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槐森

(清朝歷史人物)

鎖定
黃槐森(1829—1902),字作鑾,號植庭。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黃梁鎮荔枝山(今珠海市斗門區乾務鎮荔山村)人。咸豐十一年(1861)中舉人,同治元年(1862)成進士,即被任(翰林)庶吉士,在翰林院國史館編清史。後歷任山東道御史、雲南道事授刑科給事中、順天文武鄉同考監試官、文武會試監試官、考試漢學教習官、直隸大順廣道、四川川北道、雲南迤東道、貴州按察使、護理巡撫、廣西布政使、護理廣西巡撫、雲南巡撫廣西巡撫。光緒二十七年(1901),以七十二歲高齡辭官還鄉,次年病故。他清高正直,不畏強豪。屢上書揭發營私舞弊官員,陳述興廢意見,為朝廷所重視,享“風鳴朝陽”美譽 [1]  。光緒二十四年(1898)冬,黃槐森在桂林創辦廣西體用學堂,是廣西第一所中西學相結合的新式學堂,也是廣西新學興起的標誌 [2]  。(注:概述圖來源自 [3] 
本    名
黃槐森
作鑾
植庭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
出生日期
1829年
逝世日期
1902年
字    號
字作鑾,號植庭
官    職
雲南巡撫廣西巡撫

目錄

黃槐森簡介

黃槐森於清咸豐十一年(1861)參加省城鄉試中舉人,翌年舉進士,授翰林庶吉士,在翰林院國史館編纂清史。後歷任山東道御史、雲南道刑科給事史。
清光緒元年(1875)任給事中郎官,翌年被選任直隸大順廣道,因母喪回籍守孝。旋復出,先後任四川川北道、雲南迤東道、貴州按察使、護理巡撫、廣西佈政史、護理廣西巡撫。
繼升雲南巡撫,不久調任廣西巡撫。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以72歲高齡辭官還鄉,翌年正月病逝。
在40年的仕途生涯中,黃槐森以剛正清廉聞名。直言敢諫,曾多次向朝廷上書,陳述應興應革建議,揭發營私舞弊官吏,引起朝廷重視。同時,較為關心人民的疾苦,在家鄉多有善舉,獲鄉人稱讚。

黃槐森生平

黃槐森父親毓傑,通經史。出身於書香門第的黃槐森,自幼勤奮好學,通讀諸子百家,才思敏捷,才華出眾,與兄黃德森同年考中秀才。
清咸豐十一年(1861)槐森中舉人,同治元年(1862)考中進士,殿試中被欽點為翰林。歷任翰林院國史館編修、山東道御史、雲南道刑科給事中、順天文武鄉試監考官,文武會試監試官、考試漢學教習官、直隸大順廣道、四川川北道、雲南迤東道、貴州按察使、護理巡撫、廣西布政使、護理廣西巡撫、雲南巡撫、廣西巡撫。
他清高正直,不畏強豪。屢上 書揭發營私舞弊官員,陳述興廢意見,為朝廷所重視,享“風鳴朝陽”美譽。任川北道,嚴懲土豪劣紳,理清積案。任貴州巡撫,覺該地政務鬆弛,遂雪夜巡城,考核勤惰,官員皆感震懾。任廣西巡撫,鬱林、博白、北流等地匪徒猖獗,民不聊生,他親住督剿,殺賊梟數十,匪患遂息。
對地方建設,夙夜操勞。曾致力整頓臃腫機構,整肅官紀。剛到廣西任職,永淳遇嚴重災害,即令籌集款項,平賣糧食,賑濟災民。在大順道任職,該地九河交錯,堤防常毀,連年受災,即發起築東明河上下堤,遂數年無洪患。任川北道,保寧城外舊有河渠,接諸峯水源,道光初年(1821),另開一渠人城北,夏水常毀附近田舍,他實地調查,採納眾議,下令堵塞,水患得免。又設河西義渡,便商利農,百姓勒碑稱頌。光緒二十四年 (1898),在廣西遵照朝旨,恢復籌備練兵糧餉,曾上萬言書,議改革武科為主“廢除弓矢,改習槍炮” [1]  ,均為朝廷採納。
槐森以文學侍從內務官員,累升給事中至發外官至撫台,皆因其文才華實,關懷國是,勤於上疏奏陳形勢,分析時局利弊,又能提出中肯的處置措施,深得皇帝讚許與寵信,多有采納其疏。奏章疏陳凡十數萬言,因火焚燬,故無傳。他能體察民情,恪遵官守,為國家興利除弊;任職所到,為地方興修水利,整治社會治安,發展教育事業等,做出了為人們稱道的政績。
鄉居時,常為人排難解紛,熱心公益。咸豐四年,二十六歲,隨族人父老四出奔忙,設立團練,鎮懾匪患,百姓得以安居。光緒二年(1876)喪母回鄉服孝期間,主講“粵秀書院”,廣東文壇精英多出其門。設都門旅費局,募集鉅款置產生息,凡邑人在京供職經濟拮据者,均得濟助。又設黃梁都和風書院,以振邑內文風,整頓崇義祠物業,以除積弊。 [1] 
黃槐森“工書善畫,為文皆戛戛獨造原本經文,惜稿不傳”。光緒二十七年(1901)4月,黃槐森以七十二歲高齡辭官還鄉,為褒揚黃槐森為官40年政績,朝廷向他頒發《奉天誥命》詔書,次年病故。

黃槐森家庭

槐森長子黃昌元為廕生選授二品銜,發貴州候補道;次子黃福元為太學附生未任事;三子黃慶元為附貢,選授陸軍部主事,賞花翎,四品銜。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