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梓良

(清朝官員)

鎖定
黃梓良,廣東興寧縣羅崗紅星村人,清朝年間舉人,曾任汀州府知府。 [1] 
全    名
黃梓良
所處時代
清朝

黃梓良軼事典故

黃梓良,字育才,出生於農民家庭,自幼聰明,飽讀詩書。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中鄉試第一名,稱黃解元,官授福建汀州府知府。他為官清正,忠厚賢良,朝中稱其為良臣,所以,其後來建造的房屋被朝廷命名為“良臣第”。
話説當年,黃梓良第一次參加鄉試,準備充分,但是因為主考收受賄金,同年應試者與他多懷才不第。黃梓良心灰意冷,回家後與家中商議棄文從商,其父時年正好染疾,家中細軟多已花銷,以致家道中落。家中人聞此世道也自嘆無奈,黃梓良自此在家伐木營生,有時也賣些日雜貨,五年不再執書握筆。天不憐才,時不顧貧,黃梓良父親不久魂歸天朝,黃梓良更是萬念俱灰,每日深居淺出,眉鎖氣噓。
其母見黃梓良這般頹廢,心中暗焦,找其叔父黃慶亭商量。叔父聞聽這般境地,深知黃梓良才能,如此終生實為可惜,決定盡力資助他。叔父召他,訓導:“古語云:不孝有三,何為三不孝?”黃梓良道:“阿意屈從,致親不義為一不孝;家貧親老,不為祿士為二不孝;不娶無子,絕先祖嗣,為三不孝。”叔父怒道:“逆子,人生在世不如意十有八九,今母老待養,寒榻無內,膝下無子,你可謂之大不孝。今爾理應反思,理當何為?”
黃梓良頓悟,雙膝跪地:“叔父,小侄不孝,叔一席良言,侄茅塞頓開,自此當潛心讀書,光大門庭,贍養老母。請叔父助我盤資,不應試及第絕不回家。”叔父長舒心氣:“孺子可教!盤資不必煩擾,你儘管專志讀書,無論多少,直到你應試及第,所有盤資叔父助你。”
自此,黃梓良專心讀書,廢寢忘食,雖屢試屢敗,然屢敗屢試,終於在光緒三十一年鄉試中第一名歲貢生,補授廣東省提督學院訓導,曾任福建汀州府知縣、府大爺,光宗耀祖,恩賜功名。
話説鼎力資助黃梓良讀書、考功名的叔父黃慶亭生育六個兒子,一直以來他都教育子侄要認真讀書,考取功名光大門庭,由此也花費不少,直到後來他的三個兒子考中秀才,侄子黃梓良考中舉人之後才慢慢有些積蓄。1908年他開始創建大夫第。圍屋取名頗費了一番心思。不少鄉紳提議取名為“大夫第”,但是因為“大夫第”的名字,在舊時需要家族裏面有考取功名者才可以在民間使用,但是他的兒子當中雖不乏秀才,但沒有舉人、進士,所以還是不敢託大。後來,村中老大、鄉紳再次提議説:“黃梓良是慶亭侄子,又由慶亭助學考得功名,俗語云:子,侄也!侄,子也!大夫第當之無愧。”然而黃慶亭仍然不敢接受。黃梓良知曉叔父謙遜,特意由福建任所返家,懇切地説:“叔父,今梓良如子,叔如父,大夫第當之無愧。”
此後,“大夫第”牌匾掛在了黃慶亭屋大門口,歷經百年。這段故事一直在他們的後裔之中引為榮耀,也成為當地家喻户曉的佳話。 [2] 

黃梓良人物故居

大夫第位於興寧市羅崗鎮紅星村。始建於清光緒年間,由當地黃氏十八世黃梓良所建。坐西北向東南,為三堂兩橫四座雙層碉樓的回字形圍屋,分佈面積2780平方米,建築佔地面積1700平方米。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