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文狄

鎖定
黃文狄(1895~1967),福建省莆田市忠門安柄村人。 [1]  10歲時,被以130元的身價銀賣給莆田“歌舞台”班做戲子,從演員張福、黃訓學藝,前後共7年,以扮演生角為觀眾所欣賞。
本    名
黃文狄
別    名
生仔笛、仙仔笛
所處時代
清光緒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福建省莆田市忠門安柄村
出生日期
1895年
逝世日期
1967年
主要作品
莆仙戲傳統科介
職    業
戲曲藝術家

黃文狄人物簡介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黃文狄生於忠門安柄村的一户農民家庭。幼年家貧,11歲的那年,他母親以130元身價銀把小文狄賣給莆田“高舞台”戲班為演員。他師從莆仙戲藝人張福學習小生,後來兼學文武生旦。 [2] 
黃文狄(右) 黃文狄(右)

黃文狄人物生平

光緒二十一年(1895),黃文狄生於忠門安柄村的一户農民家庭。幼年家貧,11歲的那年,黃文狄母親以130元身價銀把小文狄賣給莆田“高舞台”戲班為演員。師從莆仙戲藝人張福學習小生,後來兼學文武生旦。
1919年起,25歲的“生仔狄”兼任教戲師傅,先後為莆田“高舞台”、“上天仙”、“新傳奇”和“新國民”等戲班傳藝排戲,各場演出都得到好評。1924年,“高舞台”戲班解散,黃文狄才到別的戲班串戲謀生。
1927年,黃文狄應莆田“雙賽樂”戲班之聘,任戲班教戲兼主演員,不久,黃文狄跟隨戲班赴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巡迴演出,以演李陵、王魁、梁山伯、頭美王等生角。
1930年,“生仔狄”隨戲班回國後,常與來莆田授藝的徽劇、閩劇等藝人交流經驗,使黃文狄的藝術觀念得到更新。
解放後,文狄擔任莆田實驗劇團導演,在此期間,也給莆田縣各專業劇團執導數十個傳統劇目。其中,最富有表演特色的傳統劇目有《瑞蘭走雨》《朱弁回朝》《米爛思妻》《千里送》《荊釵記 》《百花亭》《陳三五娘》《仙姑探病》《高繼祖》等。
黃文狄挖掘整理了幾十個瀕臨湮沒的莆仙戲古典劇本,如《拜月亭記》《荊釵記》《高文舉》《高繼祖》《嚴明嫂》《百花亭》《千里送》《仙姑問》《陳三五娘》《姜孟道》等。
為適應莆仙戲發展的需要,1956年,黃文狄和多位莆仙戲着名老藝人建議,經各級文化主管部門批准,創辦莆田縣莆仙戲藝術訓練班,黃文狄等一批老藝人被選聘擔任教學工作。
同年,文狄加入中國共產黨,又先後當上縣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並加入中國戲劇家協會。1958年,縣莆仙戲藝術訓練班改名為“莆田縣戲曲藝術學校”,黃文狄被任命為莆田縣戲曲藝術學校校長兼藝術顧問。 [2] 
1964年4月,為了搶救莆仙戲大師黃文狄的傳統表演藝術,省裏通知古稀之年的黃文狄與名旦黃寶珍合演傳統劇目《訪友》,由福建省電影製片廠拍攝成為戲曲舞台藝術紀錄片。 [2] 

黃文狄人物作品

1961年7月,《莆仙戲傳統科介》一書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黃文狄還組織編撰《莆仙戲傳統舞台美術》一書,1963年夏編輯出版,全書分《舞台與舞台造型藝術》《戲衣》《戲帽》《武器》《砌末》《犯裝》《四箱與四機交場》七個部分,共2.4萬字,圖例564幅,工筆彩繪,對莆仙戲各種戲衣、戲具、臉譜、髮式的名稱、規格、用法作了較詳細考證説明。本書調查記錄對象”以50年前興化七子班為中心“;臉譜部分系邀請80高齡龜山寺慈雲和尚繪製。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