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巾軍

鎖定
黃巾軍,是中國東漢末年鉅鹿張角所領導的大規模農民起義軍隊,於甲子年184年產生起義,此黃巾之亂規模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農民起義之一,由於起義軍頭裹黃巾,故作黃巾軍,引發的起義不到一年就被東漢王朝所鎮壓。由於歷史影響力較大,歷史上都把黃巾起義作為三國時代的開端。
中文名
黃巾軍
外文名
Yellow turban Army
起義時間
公元184年
起義領袖
張角、張寶、張梁等
所處時期
東漢末年
參與戰爭
黃巾起義黃巾之亂

黃巾軍組織簡介

黃巾軍就是一支將黃布裹在頭上的軍隊,百姓稱他們為神兵天將。到處流傳着‘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和標語。
領袖為創立“太平道”的張氏三兄弟。大哥張角自稱“天公將軍”,二弟張寶稱“地公將軍”,而三弟張梁稱“人公將軍”。將領共有三十六方渠帥,張牛角,褚飛燕,以及黃龍、左校、於氐根張白騎、劉石、左髭丈八、平漢、大洪、司隸、緣城、羅市、雷公、浮雲、白雀、楊鳳於毒、五鹿、李大目白繞眭固、苦蝤、張曼成、波才等部,率領着各個山頭的黃巾軍數十萬...因為黃巾軍中多為流民、山賊出身,衣食無靠,生死不知,加上對大賢良師張角的個人崇拜,使得黃巾軍作戰異常兇猛,初時聲勢浩大,攻城奪邑,焚燒官府,掃蕩豪強地主塢堡,取得了很大勝利,後因首領張角病死軍中,黃巾逐漸勢弱,各部黃巾互相各自為戰,未能協調配合;人數雖多,卻缺乏戰鬥經驗,逐漸被朝廷逐個剿滅,直到張燕率最後的黃巾軍——黑山軍投靠曹操,黃巾軍才被完全剿滅。 [1] 
百科x混知:圖解黃巾起義 百科x混知:圖解黃巾起義

黃巾軍文獻記載

黃巾起義 黃巾起義
初,鉅鹿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奉事黃老道,畜養弟子;跪拜首過,符水呪説以療病;病者頗愈,百姓信向之。角因遣弟子八人使於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轉相誑惑。十餘年間,眾徒數十萬,連結郡國;自青、徐、幽、冀、荊、楊、兗、豫八州之人,莫不畢應。遂置三十六“方”。“方”猶將軍號也。大“方”萬餘人……
中平元年,大方馬元義等先收荊、楊數萬人,期會發於鄴。元義數往來京師,以中常侍封諝、徐奉等為內應,約以三月五日內外俱起。未及作亂,而張角弟子濟南唐週上書告之,於是車裂元義於洛陽。靈帝以周章下三公、司隸,使鈎盾令周斌將三府掾屬,案驗宮省直衞及百姓有事角道者,誅殺千餘人;推考冀州,逐捕角等。角等知事已露,晨夜馳敕諸方,一時俱起。皆著黃巾為摽幟,時人謂之“黃巾”,亦名為“蛾賊”。殺人以祠天。角稱“天公將軍”,角弟寶稱“地公將軍”,寶弟梁稱“人公將軍”。所在燔燒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據,長吏多逃亡。旬日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 [1] 

黃巾軍太平道

東漢末年,因朝廷和地方政令混亂不堪,農民生活困苦。有見及此,張角、張梁、張寶兄弟三人於魏郡,用法術、咒語到處為人醫病,許多生病的百姓喝下他的符水後,都不藥而癒,張角被百姓奉為活神仙,張角又派出八使到外傳教。因此,追取的信徒愈來愈多,甚至高達數十萬人,遍及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大州,幾乎佔了當時全國的四分之三。許多人為了投奔張角,不惜變賣家產,千里迢迢,爭先恐後,沿徒擠得水洩不通,據説半途被踩死就有萬多人。
張角在民間活動十多年,有三、四十萬人加入,張角見信徒漸多,便創建了“黃天泰平”,又稱“太平道”管理信徒,自稱“大賢良師”,他把勢力範圍分三十六區,稱為“方”,大方一萬多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推一個領袖,全由張角控制,反抗漢室之聲日盛,不過信眾中不乏豪強、官員、宦官等,所以漢室並未多加理會。 [2] 

黃巾軍主要將領

注:包括白波軍、黑山軍等 [2] 

黃巾軍正史人物

張角:黃巾軍領袖,太平道教主,自稱“大賢良師”,於漢靈帝時期於各地傳道,經十餘年發展擁有教徒數十萬。起兵後自稱“天公將軍”,後為盧植所敗,困守廣宗,數月後病卒於城內。 [3-4] 
張寶:黃巾軍領袖,張角之弟,自稱“大醫”,起兵後自稱“地公將軍”,率軍據守下曲陽縣城,城破被誅。 [5] 
張梁:黃巾軍領袖,張角之弟,自稱“大醫”,起兵後自稱“人公將軍”,隨張角同守廣宗城,城破被誅。 [6] 
馬元義:太平道渠帥,起事前往返雒陽,聯絡中常侍封諝、徐奉為內應。後案發被捕,車裂而死。 [7] 
張曼成:荊州南陽郡黃巾軍渠帥,自稱“神上使”。攻殺南陽太守褚貢,率數萬人屯兵宛城,後為新任南陽太守秦頡剿滅。 [8] 
波才:豫州潁川郡黃巾軍渠帥,曾率軍擊敗朱儁,後為皇甫嵩所破,波才退守陽翟,城破被誅,潁川黃巾滅。 [9] 
彭脱:豫州汝南郡黃巾軍渠帥,汝南太守趙謙初為黃巾所敗,后皇甫嵩、朱儁破彭脱於西華縣,汝南黃巾滅。 [10] 
卜巳張伯梁仲寧:兗州黃巾軍渠帥,皇甫嵩率軍於倉亭擊敗黃巾軍,護軍司馬傅燮生擒卜巳、張伯、梁仲寧三人。 [11] 
趙弘:荊州南陽郡黃巾渠帥,率軍據守宛城,後為朱儁攻破外城而斬殺。 [12] 
韓忠:荊州南陽郡黃巾渠帥,於趙弘死後困守內城,投降而不得,為朱儁設計誘出並生擒,後為南陽太守秦頡所殺。 [13] 
孫夏:荊州南陽郡黃巾渠帥,韓忠投降後為秦頡所殺,南陽黃巾餘部心不自安,又擁孫夏為渠帥,據守宛城。後城破突圍,朱儁率軍追至西鄂縣精山,南陽黃巾遂平。 [14] 
唐周:太平道教徒,張角弟子,於起事前夕向東漢政府告密,揭發太平道密謀起兵反漢,致使渠帥馬元義等人被捕。《後漢紀》作“(兗州)濟陰人唐客”。 [15] 
王度:原為兗州東郡東阿縣丞,趁亂加入黃巾軍,後為程昱所敗。 [16] 
張牛角:黑山黃巾軍首領,隨黃巾起事,自稱將軍,與褚飛燕合兵一處並被為首領,攻打癭陶時中射身亡,臨死前命部下推舉褚飛燕為首領,褚飛燕因此改姓為張。 [17] 
張燕:黑山黃巾軍首領,本姓褚,號為飛燕。隨黃巾起事,聚眾萬餘人,與張牛角合軍,牛角死後改姓張。隨後張燕與常山、趙郡、中山、上黨、河內等地叛匪互相聯絡,隊伍規模逐漸壯大至百萬,號稱黑山軍。朝廷無力剿滅,任命張燕為平難中郎將,天下討伐董卓時張燕亦率軍會盟。袁紹與公孫瓚爭奪冀州時,張燕派兵協助,為袁紹擊敗。袁紹後剿滅境內黑山軍,並聯合呂布與張燕主力在常山激戰,雙方互有勝負。袁紹攻打公孫瓚,張燕與公孫續率軍救援,最終公孫瓚兵敗,公孫續被殺。官渡之戰時張燕率軍投降曹操,拜為平北將軍,封安國亭侯,死後其子張方襲爵。 [18]  [19-21] 
孫輕王當:黑山黃巾軍將領,張燕聚眾起事後,率眾響應張燕。 [18] 
杜長:黑山黃巾軍將領,袁紹與公孫瓚爭奪冀州時,張燕遣杜長率軍援助公孫瓚,被袁紹擊敗。 [21] 
於毒:黑山黃巾軍首領,與白繞、眭固攻略魏郡、東郡等地,為曹操擊退。次年又趁曹操出兵頓丘,再次進犯東郡東武陽,為曹操以圍魏救趙之策迫退。後隨張燕破鄴城,殺太守慄成。袁紹引軍入朝歌討伐於毒,大破並斬殺於毒及冀州牧壺壽。 [22]  [23] 
白繞:黑山黃巾軍首領,攻打東郡,東郡太守王肱不能取勝,袁紹遣曹操增援,曹操於濮陽擊破白饒。 [22] 
眭固:黑山黃巾軍首領,與於毒等攻略魏郡、東郡等地,為曹操擊敗而投奔張楊。曹操攻呂布時張楊欲率軍營救,被其部下楊醜殺害,而楊醜又為眭固所殺。眭固率張楊部下屯軍射犬,欲投奔袁紹。曹操遣史渙、曹仁討伐,眭固於犬城被史渙斬殺,餘眾投降,曹操因此吞併河內。 [24-26] 
陶升:黑山黃巾軍將領,原為內黃小吏,聞魏郡兵變而起事,自稱平漢將軍。於毒等攻陷鄴城時,獨自率部眾反叛,閉守州門,並車載袁紹家眷送至斥丘,袁紹以陶升為建義中郎將。 [27] 
張白騎:黑山黃巾軍首領,於弘農起兵叛亂,為馬騰遣龐德所破。杜畿為河東太守時,張白騎也曾率軍攻打東垣。真名疑是張晟。 [28-30] 
郭泰:白波黃巾軍首領,起兵於幷州西河郡白波谷,聚眾十餘萬人攻打太原、河東,漢廷不能討滅。後為趙謙、李傕所破,郭泰逃入黑山,最終為袁紹所敗。《英雄記》又作“郭大賢”。 [31-32] 
楊奉:白波黃巾軍首領,與郭泰起兵於白波谷,白波軍敗後歸降李傕。後背叛李傕,參與東歸事,受封車騎將軍。曹操將劉協遷都許縣,楊奉與韓暹反叛,為曹操所敗而投奔袁術。後又叛袁術投奔劉備,為劉備詐殺。疑為“楊鳳”。 [33-35] 
韓暹:白波黃巾軍將領,劉協東歸時,楊奉引為援軍參與東歸事,受封大將軍、領司隸校尉,曹操將劉協遷都許縣,韓暹投奔楊奉。楊奉死後欲北歸併州,被杼秋地方將領張宣截殺。 [36-37] 
胡才李樂:白波黃巾軍將領,劉協東歸時,楊奉引為援軍,後放棄參與東歸事,胡才為仇家所殺,李樂病死。 [38] 
馬相趙祗:益州黃巾軍渠帥,起兵於益州綿竹,先後攻破廣漢、蜀郡、犍為、巴郡等地,殺害政府官員。後馬相自稱天子,不久為賈龍所敗。 [39] 
王饒趙播:益州黃巾軍渠帥,與馬相等人一起起兵,率軍攻克廣漢郡雒縣,殺益州刺史郤儉。 [40] 
張饒:青州黃巾軍渠帥,公孫瓚擊敗青州黃巾軍後,率眾二十萬從冀州返回,擊敗北海相孔融。《後漢紀》作““張餘”。 [41-42] 
管亥:青州黃巾軍渠帥,率軍侵略北海,圍孔融于都昌。孔融遣太史慈前往平原求援,劉備率軍擊退管亥。 [43-44] 
管承:青州黃巾軍渠帥,割據北海淳于一帶,聚眾三千餘家,後為樂進、李典所破,逃往海島。曹操從何夔計,遣郡丞黃珍往,為陳成敗,管承等於是請降。 [45-47] 
吳霸:豫州汝南郡黃巾軍渠帥,後為李通率軍生擒。 [48] 
劉闢:豫州汝南郡黃巾軍渠帥,黃巾之亂後先後歸附袁術、孫堅,後投降曹操。官渡之戰時於汝南反叛,響應袁紹,袁紹遣劉備相助攻掠許下,後為曹仁所破。 [49-50] 
何儀黃邵何曼:豫州潁川郡黃巾軍渠帥,黃巾之亂後先後歸附袁術、孫堅,後為曹操率軍討伐,黃邵夜襲曹營,反為于禁所殺,何儀、何曼投降。 [51] 
戴風揚州廬江黃巾軍渠帥,後為羊續率軍討平。 [56] 
陳敗萬秉:揚州吳郡黃巾軍渠帥,後為朱治率軍討伐而剿滅。 [52] 
吳桓:揚州會稽郡黃巾軍渠帥,後與會稽郡吏留贊交戰,為留贊陣斬。 [53] 
徐和司馬俱:青州濟南、樂安郡黃巾軍渠帥,曾起兵作亂,攻殺濟南王劉贇,後為曹操遣夏侯淵討平。 [54] 
陳寶:揚州吳郡黃巾賊,欲強暴民女呂榮,呂榮不從而被殺,是日狂風驟起,陳寶恐懼叩頭,厚葬而去。 [55] 

黃巾軍虛構人物

程遠志:幽州黃巾渠帥,與副將鄧茂統兵五萬進犯涿郡,鄒靖與劉備兄弟三人迎戰,程遠志為關羽所殺。
鄧茂:幽州黃巾渠帥,隨主將程遠志統兵五萬進犯涿郡,鄒靖與劉備兄弟三人迎戰,鄧茂為張飛所殺。
高升:張寶副將,朱儁率軍攻張寶於陽曲,高升出戰時被張飛所殺。
嚴政:張寶副將,朱儁率軍攻張寶於陽曲,嚴政見戰勢不利,刺殺張寶,獻首投降。
孫仲:荊州黃巾渠帥,和韓忠、趙弘一同佔據宛城,被朱儁擊敗,孫仲於逃跑時被劉備射殺。
杜遠:黃巾餘黨,與廖化聚眾五百餘人,以劫掠為生。關羽過五關時,杜遠劫得劉備兩位夫人,廖化勸其放回,杜遠不從,被廖化殺死。
卞喜:黃巾餘黨,後歸順曹操,鎮守汜水關,關羽過五關時欲設計埋伏,為關羽所殺。
裴元紹:黃巾餘黨,原為張角部將,因欲奪趙雲之馬而被趙雲所殺。
周倉:黃巾餘黨,原為張寶部將,後投關羽,關羽死後,周倉於麥城自殺。

黃巾軍特殊人物

張闓:演義中原為黃巾軍,後投降陶謙。正史中為陶謙的手下都尉,奉命護衞曹操之父曹嵩,因見錢起歹念,殺死曹嵩,奪去財寶逃往淮南投奔袁術,並擔任刺殺陳王劉寵和陳國相駱俊的任務。
龔都:演義中龔都與劉闢均為汝南黃巾軍渠帥,後被夏侯淵所殺。正史中記載為汝南賊,未註明是黃巾軍,另《武帝紀》寫作共都,曾擊敗來犯的蔡陽。
廖化:演義中廖化初為黃巾軍,因世亂流落江湖,與杜遠聚眾五百餘人,劫掠為生。正史中廖化並無參與黃巾事記載。

黃巾軍經歷簡介

張角 張角 [2]
黃巾領袖張角(?~184)為太平道的首領,太平道為道教一支,奉黃帝、老子為教祖。張角以傳道和治病為名,在農民中宣揚教義,進行秘密活動。十餘年間,徒眾達十萬,遍佈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分為三十六方,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每方設一渠帥,由他統一指揮。熹平五年(176年),司徒楊賜曾上書靈帝,請求誅殺太平道的渠帥,以免釀成後患。可見太平道已引起統治階級嚴重注意。以後張角加緊部署起義,廣泛傳播“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讖語,鼓舞農民起來推翻東漢王朝的統治。
又在各處府署門上用白土塗寫“甲子”字樣,作為發動起義的信號。太平道大方馬元義多次往來京師,物色宦官封諝、徐奉等為內應。光和七年(184,甲子年)初,張角命令馬元義調動荊、揚等地徒眾數萬人向鄴集中,約定三月五日各地同時起義。但預定起事前一月,張角弟子唐週上書告密,馬元義被捕,慘遭車裂。洛陽百姓和太平道徒被殺的達千餘人。靈帝隨即下令冀州官府搜捕張角等起義領袖。張角派人飛告各方提前起義。於是三十六方“一時俱起”。靈帝慌忙下令州郡修理兵器,加固城防,派何進率左右羽林和五校尉營鎮守洛陽,在洛陽附近增置八關都尉。又派遣皇甫嵩、朱儁、盧植等調集各地精兵,進剿黃巾軍。並解除黨錮,赦免黨人,緩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各地豪強地主也紛紛起兵,配合官軍鎮壓起義,其中著名的有袁紹、袁術、公孫瓚、曹操、孫堅、劉備等。
黃巾軍人數眾多,聲勢浩大,統治階級因而誣稱之為“蟻賊”。起義初期,黃巾軍的主力分散在鉅鹿、潁川、南陽等地,他們各自為戰,攻城奪邑,焚燒官府,掃蕩豪強地主塢堡,取得了很大勝利。張曼成率領的南陽黃巾攻克郡城,殺太守褚貢。波才率領的潁川黃巾打敗右中郎將朱儁,並將左中郎將皇甫嵩圍困在長社(今河南長葛東北)。汝南黃巾打敗太守趙謙。廣陽黃巾殺幽州刺史郭勳和太守劉衞。鉅鹿附近的農民俘虜了安平王劉續和甘陵王劉忠。張角率領冀州黃巾攻下廣宗(今河北威縣東),北中郎將盧植引兵反撲,未能得逞。靈帝改派東中郎將董卓進攻張角,同樣遭到失敗。與此同時,在黃巾軍的鼓舞下,各地還出現了許多獨立的農民武裝。他們有的打着黃巾軍的旗幟,有的自立名號。如漢中五斗米道首領巴郡人張修領導的起義,被稱為“米賊”。在冀州一帶,分散的農民軍更是不可勝數。
黃巾軍在取得一系列勝利的同時,也暴露了許多弱點,如起義軍各自為戰,未能協調配合;人數雖多,卻缺乏戰鬥經驗,以致使東漢王朝能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各地豪強地主利用宗族關係,組織地主武裝與起義農民為敵,也增加了黃巾軍的許多困難。東漢王朝為了確保京城洛陽的安全,首先進攻潁川黃巾。波才領導的黃巾軍因缺乏作戰經驗,依草結營,被皇甫嵩乘夜縱火偷襲,曹操、朱儁又協同進攻,使數萬起義農民慘遭屠殺。陳國、汝南和東郡的黃巾軍也相繼失敗。之後朱儁領兵進攻南陽黃巾軍。雙方爭奪宛城,戰鬥十分激烈,黃巾軍三次失而復得,給敵人以很大的打擊。但由於未能主動出擊,喪失許多有利戰機,加以首領韓忠動搖,使宛城終於失守。突圍的黃巾軍向精山(今河南南陽北)轉移,被官軍追擊,大部犧牲。冀州黃巾在張角病死後,由張梁統率固守廣宗。當年十月,皇甫嵩率官軍偷襲黃巾軍營,張梁陣亡。三萬多黃巾軍慘遭殺害,五萬多人壯烈投河而死,張角被剖棺戮屍。張寶也隨即兵敗於下曲陽而陣亡,十餘萬黃巾軍被殺害。

黃巾軍歷史意義

黃巾軍 黃巾軍
張角為首的黃巾軍主力被鎮壓之後,黃巾餘部和各地的農民武裝,仍然堅持鬥爭。中平五年,黃巾餘部郭大等在白波谷(今山西襄汾)聚眾起義,攻打太原、河東等郡。同年,青、徐黃巾餘部再起;益州馬相、趙領導農民起義,也自號黃巾,旬月之間,攻破廣漢,巴郡、犍為數郡,殺益州刺史郗儉。青州黃巾一度發展到擁眾百萬,戰鬥力也很強。他們長期在青、徐、兗、冀四州流動作戰,給當地的封建割據勢力和豪強地主以沉重的打擊。後來青州黃巾雖被迫接受曹操的收編,但徐和、司馬俱和管承領導的黃巾軍仍分別在濟南、樂安、長廣等地活動。濟南黃巾一直堅持到建安十二年(207),還攻殺了濟南王劉贇。冀州的農民軍有博陵張牛角常山褚飛燕(張燕)以及黃龍、左校、於氐根、張白騎、劉石、左髭丈八、平漢、大洪、司隸、緣城、羅市、雷公、浮雲、白雀、楊鳳、於毒、五鹿、李大目、白繞、眭固、苦蝤等部。這些名號大都反映了起義首領的某些特點。他們經常活動在常山、趙國、中山、上黨、河內一帶,多者兩三萬人,少者六七千人。後來張燕聯絡各支農民軍,眾至百萬,號黑山軍。東漢朝廷無法用武力清剿。於是封張燕為平難中郎將,以圖瓦解起義軍。曹操平定冀州時,張燕率眾投降。餘部在此之前也先後為曹操和袁紹所鎮壓。
黃巾起義從靈帝中平元年到獻帝建安中葉,持續進行了二十多年的英勇鬥爭。黃巾起義事先經過長期準備,組織比較嚴密。它公開宣佈要推翻東漢王朝,建立農民自己的政權,比以前的農民起義有顯著的進步。由於起義農民本身的弱點,他們先後都被殘酷鎮壓。黃巾餘將也對後來的三國發展有很大助力,並促進了羣雄割鋸的局面。但是,在農民起義的沉重打擊下,腐朽的東漢王朝名存實亡。
參考資料
  • 1.    後漢書·皇甫嵩朱儁列傳  .國學網
  • 2.    黃巾軍名單考  .知乎
  • 3.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初,鉅鹿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奉事黃、老道,畜養弟子,跪拜首過,符水説以療病,病者頗愈,百姓信向之。角因遣弟子八人使於四方, 以善道教化天下,轉相誑惑。十餘年間,眾徒數十萬,連結郡國,自青、徐、幽、冀、荊、楊、兗、豫八州之人,莫不畢應。遂置三十六萬。方猶將軍號也。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帥。訛言“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以白土書京城寺門及州郡官府,皆作“甲子”字。
  • 4.    《後漢書·卷八·孝靈帝紀第八》:詔嵩討東郡,朱儁討南陽。盧植破黃巾,圍張角於廣宗。
  • 5.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嵩復與鉅鹿太守馮翊郭典攻角弟寶於下曲陽,又斬之。首獲十餘萬人,築京觀於城南。
  • 6.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嵩與角弟梁戰於廣宗。梁眾精勇,嵩不能克。明日,乃閉營休士,以觀其變。知賊意稍懈,乃潛夜勒兵,雞鳴馳赴其陣,戰至晡時,大破之,斬梁,獲首三萬級,赴河死者五萬許人,焚燒車重三萬餘兩,悉虜其婦子,係獲甚眾。
  • 7.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中平元年,大方馬元義等先收荊、楊數萬人,期會發於鄴。元義素往來京師,以中常侍封諝、徐奉等為內應,約以三月五日內外俱起。未及作亂,而張角弟子濟南唐週上書告之,於是車裂元義於洛陽。
  • 8.    《後漢書·卷八·孝靈帝紀第八》:庚子,南陽黃巾張曼成攻殺郡守褚貢。六月,南陽太守秦頡擊張曼成,斬之。
  • 9.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俊前與賊波才戰,戰敗,嵩因進保長社。波才引大眾圍城,嵩兵少,軍中皆恐,乃召軍吏謂曰:“兵有奇變,不在眾寡。今賊依草結營,易為風火。若因夜縱燒,必大驚亂。吾出兵擊之,四面俱合,田單之功可成也。”其夕遂大風,嵩乃約敕軍士皆束苣乘城,使鋭士間出圍外,縱火大呼,城上舉燎應之,嵩因鼓而奔其陣,賊驚亂奔走。會帝遣騎都尉曹操將兵適至,嵩、操與朱儁合兵更戰,大破之,斬首數萬級。
  • 10.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嵩、俊乘勝進討汝南、陳國黃巾,追波才於陽翟,擊彭脱於西華,並破之。餘賊降散,三郡悉平。
  • 11.    《後漢書·卷五十八·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注引《續漢書》:燮軍斬賊三帥卜巳、張伯、梁仲寧等,功高為封首。
  • 12.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時南陽黃巾張曼成起兵,稱“神上使”,眾數萬,殺郡守褚貢,屯宛下百餘日。後太守秦頡擊殺曼成,賊更以趙弘為帥,眾浸盛,遂十餘萬,據宛城。俊與荊州刺史徐璆及秦頡合兵萬八千人圍弘,自六月至八月不拔。有司奏欲徵俊。司空張温上疏曰:“昔秦用白起,燕任樂毅,皆曠年曆載,乃能克敵。俊討潁川,以有攻效,引師南指,方略已設,臨軍易將,兵家有忌,宜假日月,責其成功。”靈帝乃止。俊因急擊弘,斬之。
  • 13.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賊餘帥韓忠復據宛拒俊。俊兵少不敵,乃張圍結壘,起土山以臨城內,因鳴鼓攻其西南,賊悉眾赴之。俊自將精卒五千,掩其東北,乘城而入。....既而解圍,忠果出戰,俊因擊,大破之,乘勝逐北數十里,斬首萬餘級。忠等遂降。而秦頡積忿忠,遂殺之。
  • 14.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餘眾懼不自安,復以孫夏為帥,還屯宛中。俊急攻之。夏走,追至西鄂精山,又破之。復斬萬餘級,賊遂解散。
  • 15.    《後漢紀·漢孝靈皇帝紀中卷第二十四》:初,(張)角弟良,弟寶自稱“大醫”,事善道,疾病者輒跪拜首過,病者頗愈,轉相誑耀。十餘年間,弟子數十萬人,周遍天下,置三十六坊,各有所主。期三月五日起兵,同時俱發。角弟子濟陰人唐客上書告角,天子遣使者捕角。角等知事已露,因晨夜敕諸坊,促令起兵。
  • 16.    《三國志·魏書十四·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黃巾起,縣丞王度反應之,燒倉庫。縣令逾城走,吏民負老幼東奔渠丘山。昱使人偵視度,度等得空城不能守,出城西五六里止屯。昱謂縣中大姓薛房等曰:“今度等得城郭不能居,其勢可知。此不過欲虜掠財物,非有堅甲利兵攻守之志也。今何不相率還城而守之?且城高厚,多穀米,今若還求令,共堅守,度必不能久,攻可破也。”房等以為然。吏民不肯從,曰:“賊在西,但有東耳。”昱謂房等:“愚民不可計事。”乃密遣數騎舉幡於東山上,令房等望見,大呼言“賊已至”,便下山趣城,吏民奔走隨之,求得縣令,遂共城守。度等來攻城,不能下,欲去。昱率吏民開城門急擊之,度等破走。
  • 17.    《三國志·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博陵張牛角亦起眾,自號將兵從事,與燕合。燕推牛角為帥,俱攻癭陶。牛角為飛矢所中。被創且死,令眾奉燕,告曰:“必以燕為帥。”牛角死,眾奉燕,故改姓張。
  • 18.    《三國志·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其後人眾寢廣,常山、趙郡、中山、上黨、河內諸山谷皆相通,其小帥孫輕、王當等,各以部眾從燕,眾至百萬,號曰黑山。靈帝不能徵,河北諸郡被其害。燕遣人至京都乞降,拜燕平難中郎將。
  • 19.    《資治通鑑·卷六十》:遂與黑山賊張燕及四營屠各、雁門烏桓戰於常山。燕精兵數萬,騎數千匹。紹與呂布共擊燕,連戰十餘日,燕兵死傷雖多,紹軍亦疲,遂俱退。
  • 20.    《三國志·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注引《英雄記》:(袁紹)乃引軍入朝歌鹿場山蒼巖谷討於毒,圍攻五日,破之,斬毒及長安所署冀州牧壺壽。遂尋山北行,薄擊諸賊左髭丈八等,皆斬之。又擊劉石、青牛角、黃龍、左校、郭大賢、李大目、於氐根等,皆屠其屯壁,奔走得脱,斬首數萬級。
  • 21.    《三國志·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是後,董卓遷天子於長安,天下兵數起,燕遂以其眾與豪傑相結。袁紹與公孫瓚爭冀州,燕遣將杜長等助瓚,與紹戰,為紹所敗,人眾稍散,太祖將定冀州,燕遣使求佐王師,拜平北將軍。率眾詣鄴,封安國亭侯,邑五百户。燕薨,子方嗣。方薨,子融嗣。
  • 22.    《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第一》:黑山賊於毒、白繞、眭固等十餘萬眾略魏郡、東郡,王肱不能御,太祖引兵入東郡,擊白繞於濮陽,破之。袁紹因表太祖為東郡太守,治東武陽。三年春,太祖軍頓丘,毒等攻東武陽。太祖乃引兵西入山,攻毒等本屯。毒聞之,棄武陽還。太祖要擊眭固,又擊匈奴於夫羅於內黃,皆大破之。
  • 23.    《三國志·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注引《英雄記》:後紹破瓚,引軍南到薄落津,方與賓客諸將共會,聞魏郡兵反,與黑山賊於毒共覆鄴城,遂殺太守慄成。賊十餘部,眾數萬人,聚會鄴中。坐上諸客有家在鄴者,皆憂怖失色,或起啼泣,紹容貌不變,自若也。賊陶升者,故內黃小吏也,有善心,獨將部眾逾西城入,閉守州門,不內他賊,以車載紹家及諸衣冠在州內者,身自扞衞,送到斥丘乃還。紹到,遂屯斥丘,以陶升為建義中郎將。乃引軍入朝歌鹿場山蒼巖谷討於毒,圍攻五日,破之,斬毒及長安所署冀州牧壺壽。
  • 24.    《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第一》:四年春二月,公還至昌邑。張楊將楊醜殺楊,眭固又殺醜,以其眾屬袁紹,屯射犬。夏四月,進軍臨河,使史渙、曹仁渡河擊之。固使楊故長史薛洪、河內太守繆尚留守,自將兵北迎紹求救,與渙、仁相遇犬城。交戰,大破之,斬固。公遂濟河,圍射犬。洪、尚率眾降,封為列侯,還軍敖倉。以魏種為河內太守,屬以河北事。
  • 25.    《三國志·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張)楊素與呂布善。太祖之圍布,楊欲救之,不能。乃出兵東市,遙為之勢。其將楊醜,殺楊以應太祖。楊將眭固殺醜,將其觽,欲北合袁紹。太祖遣史渙邀擊,破之於犬城,斬固,盡收其觽也。
  • 26.    《三國志·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注引《典略》:固字白兔,既殺楊醜,軍屯射犬。時有巫誡固曰:“將軍字兔而此邑名犬,兔見犬,其勢必驚,宜急移去。”固不從,遂戰死。
  • 27.    《後漢書·卷七十四·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三月上已,大會賓徒於薄落津。聞魏郡兵反,與黑山賊於毒等數萬人共覆鄴城,殺郡守。坐中客家在鄴者,皆憂怖失色,或起而啼泣,紹容貌自若,不敢常度。賊有陶升者,自號平漢將軍,獨反諸賊,將部眾逾西城入,閉府門,具車重,載紹家及諸衣冠在州內者,身自扞衞,送到斥丘。紹還,因屯斥丘,以陶升為建義中郎將。
  • 28.    《三國志·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注引《典略》:黑山、黃巾諸帥,本非冠蓋,自相號字,謂騎白馬者為張白騎,謂輕捷者為張飛燕,謂聲大者為張雷公,其饒須者則自稱於羝根,其眼大者自稱李大目。
  • 29.    《三國志·魏書十八·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第十八》:白騎叛於弘農,馬騰校尉龐德隨騰徵之,破白騎於兩餚間。
  • 30.    《三國志·魏書十六·任蘇杜鄭倉傳第十六》:會白騎攻東垣,高幹入濩澤,上黨諸縣殺長吏,弘農執郡守,固等密調兵未至。
  • 31.    《後漢書·卷八·孝靈帝紀第八》:二月,黃巾餘賊郭太等起於西河白波谷,寇太原、河東。
  • 32.    《三國志·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注引《英雄記》:乃引軍入朝歌鹿場山蒼巖谷討於毒,圍攻五日,破之,斬毒及長安所署冀州牧壺壽。遂尋山北行,薄擊諸賊左髭丈八等,皆斬之。又擊劉石、青牛角、黃龍、左校、郭大賢、李大目、於氐根等,皆屠其屯壁,奔走得脱,斬首數萬級。
  • 33.    《後漢書·卷七十二·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傕將楊奉本白波賊帥,乃將兵救傕,於是汜眾乃退。
  • 34.    《三國志·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注引《獻帝起居注》:酈答曰:“楊奉,白波帥耳,猶知將軍所為非是,將軍雖拜寵之,猶不肯盡力也。”傕不納酈言。
  • 35.    《三國志·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注引《九州春秋》:靈帝不能討,乃遣使拜楊鳳為黑山校尉,領諸山賊,得舉孝廉計吏。
  • 36.    《三國志·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注引《英雄記》:暹失奉,勢孤,時欲走還幷州,為杼秋屯帥張宣所邀殺。
  • 37.    《後漢書·卷九·孝獻帝紀第九》:壬申,幸曹陽,露次田中。楊奉、董承引白波帥胡才、李樂、韓暹及匈奴左賢王去卑,率師奉迎,與李傕等戰,破之。
  • 38.    《三國志·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才、樂留河東,才為怨家所殺,樂病死。
  • 39.    《三國志·蜀書一·劉二牧傳第一》:是時益州逆賊馬相、趙祗等於綿竹縣自號黃巾,合聚疲役之民,一二日中得數千人,先殺綿竹令李升,吏民翕集,合萬餘人,便前破雒縣,攻益州殺儉,又到蜀郡、犍為,旬月之間,破壞三郡。相自稱天子,眾以萬數。州從事賈龍領兵數百人在犍為東界,攝斂吏民,得千餘人,攻相等,數日破走,州界清靜。
  • 40.    《華陽國志·卷五·公孫述劉二牧志》:中平五年,益州黃巾逆賊馬相、趙祗等聚眾綿竹,殺縣令李升,募疲役之民,一二日中得數千人。遣王饒、趙播等進攻雒城,殺刺史儉,並下蜀郡、犍為,旬月之間,破壞三郡。
  • 41.    《後漢書·卷七十·鄭孔荀列傳第六十》:賊張饒等羣輩二十萬眾從冀州還,融逆擊,為饒所敗,乃收散兵保朱虛縣。
  • 42.    《後漢紀·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三十》:(孔融)年二十八,為北海太守。先是黃巾破青州,融收合吏民,起兵自守。賊張餘等過青州,融逆擊,為其所敗,收餘兵保朱虛。
  • 43.    《三國志·吳書四·劉繇太史慈士燮傳第四》:時融以黃巾寇暴,出屯都昌,為賊管亥所圍。慈從遼東還,母謂慈曰:“汝與孔北海未嘗相見,至汝行後,贍恤殷勤,過於故舊,今為賊所圍,汝宜赴之。”慈留三日,單步徑至都昌。.....(劉備)即遣精兵三千人隨慈。賊聞兵至,解圍散走。
  • 44.    《後漢書·卷七十·鄭孔荀列傳第六十》:黃巾復來侵暴,融乃出屯都昌,為賊管亥所圍。融逼急,乃遣東萊太史慈求救於平原相劉備。備驚曰:“孔北海乃復知天下有劉備邪?”即遣兵三千救之,賊乃散走。
  • 45.    《太平御覽·卷七十四·地部三十九》注引《齊地記》:嶗山東北五里入海有管彥島,是黃巾賊帥管承後也。
  • 46.    《三國志·魏書十八·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第十八》:與樂進圍高幹於壺關,擊管承於長廣,皆破之。遷捕虜將軍,封都亭侯。
  • 47.    《三國志·魏書十二·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長廣縣人管承,徒眾三千餘家,為寇害。議者欲舉兵攻之。夔曰:“承等非生而樂亂也,習於亂,不能自還,未被德教,故不知反善。今兵迫之急,彼恐夷滅,必併力戰。攻之既未易拔,雖勝,必傷吏民,不如徐喻以恩德,使容自悔,可不煩兵而定。”乃遣郡丞黃珍往,為陳成敗,承等皆請服。
  • 48.    《三國志·魏書十八·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第十八》:又生禽黃巾大帥吳霸而降其屬。遭歲大飢,通傾家振施,與士分糟糠,皆爭為用,由是盜賊不敢犯。
  • 49.    《三國志·蜀書二·先主傳第二》:曹公與袁紹相拒於官渡,汝南黃巾劉闢等叛曹公應紹。紹遣先主將兵與闢等略許下。
  • 50.    《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第一》:汝南降賊劉闢等叛應紹,略許下。紹使劉備助闢,公使曹仁擊破之。備走,遂破闢屯。
  • 51.    《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第一》:汝南、潁川黃巾何儀、劉闢、黃邵、何曼等,眾各數萬,初應袁術,又附孫堅。二月,太祖進軍討破之,斬闢、邵等,儀及其眾皆降。
  • 52.    《三國志·吳書十一·朱治朱然呂範朱桓傳第十一》:建安七年,權表治為吳郡太守,行扶義將軍,割婁、由拳、無錫、毗陵為奉邑,置長吏。征討夷越,佐定東南,禽截黃巾餘類陳敗、萬秉等。
  • 53.    《三國志·吳書十九·諸葛滕二孫濮陽傳第十九》注引《吳書》:留贊字正明,會稽長山人。少為郡吏,與黃巾賊帥吳桓戰,手斬得桓。贊一足被創,遂屈不伸。
  • 54.    《三國志·魏書九·諸夏侯曹傳第九》:濟南、樂安黃巾徐和、司馬俱等攻城,殺長吏,淵將泰山、齊、平原郡兵擊,大破之,斬和,平諸縣,收其糧谷以給軍士。
  • 55.    《太平御覽·卷五十三·地部十八》注引《列女後傳》:呂榮者,吳郡許昇之妻也。昇為賊所害,榮貞固自守,黃巾賊陳寶欲幹穢之,榮執節不聽,寶遂殺榮。是日疾風暴雨,雷電晦冥,寶恐懼叩頭謝,葬之而去。糜府君聞榮高行,遣主簿祭之,又出錢助縣為冢於嘉興郭裏墟北,名曰義婦坂。
  • 56.    《後漢書·羊續傳》:羊續字興祖,太山平陽人也。……四遷為廬江太守。後揚州黃巾賊攻舒,焚燒城郭,續發縣中男子二十以上,皆持兵勒陳,其小弱者,悉使負水灌火,會集數萬人,並執力戰,大破之,郡界平。後安風賊戴風等作亂,續復擊破之,斬首三千餘級,生獲渠帥,其餘黨輩原為平民,賦與佃器,使就農業。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