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斑擬小鯢

鎖定
黃斑擬小鯢(學名:Pseudohynobius flavomaculatus)是小鯢科、擬小鯢屬有尾兩棲動物。雄鯢全長158~189毫米,雌鯢138~180毫米。頭部扁平,卵圓形;軀幹近圓柱狀而背腹略扁;尾部肌節間有淺溝。生活時整個背面紫褐色,有不規則的土黃色或黃色斑,斑塊的大小、多少和形狀變異較大,一般頭部的斑塊較小,背部的較大,尾後段較少或無。腹面色較淺。液浸標本背面紫灰色,淺色斑明顯,腹面灰白色。
黃斑擬小鯢生活於海拔1100~1845米的較高山區,成鯢以水棲為主。主要捕食毛翅目等水生昆蟲幼蟲及金龜子等。分佈在四川(南川)、貴州(綏陽)、湖北(利川)、湖南(桑植)等。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拉丁學名
Pseudohynobius flavomaculatus
別    名
娃娃魚,小娃娃魚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兩棲綱
有尾目
亞    目
隱鰓鯢亞目
小鯢科
亞    科
小鯢亞科
擬小鯢屬
黃斑擬小鯢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Hu et Fei,1978
保護級別
(IUCN)2004年 ver 3.1——易危(VU)、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3]  [9] 
中文名
黃斑擬小鯢
外文名
Yellow-spotted Salamander

黃斑擬小鯢動物學史

有關該種的分類問題,費梁和葉昌媛(1976,1978,1982b,1983a、c,1984b)等文做了較詳細的研究,其結果是將黃斑小鯢(Hynobius flavomaculatus)和秦巴北鯢Ranodon tsinpaensis)重新組合為新屬擬小鯢屬(Pseudohynobius)(其理由見費梁等,1983a、c)。趙爾宓和胡其雄(1983)提出:費梁、葉昌媛在定立黃斑小鯢時沒有注意該種具有“囟門”,並僅依據該種有“囟門”這一特徵,認為該種屬於北鯢屬,同時提出該種“很可能是秦巴北鯢的同物異名”。此後,趙爾宓(1990)、趙爾宓和鷹巖(1993)、趙爾宓等(1994)、趙爾宓和吳貫夫等(1995)先後將黃斑擬小鯢作為秦巴北鯢(即秦巴擬小鯢)的同物異名,理由是二者的差別“都屬變異範圍”、“應為同種關係”。
徐劍(2001)認為黃斑擬小鯢“暫不宜作為一個有效種,可以暫定為秦巴北鯢的同物異名為宜”。經查費梁等(1982)一文黃斑擬小鯢(=黃斑小鯢)的原始描述,文中“骨骼特徵”一段內已記載“前頜骨間囟門大”等特徵,其附圖1:3也畫出有囟門。因此,趙爾宓等(1983)文內提出“費梁、葉昌媛沒有注意該種具有囟門”之説欠依據。在細胞學研究方面,吳貫夫等(1993)、日本學者池部千賀子等(1994)、伊凱比(Ikebe,2000)等文先後研究了以上兩個種的核型,相繼報道了黃斑擬小鯢的細胞核型2n=52,秦巴擬小鯢(=秦巴北鯢)的核型則為2n=66。依據以上兩者的核型,其差異甚為明顯,上述3文均將黃斑擬小鯢(Pseudohynobius flavomaculatus)記載為有效種名。
此外,庫茲明(Kuzmin,1999)將該種記載為Ranodon (Pseudohynobius) flavomaculatus。庫茲明(Kuzmin)和提斯梅爾(Thiesmeier)(2001)一文比較研究了Pseudohynobius flavomaculatusRanodon tsinpaensis,結果認為兩個種的形態和核型均不相同,並將兩者記載為不同的種。根據上述兩個種的形態鑑別特徵和細胞核型均存在明顯差異,故將黃斑擬小鯢記載為有效種。 [4] 

黃斑擬小鯢形態特徵

黃斑擬小鯢
黃斑擬小鯢(5張)
成體:雄鯢全長158~189毫米,雌鯢138~180毫米。頭部扁平,卵圓形;軀幹近圓柱狀而背腹略扁;尾背鰭褶較平直,末端鈍圓。頭長大於頭寬;吻端鈍圓,略突出於下唇,頰部略向外側傾斜;鼻孔近吻端,鼻間距大於眼間距與眼徑幾相等;眼位於頭背兩側,眼大小適中,上眼瞼寬,略大於眼徑的一半;口角位於眼后角的下方,約為頭長的3/5,無唇褶;口角後明顯隆起達頸褶,頸褶明顯;上、下頜有細齒;犁骨齒列短,呈“\∕”形,每側有齒12~17枚,起於內鼻孔後緣內側,向前至兩內鼻孔前緣的水平位置,然後向中線做弧形彎曲,在眼眶之間前沿中線處幾相遇;舌較大,長橢圓形,約佔口腔底部的一半,舌前端和兩側稍遊離。四肢適中,前肢較後肢略細,指、趾略寬扁,無蹼。前肢前伸貼體時第二指指端達眼部,前後肢貼體相對時,指、趾端僅相遇或略重疊;掌、蹠部無角質鞘,指4個,指長順序為2、3、4、1,第二指略長於第三指或幾等長,指末端鈍圓,掌突略顯或不顯;趾5個,趾長順序為3、4、2、5、1,趾末端鈍圓,蹠突略顯或不顯。尾長與頭體長几相等(雌鯢尾長相對較雄鯢短),背鰭褶起始於尾基部上方,腹鰭褶起於尾後部1/3處,尾末段極側扁,如刃狀;肛部泡狀隆起明顯,肛裂較短。皮膚光滑,上眼瞼後方至頭頂中部有一“∨”形隆起,中間略凹陷;眼後至頸褶有一條細縱溝,在口角上方向下彎曲與口角處的短橫溝相交,頸側部位較為突出,頭後至尾基部脊溝較明顯;肋溝11條,個別有12條;尾部肌節間有淺溝。生活時整個背面紫褐色,有不規則的土黃色或黃色斑,斑塊的大小、多少和形狀變異較大,一般頭部的斑塊較小,背部的較大,尾後段較少或無。腹面色較淺。液浸標本背面紫灰色,淺色斑明顯,腹面灰白色。
第二性徵雄鯢前後肢及尾肌部較粗壯;肛部泡狀隆起明顯,肛裂呈“↑”形,其前緣內面有一淺色乳突;頭部、體背及四肢背面有小白刺,四肢上的尤顯。
骨骼頭骨前後幾等寬,上頜骨向外後方傾斜與翼骨相隔甚遠,左右上頜骨間距與方骨外側間距幾相等;犁骨齒列較短,內枝略長於外枝,兩內枝相接與否有變異,呈兩弧形,有齒7~17枚,內端起於犁齶骨內側後端;前頜骨和鼻骨中縫間囟門大;淚骨入鼻孔,入或不入眼眶。上舌骨軟骨質,無骨化團;基舌軟骨呈長方形;第一對角鰓軟骨與第一對上鰓軟骨合併,前者基端不成角狀;第二對角鰓骨與第二對上鰓骨骨化。解剖觀察:肺長,後端達第八或第九條肋溝部位。
圓形,單行或交錯排列在卵膠袋內,袋長140~270毫米、直徑10~14毫米;卵徑5.5毫米左右,動物極淺灰色,植物極淺黃色,連同卵膠膜8.7毫米左右,卵內、外層膠膜之間充滿透明液體。
幼體全長31~46毫米時,前肢長4毫米左右;吻圓,頭部扁平,軀幹部至尾漸側扁;眼位頭背側,眼瞼尚不明顯,眼間距與眼徑幾相等;口裂小,口角位於眼中部下方,唇褶明顯;上、下頜齒已出現,犁骨齒列呈“/\”形;外鰓3對,鰓絲側扁而長,外枝較短,內枝末端超過肘關節;指4個,趾5個,指、趾略扁,末端均有爪狀角質物;體前部脊溝明顯;尾部較高,背鰭褶始於軀幹的1/2處,腹鰭褶始自肛後與背鰭褶幾等寬。全長60~77毫米時,唇褶微顯,外鰓不達或僅達肘關節,眼瞼明顯,後肢較前肢略粗,尾肌較發達,尾鰭褶較寬,尾高約為頭體長的27%。 [4] 

黃斑擬小鯢近種區別

該種的犁骨齒列與秦巴擬小鯢Pseudohynobius tsinpaensis)相比,相對較長,每側有齒12~17枚;肺長,遊離端向後達第八或第九條肋溝部位;體尾背面有鮮明的黃色斑塊;繁殖季節,雄性頭部、體背及四肢背面有小白刺。 [4] 

黃斑擬小鯢生活習性

黃斑擬小鯢生活於海拔1100~1845米的較高山區,山上刺灌叢及箭竹、雜草叢生,水源豐富,溝渠上游多為沼澤地,該地區石灰岩溶洞較多,許多地方有泉水湧出,氣候多陰雨濃霧,環境陰暗潮濕。成鯢主要棲居於叢林之中,營陸棲生活,白天棲息在箭竹和灌叢根部的苔蘚下、石穴間或土洞內,地面腐殖質較多、泥土鬆軟,隱蔽其間。
成鯢在水中較在陸地上靈活,體表甚為光滑,徒手極難捉住,稍有不慎,則從手中滑脱逃逸。成鯢在繁殖季節後離水上岸,到林間活動,白天隱匿於陰暗潮濕處,夜間出外活動及覓食,以昆蟲及其他小動物為食,在水內捕食蝦類等。該鯢在林區捕食多種小型昆蟲及其他小動物,如多足類、蛞蝓等。 [4] 

黃斑擬小鯢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四川(南川)、貴州(綏陽)、湖北(利川)、湖南(桑植)等。 [4] 
黃斑擬小鯢分佈圖 黃斑擬小鯢分佈圖 [3]

黃斑擬小鯢繁殖方式

繁殖季節期間成鯢多集中在泉水洞或溶洞內產卵,此時也可在流溪水凼內發現。1979年4月15日費梁等在湖北利川縣的1條山間近源頭的小溪旁,1個小泉水洞外不遠的水由內發現卵袋9對,當時氣温13℃,水温8℃,pH7。根據情況分析卵袋可能從洞內隨水流出,洞口直徑5釐米,洞內的頂部為泥壁,洞底為石板。挖開泉水洞,在距洞口約35釐米處較為開闊,有卵袋12對,每對卵袋基部相連成“柄”,固着在洞的上壁,較為堅固,一般不易被水沖走。統計12對卵膠袋內的卵數,每條有卵16~26粒,平均近20粒,1只雌體產卵數最多為49粒,最少為33粒。
在卵羣附近還捕到成鯢。該泉水洞內支道甚多,順支道挖掘在各支道或盲端均捕到成鯢,多者3尾在一起;大約在5~6平方米的範圍內共挖出成鯢36條,有的雌鯢腹部豐滿,尚未產卵,其中1尾雌鯢飼養在磁盆內,次日產出卵袋2條。觀察4月14日清晨採到的卵,至當日17時尚未開始卵裂;該卵在氣温12~18℃,水温10~12℃的情況下,第二天晨進行第2次卵裂,17日為32細胞期;第三天晨胚胎髮育到囊胚早期;第八天發育到神經溝期;第十天發育到神經管期;可能1個月左右即可孵出。4月中旬在該地區流溪水凼內還採到全長47~71毫米的幼體。1974年6~7月在同一地區曾採到大量幼體,全長31~78毫米,大者外鰓仍明顯。根據以上採到的卵和幼體的發育情況,黃斑擬小鯢的繁殖季節主要在4月中旬左右,部分延至5月,幼體可能需要越過1個冬季才能完成變態。 [4] 

黃斑擬小鯢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4年 ver 3.1——易危(VU)。 [3]  列入《貴州野生動物名錄》。 [5]  列入《重慶市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名錄》。 [6]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7] 

黃斑擬小鯢主要價值

黃斑擬小鯢多以害蟲為食,對林業蟲害有一定的防治作用。此外,該鯢屬於中國特有屬、種,其數量稀少,是一種中國稀有兩棲動物之一,它在研究有尾兩棲動物系統演化中具有較重要的意義。 [4]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