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斑星天牛

鎖定
屬鞘翅目 ,天牛科 。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北京、天津、青海、陝西、甘肅、寧夏、山西、內蒙古、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湖北、貴州、新等省(區)。 危害楊、柳、榆、槭、法國梧桐、沙棗、胡楊等樹種的蛀幹害蟲。以幼蟲蛀食韌皮部及形成層,後鑽入木質部危害。蛀道初為橫行,斜向上方,後鑽成直立的“L”形蛀道,互不穿透,外排有木屑及蟲糞。
中文學名
黃斑星天牛
拉丁學名
Anoplophora nobilis
二名法
Anoplophora nobilisGangibaeur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昆蟲綱 Insecta
鞘翅目 Coleoptera
亞    目
多食亞目
天牛科 Cerambycidae
天牛屬
黃斑星天牛
分佈區域
黑龍江、北京、青海、內蒙古、安徽、河南、湖北、貴州、新等

黃斑星天牛形態特徵

黃斑星天牛 黃斑星天牛
成蟲體長14—40 mm,寬6.8—12 mm,雌蟲較雄蟲肥大。全體黑色,前胸背板鞘翅具較強光澤,有的略帶古銅或青綠等光澤。小盾片、鞘翅上絨毛斑呈乳黃色至薑黃色,少數為污白色。翅面上毛斑大小不等,排成不規則的5橫行,第一、二、三、五行常各為2斑,第四行1斑,第一、五兩行斑較小,第三行兩斑接近或癒合為最大斑;此外還散生許多小毛斑,翅面毛斑大小、形狀、位置、數量變異較大。腹面及足密被青灰色絨毛。觸角第三節基部及以後各節基半部青灰色。頭部額及後頭具稀疏細刻點,複眼下葉稍短於下頰部。前胸背板光滑,兩側基部具稀疏細刻點,基部中央有小突起,兩側刺突末端尖鋭。鞘翅肩部內側幾無明顯刻點,僅肩隆脊上有少數刻點,翅表光滑。中胸腹板凸片極不顯著,向前均勻弧形傾斜。雄蟲觸角超出體長5節以上;外生殖器的中基較瘦,長厚比值為7.5,彎度較大,末端較圓,略呈乳突狀,中基突較狹,陽莖側突端部狹長,基部彎度不深。雌蟲觸角超出體長3—4節。
長卵形,長5—6 mm,寬2 mm,乳白色至淡黃色。’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40—50 mm,前胸最寬處8—10 mm,圓筒形,淡黃色。頭小,褐色,橫寬,半縮於前胸之內。觸角3節,從側面只能看見2節。上唇橢圓形,向上微翹,外緣毛被密集,下唇密生褐色短剛毛,有1條中縱溝。前胸背板凸字形鏽色斑紋的前緣拐彎處有深色細邊,角度較大。第四至第九節背面各有1個回字形步泡突。
長28—40 mm,淡黃色。體形似成蟲,但頭部傾於前胸下,觸角呈發條狀,由兩側捲曲於腹面。腹部可見第九節,以第七、八節最長 [1] 

黃斑星天牛生物學特性

黃斑星天牛 黃斑星天牛
在陝西2年發生1代,第一年以和卵內的小幼蟲,第二年以不同齡期的幼蟲在樹皮下和木質部內越冬。成蟲於7月上旬開始羽化,中、下旬為羽化盛期,直到8月底還有成蟲飛出,飛出高峯在7月下旬。1生交尾多次,多在晴天的9—18時進行,卵粒分批形成。7月下旬為產卵盛期,雌蟲產卵前,在樹幹上爬行尋找產卵部位,咬扁圓形長13一15 mm的刻槽,然後頭朝上,把產卵器插入刻槽上方樹皮下,每次產卵1粒,卵產於產卵孔上方6—10mm處。1雌一生最多產卵70粒,最少8粒,平均34粒。成蟲補充營養主要取食葉及嫩皮或木質部表層。壽命24—32天。雌雄性比約為1:1。成蟲行動遲鈍,白天活動,晚上靜息,在10時和18時有2個活動高峯。飛翔力不強,1次最遠飛數十米,但可多次連續飛翔,最遠距離為1190 m。其活動力的強弱受温度的影響,16—28℃為正常活動範圍;32℃以上、10℃以下,則活動失常。產卵對樹種有很強的選擇性,特別嗜好在黑楊派(箭桿楊、加楊)及其衍生系樹種(大官楊)上產卵,白楊派(毛白楊、新疆楊)樹種產卵少,對其他四旁樹種也有一定的選擇。泡桐和臭椿不受害。同時喜好選擇6~16 cm直徑的樹幹上產卵,產卵處離地面高度,隨樹齡增長而逐年上升。早期卵當年孵化後,以幼蟲越冬;中期卵當年孵化但仍留在卵內越冬;後期卵即以卵越冬,次年3—4月份才陸續孵化。初孵化的小幼蟲在樹皮下取食腐壞的韌皮部及形成層,以後幼蟲向深處鑽進,在木質部上形成橢圓形孔,蟲道初為橫行,斜向上方,後來穿蛀直立蟲道。老熟幼蟲從坑道四周咬下長木絲,並用木絲緊塞蟲道下部,在蟲道末端形成蛹室,蛹室四周用細木絲圍成,內壁光滑,長橢圓形,大多直立,也有傾斜的。蛹在蛹室內頭部向上,面朝樹皮外方。預蛹期一般20天左右,蛹期平均為22天 [1] 

黃斑星天牛發生特點

地域性強,主要在黃土高原西段黃河以西的渭河流域;蟲口穩定,屬於經常大發生的猖獗類型;擴散蔓延速度緩慢;具有明顯的選擇食性;為K對策者昆蟲,具有較強的個體生活力;防治難度大,但防效持久 [2] 

黃斑星天牛分佈

黃斑星天牛 黃斑星天牛
黃斑星天牛分佈於陝西、甘肅、寧夏、河北、河南 [3] 

黃斑星天牛寄主

主要危害大官楊、尤金楊、陝林二號楊、214楊、箭桿楊、北京楊、小葉楊、十五號楊、波蘭楊、沙蘭楊、截葉毛白楊、二白楊、陝林一號楊、萊比錫楊、複葉槭 [3] 
參考資料
  • 1.    蕭剛柔 .中國森林昆蟲 (第二版) :中國林業出版社 ,1992.04:458-459
  • 2.    蕭剛柔.中國森林昆蟲 (第二版) :中國林業出版社 ,1992.04: 458-459
  • 3.    蕭剛柔 .中國森林昆蟲 (第二版) :中國林業出版社 ,1992.04 :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