東江鎮祁家村周圍,長12.5公里,經東江鎮、新嘉鎮、城關鎮、羊嵐鎮入絳水河。
東營河,位於龍口市東南部石良鎮南,源於石良鎮東竹園村東山。流經東竹園、後柳家、東營曹家,南劉家等村入黃水河。全長9公里,河道寬50米。上游建小〈一〉型水庫一座。
黃城集河,位於龍口市東部石良鎮黃城集村南。源於蓬萊縣艾山。流經石良鎮入黃水河。全長31公里,市內長8.5公里,河道平均寬120米。其主要支流平裏河,位於石良鎮平裏院村西,源於盒山。流經山後曹家、山後孫家、山後柳家、平裏院等村入黃城集河。全長8.5公里,寬50米。
荊家河,位於龍口市東部諸由觀鎮荊家村南,源於蓬萊縣於家莊北山。流經荊家、董家、大宗家等村入黃水河。全長9.5公里,市內長6公里,河道寬50米。
叢林寺河,位於龍口市東北部諸由觀鎮南,源於蓬萊縣牛山西麓。流經觀張家、西張家村入黃水河。全長13公里,市內長2.5公里,河道寬50米。
涼水河,位於龍口市東部,蘭高鎮側高村東側。源於文基鄉慕家村南 。流經文基鄉、蘭高鎮入黃水河。全長5公里,河道平均寬12米。 [1] 

黃水河水文特徵

河口一帶的潮汐水文站 河口一帶的潮汐水文站
黃水河,屬季風雨源型河流,降雨量決定水流量。汛期水勢驟漲,源短流急,由東南山區曲折西北行,旱季斷流乾涸。 [1] 
龍口市由暴雨引起的水災,主要集中在7、8月,暴雨平均初日為7月18日,平均終日為8月10日。大暴雨在山丘區2~3年一遇,中部平原3~4年一遇,西北和北部沿海5~6年一遇。平均年暴雨(50.0~99.9毫米)日數1.9天,大暴雨(100.0-199.9毫米)日數0.2天,特大暴雨在東南山區也有發生,1985年8月18日,王屋水庫上游阜山站37小時降水636毫米。全市全年澇的機率為21%,其中大澇為4%,夏澇機率為38%。
1948年,黃水河下游河壩決口8~9處,7.3萬畝糧田被淹。
1949年8月6~7日,大雨,黃水河決口5處,沖毀農田700畝。
1956年8月4~6日,降水量257.5毫米,黃水河側嶺高家站最大洪峯流量達1940秒立方米,河壩決口59處,沖毀耕地3445畝,倒房4048間,死亡5人,傷2人。
1976年,石良公社6小時降水量336毫米,沖毀塘壩4座,倒房603間,淹田1.2萬畝;黃水河決口5處,河唇沖壞12處,長13313米,沖壞險工亂石護坡6處,長1330米。 [2] 

黃水河港口碼頭

黃河營碼頭 黃河營碼頭
黃河營,位於黃水河入海處,東西沙堤高立,北拒風浪、是天然的航運碼頭,距黃城10公里。魏晉時期在軍事和交通上佔有重要位置。據舊志記載,司馬懿伐遼東在此中轉運送軍糧。隋朝時煬帝伐高麗在此運送水軍,時稱軍營。清代乾隆年間商船往來日頻,同治、光緒年間,口岸繁盛稍亞龍口,官府設海關分卡,管理船舶和税收。民國初年,海口漸淤塞,商船往來時斷時續。建國後,龍口港漸興,黃河營成為漁船停泊的碼頭。 [5-6] 

黃水河治理開發

黃水河河道治理

黃水河東支流上游山高谷狹,中游多流交匯,下游曲折多彎,建國前多次發生水患。清光緒二十四年五月二十六日(1898年7月14日)大雨,南邢家村西河道水深3米,水面寬400米,河堤多處決口。1948年至1949年春,沿河村莊疏河築壩21公里,壩高2-3米,河寬150-250米;1949年夏,大部被洪水沖垮。1951年後,逐漸修復。1974-1976年沿河各村鎮先後對各自境內的河道改直築壩,上游從郝家村開始,河寬35米,以下逐段加寬,至於家莊界內河寬100米,壩高約4米,總長17.2公里,累計搬動土石逾百萬立方米,投工數十萬個。1974-1978年,村裏集、小門家、大辛店3處公社共治理較大支流10條,總長31.3公里,共搬動土石方50萬立方米,投工約25萬個。其中1975年大辛店公社改河造地,將一段3公里長的河道改至西山坡,當年洪水沖毀新河道堤壩,復歸原河道,沖毀耕地300多畝,後又修復舊河道,廢新河道。至1991年,流域內先後建成小(一)型水庫2座、小(二)型水庫31座、塘壩66座,總興利庫容1030萬立方米;截流面積65平方公里,佔流域總面積的27.1%. [7] 
解放前,黃水河干流多彎,河槽狹窄,河牀淤高,堤防低矮,殘缺不全。1856年(清咸豐六年)前,在大金家至下河頭僅築堤6.5公里。1942年,自大成家河口至萊山築堤10公里。
1950年全縣10個區萬餘人蔘加疏河擋壩,築修柳家村東黃水河西壩、荊家村南堤壩、小劉家南河壩、清汶村東堤壩,堤高2米,頂寬2米,內外邊坡1∶1。同時改道築修支流平裏河3公里。整個工程歷時10天,完成工程量6.8萬立方米。1952年築黃水河大壩37.087公里。1954~1956年,先後築修石良鄉,平裏鄉及小金家村西堤段,側嶺高家東、柳家村東堤段和西河陽村西堤段,對堤壩加高培厚。1959年黃水河上游建成大型水庫,下游洪水得到有效調節。
1963年4月中旬,煙台專署水利指揮部派出人員同縣水利技術員及有關公社負責人聯合勘察河堤、險工、草灘,制訂方案,實施歲修工程。共復堤28.74公里,其中文基刁家至彎道隋家大道,長6.8公里;石良山西頭至黃城集大道南,長6.3公里;黃城集大道至煙濰路南叢林寺河入黃水河口,長6.9公里;叢林寺河入黃水河口至黃河營,長3.2公里。復堤高2.5米,頂寬1米,內外邊坡1∶2。險工砌石護壩5處,長1170米,其中文基刁家村東250米,石良大金家村西250米,諸由冶基村南250米,魏家村南120米,王會村南300米。壩兩端用水泥石灰沙漿灌漿,水泥勾縫,其它部分用於砌石。沿河裁灘兩處。大部工程5月底竣工(個別地段6月10日竣工),共完成土沙方66240立方米,石方2430立方米,投工44010個,總投資29677元。
1971年5月縣水利局勘察黃水河阻水情況。翌年4月,縣社隊共同集資,調集7600人在諸由大宗家、王會段築沙壩18.5公里,寬21.8米。1974年縣委作出根治黃水河的決定,成立治理黃水河指揮部。全縣12處公社403個大隊4萬餘人蔘加治河。是年3月21日全線開工,至4月25日竣工。共投工202.1萬餘個,投資126.3萬元(國家投資55萬元),完成土沙方336.8874萬立方米。主河道裁32道彎為8道彎,兩岸壩體由土沙築成,壩高3.5~4米,壩頂寬平均寬2.5米,邊坡為1∶2.5,建大小涵洞(管)24個,抄手壩10處。是年汛期,部分新築河唇被沖壞,出現險工地段。翌年,縣委組織沿河石良、蘭高、文基、諸由、城關5處公社7000人修補河唇,墾護唇、河堤護土共長46公里,築修護村壩350米,海口疏浚250米,海口築堤290米,險工護砌11處,長3938米,其中砌石護坡3處,1990米,漿砌石護唇8處,1948米,其餘用草皮護砌,唇壩坡鋪土植草栽條保護。建涵洞帶防潮閘1座,涵管22座,涵洞1座,抄手壩8處。共完成總工程量65.8276萬立方米,投工33.5906萬個,投資41.6萬元。
1977~1990年,又先後4次治理黃水河,其中1986年投資70.8萬元,投工14.26萬個,修復險工段長1.4622萬米,砌石2萬餘方,完成工程量20.43萬立方米。至1990年末,治理黃水河累計投資405.2847萬元(國家投資100.9萬元,自籌10萬元)投工558.6964萬個,完成總工程量733.2935萬立方米。 [8] 

黃水河攔蓄工程

王屋水庫,位於龍口市東南部七甲鄉王屋村東黃水河中游。控制流域面積320平方公里。總庫容1.49億立方米,興利庫容為0.73億立方米。 1958年9月開工,大壩、西輸水洞、溢洪道等工程於1959年9月竣工。投入運用後,相繼完成西輸水洞砌築和溢洪道開挖尾工,建東輸水洞、電站、防浪牆、溢洪閘,以及大壩加高培厚等工程。至1985年,共完成土石方237萬立方米,混凝土0.6萬立方米,累計國家投資876萬元。水庫大壩系粘土心牆砂殼壩,長761米,最大壩高為28.17米,頂寬8米。溢洪閘7孔,最大泄量4680立方米每秒。輸水洞有東、西兩個,最大流量分別為11.50和16.90立方米每秒。水電站1座、裝機3台375千瓦。水庫達到千年一遇防洪能力。年平均淤積量27.50萬立方米(1981年測算)。1975年9月1日,發生建庫以來最大洪水時,削減洪峯64%。水庫灌區設計灌溉面積10萬畝,有效灌溉面積9.0萬畝。電站只在1979年、1985年發電56萬千瓦時。 [3]  [9] 
高裏夼水庫, 位於於家莊河上游徐家集鎮高裏夼村東。1958年12月動工,1960年2月竣工。後經整修,防洪能力達到500年一遇洪水校核標準。庫區淹沒耕地150畝,移民18户。灌溉面積700多畝,高裏夼村受益。
大劉家水庫,亦稱東方紅水庫,位於黃水河東支流上游村裏集鎮大劉家村北。1970年11月動工,1971年12月竣工。1981-1983年完成水庫保安全工程,防洪能力達到500年一遇洪水校核標準。1984年2月,通過煙台市水利局驗收,頒發除險加固優質工程證書。灌區修築東西兩條幹渠,總長18.5公里,連結數座小(二)型水庫和塘壩,形成"長滕結瓜"格局;建有隧洞、倒虹吸、渡槽等較大配套工程;設計灌溉面積1萬畝,實際灌溉面積3035畝。10個村受益。 [10] 

黃水河流域調水

為開發利用黃水河東支流的豐富水源,先後4次進行南水北調工程施工,均未建成。 1958年秋,確定在南山北頭村西黃水河東支流修建水庫,11月正式動工,1959年2月完成清基回填工程後,因資金不足停工。
1970年再次勘測設計,確定於南邢家村東黃水河東支流修建中型水庫,設計總乾渠1條、支幹渠2條,引水入平山水庫、戰山水庫和上口水庫。當年12月25日成立黃水河工程指揮部,計劃先修渠後建庫。1971年初,開始施工,採石備料,歷時半月,因資金不落實、移民工作壓力大等原因停工。
1976年,第三次勘測設計,擬定於南邢家村東黃水河東支流修建攔河閘、揚水站、中型水庫三種方案,引水入平山水庫。1979年6月成立調水工程指揮部,7月正式動工,首先修建乾渠末端561米渠道和3200米平山紀家隧洞,由城關、南王、於家莊等公社和54930部隊71分隊施工。歷時一年半,修成暗渠300米,漿砌明渠261米,開鑿隧洞194米,修斜井4處(共265米),投工74323個,投資89萬元,累計完成土石方37946立方米。因資金不足,1980年12月停工緩建。 1989年,第四次勘測設計,擬定於岳家圈村東北黃水河東支流修建岳家圈水庫,設計水庫大壩長470米,控制流域面積240平方公里,興利庫容940.2萬立方米。1989年10月,修建地下混凝土防滲牆,牆厚0.80米,最大牆深12.50米,阻水面積1968平方米;鑽孔進尺2520米,澆築混凝土2000立方米,挖填搬運土石方7000多立方米,投資120萬元。1990年7月竣工,整個工程亦即停工。 [11] 

黃水河引河灌溉

1956年年3月,龍口市成立黃水河引河工程指揮部,縣裏進行勘測設計,在小呂家、前遲家之間建攔河壩,引水乾渠從攔河壩至藍高鄉參駕疃,全長25公里,設計流量3立方米/秒,建沿渠建築物30餘座,倒虹吸2座,1957年竣工,共投資13萬元,灌溉糧田3萬畝。1957年諸由鄉和孫家鄉先後在黃水河干流各建引河工程1處。1970年引河灌溉工程被揚水站取代,引河工程隨之廢棄。 [12] 
1964年,於家莊公社在黃水河東支流右岸修建8公里長的渠道,有效灌溉面積1000畝。 [13] 
參考資料
  • 1.    龍口市志1 第二編地理環境  第二章地貌   第四節河流
  • 2.    龍口市志1 第二編地理環境  第七章自然災害   第二節水災
  • 3.    山東省志 水利志 第三卷 水庫塘壩 第一類 大中型水庫 第一輯 大型水庫 七、膠東半島大型水庫 王屋水庫
  • 4.    棲霞縣誌 第二編 自然地理 第二章 地貌 第三節 河流
  • 5.    龍口市志1 第十一編交通郵電  第三章水路交通   第一節碼頭
  • 6.    龍口市志1 第二十五編外事僑務 港台事務  第二章外事
  • 7.    蓬萊縣誌 第十二卷 水利  第二類 河道治理   黃水河東流治理
  • 8.    龍口市志1 第八編水利  第三章河道治理   第一節黃水河治理
  • 9.    龍口市志1 第八編水利  第二章蓄水工程   第一節大中型水庫
  • 10.    蓬萊縣誌 第十二卷 水利  第三類 水利工程   蓄水工程
  • 11.    蓬萊縣誌 第十二卷 水利  第三類 水利工程   調水工程
  • 12.    龍口市志1 第八編水利  第四章灌溉   第三節引河灌溉
  • 13.    蓬萊縣誌 第十二卷 水利  第三類 水利工程   引水工程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