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旗海

鎖定
黃旗海,因清代在正黃旗境內而得名,又稱乞兒海子 [6]  ,蒙古語為昂蓋淖爾 [1]  ,意為“旌旗湖” [6]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前旗境內,東西長約20公里,南北寬約9公里,呈不規則三角形。湖泊面積約87.3平方公里 [2]  ,平均水深10米,最深處約35米,露水量5億多立方米,系第三紀地殼斷裂運動形成的斷陷盆地。黃旗海2006年一度乾涸,成為季節性湖泊。水源主要來自霸王河、泉玉林河和磨子山河等河流。 [1] 
黃旗海的自然景觀是察哈爾右翼前旗的重要旅遊資源, [4]  也曾是察哈爾右翼前旗重要的漁業基地。曾是全旗漁業生產規模最大、產量最高、魚種最全的水面。 [5] 
黃旗海四周環繞低山、丘陵、台地,岸畔曾是平闊的草原,蘆葦叢生、水草豐美、水鳥翔集、牛羊成羣,是蒙古族世代繁衍生息的樂土,也是察哈爾蒙古族的主聚居地,史為正黃旗,列八旗之首。 [1] 
中文名
黃旗海
地理位置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前旗土貴烏拉鎮以北4公里處 [1] 
面    積
87.3 km² [2] 
別    稱
乞兒海子
別    稱
旌旗湖
昂蓋淖爾
主要支流
霸王河
泉玉林河
磨子山河

黃旗海名稱由來

黃旗海因清代在正黃旗轄境內而得名。黃旗海蒙語為昂蓋淖爾(又稱乞爾海子),因在察哈爾正黃旗二蘇木境內,故漢名稱黃旗海或二蘇木海。早在1000多年前的《水經注》上就有了記載。當時的黃旗海稱南池,俗稱乞伏袁池;隋唐時稱乞伏泊;遼代稱鴛鴦濼;清代稱奇爾泊。 [1] 

黃旗海形成變遷

黃旗海是黃旗海盆地在第四紀再次陷落,盆地東南部積水形成的。原黃旗海應屬於桑乾系,外流湖,由於陷落較深,切斷由隆盛莊河的出口,變成內陸閉塞湖。 [2] 

黃旗海位置境域

黃旗海的位置及水系構成 黃旗海的位置及水系構成
黃旗海位於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前旗南部土貴烏拉鎮以北4公里處,北緯40°52'~55’,東經113°11’~23’。湖呈梯形,狀似“玉佩”,東北西南走向,東西長17.75公里 [2]  (一説約20公里 [1]  [4]  ),南北寬8.25公里 [2]  (一説約9公里 [1]  ,一説約8公里 [4]  ),呈不規則三角形。水面13.1萬畝 [2]  (合87.3平方公里 [2]  ,一説約110平方公里 [1]  ,一説107平方公里 [4]  )。水面海拔高度1266米,湖水平均深度2米,最大深度4米,總水量近2億立方米。21世紀初,湖面為13.1萬畝左右。 [2] 
黃旗海 黃旗海
黃旗海 黃旗海

黃旗海水文特徵

黃旗海為一個相對封閉的湖泊,完全靠地表徑流與大氣降水補給,蒸發是湖水支出的唯一途徑。 [1] 
依據湖岸、水蝕階地和湖相沉積物分佈高度推斷,古黃旗海的水面海拔高度為1290米,比現今高24米,海水面積約40萬畝,後因氣候旱化,上游山區、丘陵覆蓋的森林和植被遭受嚴重破壞,造成水土流失進程日益加重,湖區被洪積物充填,水面漸小,曾於民國18年(1929年)前後乾涸,成了沼澤地。
20世紀40年代初,降水量增加,湖水水位上升,到1950年代末,水面約20多萬畝。進入1970年代後,由於地球“温室效應”的存在,氣候旱化嚴重,降水鋭減,湖水補給量小於湖水蒸發量,湖面逐漸縮小到2006年的13.1萬畝左右。另外由於湖水水位下降,礦化度增多,淡水湖變成鹹水湖。 [2]  黃旗海2006年乾涸,成為季節性湖泊。 [1] 

黃旗海主要支流

黃旗海水源主要來自霸王河、泉玉林河和磨子山河等河流。為封閉型湖泊,沒有泄水河道,蒸發是湖水支出的唯一途徑。 [1] 
泉玉林河,是境內最長的河流,發源於察右中旗白家村,經三成局、白海子、巴音塔拉匯入黃旗海,全長246.7公里,流域面積2756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壕賴溝河、五葫蘆溝河、廟灣子河。旗境內最大的水庫泉玉林水庫位於泉玉林河的中游。 [2] 
霸王河,是旗境內第二條大河流,發源於察右中旗的草垛山,由西北向東南,流經三岔口、集寧、賽漢塔拉匯入黃旗海。全長130.4公里,流域面積1142.9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印河。 [2] 
老平地泉河,發源於老圈溝的小黑溝,經固爾班、三號地、平地泉、禮拜寺、賽漢塔拉境匯入黃旗海。全長43.7公里,流域面積371.98平方公里。 [2] 
呼和烏素河,發源於豐鎮揚中元溝北,經呼和烏素、土貴烏拉境匯入黃旗海。全長41.3公里,流域面積181.47平方公里。 [2] 
磨子山河,發源於高宏店閻家村,經玫瑰營、巴音塔拉境匯入黃旗海。全長40.4公里,流域面積318.12平方公里。 [2] 
隆盛莊河,發源於豐鎮大西山,經新風境匯入黃旗海。全長40.4公里,流域面積188.58平方公里。 [2] 
謝家溝河,發源於小淖爾東房村,經烏拉哈烏拉境匯入黃旗海。全長20.3公里,流域面積50.24平方公里。 [2] 
清水河,發源於烏拉哈烏拉老爺廟山,經烏拉哈烏拉境匯入黃旗海。全長17.1公里,流域面積40.4平方公里。 [2] 
烏拉哈烏拉河,發源於烏拉哈烏拉南山,經烏拉哈烏拉境匯入黃旗海。全長18.8公里,流域面積30.5平方公里。 [2] 
大巴河,發源於豐鎮白石頭東山,經土貴烏拉境匯入黃旗海。全長17.1公里,流域面積42.18平方公里。 [2] 
納令溝河,發源於老圈溝、固爾班,經呼和烏素、土貴烏拉境匯和黃旗海。全長20.1公里,流域面積65.53平方公里。 [2] 

黃旗海資源狀況

黃旗海野生水產資源

湖泊有魚類品種13種,其中經濟魚類10種,主要有鯽魚、鰱魚、裸鯉、鏡魚、紅鯉、黃河鯉、雅羅魚、草魚、團頭魴等。這些魚種都生長在自然海淖中,但數量有限。
水生植物有水葱、小葉蒲草、眼子菜、馬來眼子菜、輪生菜、輪葉黑菜、蓖齒眼子菜、小浮萍等。浮游植物有綠藻、黃藻、硅藻、金藻、蘭藻、裸藻等18個門類27個品種。浮游動物有原生、線形、節肢動物3個門類25種。底棲動物有軟體、環節、節肢動物3個門類10餘種。 [3] 

黃旗海旅遊資源

黃旗海的自然景觀是察哈爾右翼前旗的重要旅遊資源。
黃旗海海濱和周邊濕地風光秀麗,氣候宜人,春日嫵媚,夏日明豔,秋日高爽,冬日朦朧,景緻相當獨特。20世紀50至60年代,海的沿岸仍被茂密的水生、半水生植物所覆蓋,蘆葦、蒲草環抱整個海際,伴生的魚、蝦、蚌和棲息的水鳥、飛禽相當豐厚。其中盛產的“官村鯽魚”體肥味美,享譽區內外;特有的黑嘴鷗也被中外專家學者列為珍稀鳥類。歷代達官貴人、文人墨客,到黃旗海春遊、觀光、消夏避暑者大有人在。
20世紀70年代,乾旱、截伏流等致使黃旗海流域水源枯竭,海水水位下降,半水生植物減少,而水質污染又導致魚類幾乎絕跡。進入1980年代後,由於加強綜合治理,試養青海湟魚,種植萬畝蘆葦和千畝紅柳,使海及濕地的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黃旗海有長長的海岸線和綠茵如毯的濕地草灘,宜林,宜牧,宜旅遊觀光,北岸距100國道和烏蘭察布市區僅14公里。 [4] 

黃旗海漁業生產

20世紀50年代初期,黃旗海開始了漁業生產。察哈爾右翼正黃旗人民政府於1951年成立了漁業合作社,社址設在正黃旗區政府院內。當時,由於條件所限,合作社並無自己的捕撈組織,只負責收購黃旗海沿岸漁民的零星漁貨,漁民有船100餘隻,年捕撈量1100噸左右,年產值24000元,年利税4800元。鮮魚主要銷往天津、北京、唐山等地。魚的賣價極便宜,每斤僅0.18~0.20元。
1954年3月,察右前旗建旗後,黃旗海漁業生產正式歸旗供銷社土產公司經營管理,設立有水產推銷股,但仍沒有捕撈組織,仍以收購漁貨為主,漁民的年捕撈量在3000噸左右。
1958年,成立國營黃旗海漁場,引進青、草、鰱、鱅四大家魚試養成功。遂又增加和投人大量魚種養育,使黃旗海成為青、草、鰱、鱅、鯉、鯽、魴、鯿等魚種比較齊全的水域。
之後,漁業生產穩步發展、產量不斷提高,但單純木船作業已難以滿足需要,於是於1962年購進兩艘機帆船,實行了木船與機械化相結合的捕撈作業。
1969年,一次冰下大拉網,捕魚41500多斤,創當時自治區網捕最高記錄。
1970年代初,由於乾旱少雨,河流堵截,植被破壞,水源補給受到嚴重影響,大量泥沙湧入湖內,使黃旗海水位下降、面積逐年減小。加之周邊農作物大量使用農藥、工業三廢污染,礦化鹽化逐年加重,使淡水魚賴以生存的環境遭受破壞,產量逐年下降,魚類成批死亡。到1973年春季,魚類基本絕跡。
1976年,在黃旗海進行了青海湖裸鯉(湟魚)的移植試養。試養取得進展後逐年增加投放數量。1976~1983年,累計投放湟魚75700尾。為了進一步觀察分析,1981年,開始進行湟魚的試捕,專家分析鑑定一致認為,湟魚生長髮育正常,而且大大超過在原產湖的生長速度。每年試捕均有收穫,網捕最高紀錄達55尾。
1985年,國家農牧漁業部水產總局把黃旗海移植和人工繁殖湟魚試驗列入國家科研項目,指定由黑龍江水產研究所與烏蘭察布盟水研所承擔這一研究試驗項目。
1985~1986年,又先後引進湟魚親魚316尾,孵化出魚苗3700尾,飼養成活160尾,育成魚種80尾。
1987~1988年,連續兩年特大幹旱,海水水位下降50釐米,湟魚無法越冬,終也死亡絕跡。之後,國家又投入大量資金,對黃旗海周邊環境進行綜合治理,恢復植被,種植蘆葦、紅柳等,但成效不大,水質無明顯改善。
1992~1995年,連續幾年降雨充裕,海水的鹽鹼度有所淡化,水質有所改善,適宜魚類生存。1996年,黃旗海突又出現大量鯽魚及鯉魚,周邊農民紛紛捕撈。旗農委一邊指派旗水產站巡迴護海,一邊恢復組建黃旗海漁場。漁場從1996年下半年開始捕撈生產至1997年底,平均一條木船的日捕魚量達1500餘斤。然而,由於水位淺且冰凍缺氧等,1998年春,成批的死魚被湖水湧向岸邊,至夏魚類又一次絕跡。
黃旗海雖幾度興旺和衰落,但它曾是全旗漁業生產規模最大、產量最高、魚種最全的水面。 [5] 

黃旗海流域概況

黃旗海社會環境

黃旗海流域全部在察哈爾右翼前旗(簡稱察右前旗)境內,地處內蒙古高原中南部,大青山支脈——灰騰梁山腳下,烏蘭察布市南部。東鄰興和縣,南接豐鎮市,西依卓資縣,北靠察哈爾右翼後旗,四面環繞着烏蘭察布市政府所在地——集寧區。東西長71.5公里,南北寬59.9公里,總土地面積2731平方公里。旗人民政府駐地土貴烏拉鎮,鎮得名於鎮北的土貴烏拉山,土貴烏拉系蒙古語,意為“旗子山”,與山腳下的黃旗海(又稱乞兒海子)蒙古語意為“旌旗湖”是相互對應的。土貴烏拉鎮人們習慣稱為官村,是因為京包鐵路原官村車站改名土貴烏拉站所致。官村在鎮東約1公里處,官村地名是不平等條約的產物,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殺了豐鎮沙卜天主教堂的外國人,1901年,根據清政府簽訂的“辛丑條約”,正黃旗給教堂賠地3333公頃。當時,有3户人家來此開荒種地,因地屬賠款的“官地”,故名叫“官村”。旗境內鐵路、公路較為發達,京包、集二、集通三條鐵路和110、208兩條國道以及京包高速公路,穿越全旗10餘個鄉鎮。110國道西出210公里與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相連,東進450公里與首都北京相通;208國道南下123公里與山西省大同市相連,北上500公里與華北地區最大的陸路口岸二連市相接,成為溝通西北、華北、東北和蒙古、俄羅斯的樞紐地區。
旗境戰國時屬趙國,秦統一後屬代郡,漢朝仍歸代郡,北魏時歸代國,隋唐時又歸雁門,遼金屬西京道,元朝歸集寧路,明朝屬俺答汗蒙古邊地。清朝遷察哈爾右翼正黃旗駐牧,後來逐漸形成一地二治、旗縣並存的局面,許多地方歸豐鎮縣領屬。民國3年(1914年),察哈爾改為特別行政區,正黃旗屬察哈爾特別行政區管轄。民國18年(1929年),國民黨中央政府將綏、察改為行省,豐鎮縣歸綏遠省,正黃旗歸察哈爾省。民國26年(1937年)3月,正黃旗劃歸綏遠省,其區域分屬正黃旗、豐鎮縣、集寧縣。同年9月,正黃旗被日軍佔領。民國28年(1939年)9月,屬偽“蒙疆聯合自治政府”巴彥塔拉盟轄區。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其區域仍是旗縣並存局面,分屬豐鎮縣、集寧縣、正黃旗。1954年3月,以原正黃旗為基礎,經調整,建制察哈爾右翼前旗(簡稱察右前旗),歸平地泉行政區域領轄。1957年和1964年分別將原集寧縣和集寧市的大部分地區劃歸察右前旗,形成現今版圖。1958年4月,平地泉行政區建制撤銷,歸屬烏蘭察布盟行政公署。 [6] 

黃旗海自然環境

  • 地貌
黃旗海流域,東有岱青山、南有大腦包山、西有琵琶梁、北有灰騰梁。全旗四面環山,丘陵起伏,延綿不斷,整個地貌為一盆地,平均海拔1600米。在盆地的中間有87.3平方公里的內陸閉塞湖——黃旗海,湖的周圍有18萬畝荒灘,是廣闊的天然牧場。 [6] 
  • 氣候
黃旗海流域,位於中緯度內陸地區,具有中温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特點,降雨少,蒸發量大,温差大,富日照,冬季漫長寒冷,春季乾旱多風,夏季短促温熱,秋季冷涼多雨。年平均氣温5.2。C,氣温最高值37.2。C,最低值-34.4°C。境內無霜期99~113天,終霜在5月22日,初霜在9月13日,無霜期最長為143天,最短為79天。年平均日照總時數3052.6小時,日照百分率為69%,年平均蒸發量為1913.1毫米。年平均降水量為340~450毫米之間,季節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降雨在250毫米左右,佔年降水量的66%。年平均風速2.7米/秒,年平均大風日數15.9天。 [6] 
參考資料
  • 1.    黃旗海溯源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7-07-07]
  • 2.    察哈爾右翼前旗志. 內蒙古文化出版社 . 2006: 152-154
  • 3.    察哈爾右翼前旗志. 內蒙古文化出版社 . 2006: 168
  • 4.    察哈爾右翼前旗志. 內蒙古文化出版社 . 2006: 173-174
  • 5.    察哈爾右翼前旗志. 內蒙古文化出版社 . 2006:296-297
  • 6.    察哈爾右翼前旗志. 內蒙古文化出版社 . 200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