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州區

鎖定
黃州區,隸屬於湖北省黃岡市,位於長江中游北岸,湖北省東部,黃岡市西南部,東臨巴水(滸子口至巴河口),與浠水縣相鄰;西南濱長江,與鄂州市相望;西北接團風縣(抵羅家溝),東北與團風縣回龍山鎮、上巴河鎮接壤,總面積353.03平方千米 [1]  。截至2022年10月,黃州區下轄5個街道、3個鎮、1個鄉,另設有1個開發區 [19]  。截至2022年末,黃州區常住人口50.12萬人。 [20] 
黃州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境內自然景觀和人文遺存豐富,有省、市、區文物保護單位47處,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區博物館館藏文物4000餘件,其中一級文物10餘件。有東坡赤壁、寶塔公園、安國寺、李四光紀念館、陳潭秋故居紀念館等名勝古蹟,是文化部命名的全國首批現代民間繪畫之鄉。 [2] 
2022年,黃州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23.88億元,按三次產業分,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9.34億元,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29.91億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74.63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6.0:40.1:53.9。 [20] 
中文名
黃州區
外文名
Huangzhou district
別    名
黃州
齊安
行政區劃代碼
421102
行政區類別
市轄區
所屬地區
湖北省黃岡市
地理位置
長江中游北岸,湖北省東部,黃岡市西南部
面    積
353.03 km²
下轄地區
5個街道、3個鎮、1個鄉,另設有1個開發區
政府駐地
赤壁街道
電話區號
0713
郵政編碼
4380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人口數量
50.12 萬(2022年常住人口)
著名景點
遺愛湖
東坡赤壁
青雲塔
火車站
黃州站黃岡西站黃岡東站黃岡站
車牌代碼
鄂J
地區生產總值
323.88 億元(2022年)

黃州區歷史沿革

上古
堵城螺獅山新石器時代遺址已有5000多年曆史。
唐、虞、夏、商
黃州在禹貢荊州之域。
為弦國。
春秋
併入楚。
楚考烈王滅邾(遺址在今山東鄒縣,舊志載楚宣王滅邾),遷邾王於此,曰邾城(在今禹王城遺址)。
黃州區
黃州區(6張)
統一後稱邾邑,屬南郡。後增設衡山郡,為衡山郡郡城。
秦亡後,項羽封吳芮為衡山王,立衡山國,以邾城為都。不久,項羽兵敗,吳芮轉投劉邦,被封為長沙王,遷都長沙。
高帝四年(前209年),衡山郡恢復,郡城仍在邾城,屬淮南國。不久,淮南國滅,但衡山郡仍存。
文帝十六年(前164年),遷皇室劉姓子孫自邾城,恢復衡山國,以邾城為都。
元狩元年(前120年),衡山王劉賜陰謀反叛被殺,衡山國廢,仍為衡山郡。
元狩二年(前119年),廢衡山郡,劃衡山、南郡14縣置江夏郡,設邾縣,以邾城為縣城,屬江夏郡。
建安十二年(207年),邾長甘寧投奔孫權,邾縣及邾城入吳。
建安十三年(208年),吳分江夏郡置蘄春郡,邾縣屬吳蘄春郡。
其後,邾城在吳、魏之間反覆易手,在吳屬蘄春郡,在魏屬弋陽郡。
三國吳
赤烏四年(241年),吳將陸遜奪取邾城,以重兵駐守,邾城長期為吳所有。
太康元年(280年),邾城歸晉,邾縣先後屬晉之武昌郡、弋陽郡。
永興三年(306年),邾縣屬西陽國。
自戰國後期至東晉600餘年間,邾城一直是長江流域的名城重鎮。東晉鹹康四年(338年),東晉在邾城僑置豫州。
永興四年(307年)十月,後趙軍隊攻佔並焚燬邾城,自此,邾城逐漸湮沒無聞。
咸和四年(329年),西陽國廢,改立西陽郡。同年北方胡族入侵,西陽郡南遷,在邾城附近長江邊設立西陽城,僑置西陽郡和西陽縣。後趙軍隊敗退後,西陽郡由僑置變為實郡,轄邾縣、西陵縣、蘄春縣。後廢邾縣,其地入西陽縣和掎縣,西陽縣遂有實境。西陽城作為西陽郡城,取代邾城地位,成為長江流域又一座名城重鎮。
自東晉咸和四年至陳太建七年(575年)後246年間,西陽城一直是西陽郡的郡城。
陳太建七年(575年),西陽太守州炅遷西陽郡治於保城(今武漢市黃陂地),西陽城逐漸廢棄,至唐中期湮沒無聞。
大象元年(579年)十一月,北周行軍元帥韋孝寬南下淮南,分遣杞公宇文亮自安陸攻拔黃城,相繼佔領今鄂東地域,改羅州為蘄州,置永寧縣(今武穴),屬蘄州;改南司州為黃州(今黃陂地),置黃陂縣,屬黃州。這是黃州的最早記載,但當時的州治在今武漢市黃陂縣境內。
開皇三年(583年),隋文帝楊堅滅後周,廢原置西陽、齊安、梁安等郡,只設黃州,領南安、木蘭兩縣。
開皇五年(585年),黃州移駐舊衡州(今麻城城內)。
開皇十八年(598年),朝廷推行州縣制,改南安為黃岡,這是黃岡縣的最早記載;改廉城為麻城;改梁安為木蘭(今黃陂木蘭山東南、紅安縣西北部一帶)。
大業三年(607年),朝廷改州縣製為郡縣制,將黃州改為永安郡,郡治移置舉水之濱的黃岡縣城(南安城今新洲縣境內)。永安郡轄黃岡、黃陂、麻城、木蘭4縣。
黃州區
黃州區(5張)
武德三年(620年),永安郡廢,恢復原黃州建置。次年,設黃州總管府,領黃岡、黃陂、麻城3縣,省木蘭入黃岡。又分黃岡縣地置堡城縣。
武德七年(624年),改黃州總管府為黃州都督府,撤銷堡城縣,其地併入黃岡縣。
貞觀元年(627年),撤銷黃州都督府,黃州屬淮南道。
天寶元年(742年),朝廷又改州為郡,黃州隨即改名齊安郡。
乾元元年(758年),廢齊安郡,仍復黃州原名,屬淮南道。自此而後,黃州之名未曾改變,州治與黃岡縣治同駐一地。
元和三年(808年),撤銷麻城縣,其地併入黃岡縣。
大中三年(849年),復置麻城縣。黃州轄黃岡、黃陂、麻城3縣。
中和五年(885年),黃州州城(黃岡縣城)東遷60千米,在故邾城(今禹王城)遺址重建新城。
黃州(黃岡縣)屬吳。
天祚三年(937年),屬南唐。
顯德五年(958年),屬後周。
北宋初,黃州州城(黃岡縣城)離開邾城遺址,向東南遷至江濱(今有學者認為,黃州州城和黃岡縣城於唐寶應至建中年間即762—783年間遷至故邾城,唐中和五年即885年遷至江濱)。此時,黃州雖仍轄黃岡、麻城、黃陂3縣,但民居不滿萬户,朝廷定其為下等州,黃岡縣為望縣,隸淮南路。
熙寧五年(1072年)改隸淮南西路。
南宋末年,黃州地域多次經歷戰火的摧殘。先是金兵攻伐,後是元軍的洗劫。
至元(1264—1294年)初年,黃州城四郊荒無人煙,老虎出入長圻蓼,大如椽的黃岡竹早已絕跡。
至元十四年(1277年),立黃州路,領黃岡、麻城、黃陂3縣,定為下路,黃岡縣為中縣。
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徐壽輝率領農民起義軍(史稱“紅巾軍”)攻佔黃州路。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所部在江西鄱陽湖大敗陳友諒,蘄、黃之地為朱元璋部屬佔據。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稱吳王時,黃州路仍轄黃岡、麻城、黃陂3縣。
洪武元年(1368年),明王朝建立,改黃州路為黃州府。
洪武十一年(1378年),撤蘄州,隸屬黃州府,自此蘄黃合一,史稱“蘄黃”。黃州府領一州七縣,即蘄州、黃岡、麻城、黃陂、蘄水、羅田、廣濟、黃梅,隸湖廣佈政使司武昌道。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朝廷詔令,割黃岡(中和鄉)、麻城、黃陂3縣地增置黃安縣,黃州府領一州八縣。
沿明制,黃州府上隸下屬關係未變。
康熙三年(1664年),湖南、湖北分治,黃州府隸湖北布政使司漢黃德道。
雍正七年(1729年),黃陂縣劃入漢陽府,黃州府領轄八屬,即一州七縣。
宣統三年八月(1911年10月),武昌首義爆發,黃州軍民積極響應,一舉推翻清王朝在黃州府、黃岡縣的地方政權。
中華民國
民國元年(1912年)1月,中華民國成立。
民國元年(1912年)2月,撤銷黃州府,保留黃岡縣建置。
此後,省屬鄂東政治、軍事機關雖長期設置於此地,但不冠“黃州”之名,改用“鄂東”或“黃岡”等名稱。同時,“黃州”作為行政區劃名稱的地位下降,長期作為區級甚至鄉級(小鄉)建置名稱。
民國二年(1913年),黃岡縣屬湖北省武漢黃德道,後改鄂東道
民國三年(1914年)6月,改江漢道
民國八年(1919年),民國政府設置黃岡縣黃州區(又稱第一區)。
民國十五年(1926年),黃岡縣直屬湖北省政府。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0月,屬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專署駐黃安)。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屬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專署暫駐蘄州,次年1月遷黃州)。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屬湖北省政府鄂東行署,並在縣治之地設置黃州鎮,歸屬第一區管轄。
民國三十年(1941年),實行新縣制,裁撤區的建置,保留黃州鎮為鄉級建置。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1月,屬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
1949年,黃岡縣解放後,屬黃岡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後改名為湖北省黃岡專員公署。
1949年5月,黃州解放時,已設立黃岡縣第二區(後改稱黃州區),黃州鎮建制保留,隸屬黃州區。縣治設在團風鎮。同年,黃岡縣長江南岸的樊口、打石場等地劃歸鄂城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
新中國成立後,長期出現黃州區(黃州人民公社)和黃州鎮建置並立或存在隸屬關係局面,黃州區為區級建置,黃州鎮為區級或鄉級(小鄉)建置。
1951年7月,黃州鎮劃歸黃岡專署直轄,同時撤銷黃州區。
1951年6月20日,劃出黃岡縣西部徐古、汪集、李集、舊街、新洲、三店、倉埠、陽邏八區置新洲縣。
1952年11月29日,專署將黃州鎮劃歸黃岡縣建置。同時,將縣東北的三里畈、項家河兩區分別劃歸羅田縣和勝利縣(後併入羅田縣),將團風區的馬驛、挖溝兩鄉劃歸新洲縣(1954年底移交)。
1954年11月11日,南湖鄉馬騎山村劃歸浠水縣。
1955年3月,恢復黃州區。
1956年7月,撤銷。
1955年10月,中共黃岡縣委、縣政府機關從團風鎮遷駐黃州,黃州鎮為縣城和縣直轄鎮。
1958年6月,專署將南湖農場劃歸黃岡縣管轄。
1958年10月,撤銷黃州鎮,設立長江人民公社第七大隊。
黃州區
黃州區(2張)
1958年12月,長江人民公社改稱黃州人民公社。
1959年5月,恢復黃州鎮。
1961年5月,黃州人民公社改稱黃州區。
1968年1月,黃岡縣屬黃岡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5年2月,撤銷黃州區,設立黃州人民公社。
1978年11月,黃岡縣屬黃岡地區行政公署。
1979年11月16日,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地轄鄂城市,劃黃岡縣黃州鎮歸鄂城市管轄。
1980年初,鄂城市成立不久,又將黃州鎮劃歸黃岡縣管轄,區劃變更未實際實施。
1983年8月19日,黃岡縣黃州鎮劃入江南鄂州市。
1984年1月,正式移交,鄂州市在江北原黃州鎮地域設置鄂州市黃州區。
1984年3月,黃州人民公社撤銷,與堵城人民公社合併設立禹王城區。
1987年2月28日,國務院批准鄂州市黃州區撤銷。原黃州鎮地域劃歸黃岡縣,仍為黃岡縣直轄建制鎮。
1987年年5月,正式移交。
1990年12月26日,經國務院批准,黃岡縣改為黃州市,版圖區域和隸屬關係不變。
1991年1月,黃州鎮建置撤銷,其所轄地域一分為三,分別設置赤壁、東湖、禹王3個街道。
1996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黃岡地區建置,設立黃岡市;黃州市一分為二,分設為黃州區、團風縣,隸屬黃岡市人民政府。 [3] 

黃州區行政區劃

黃州區區劃沿革

1996年5月,黃州區轄原黃州市的赤壁、東湖、禹王3個街道辦事處和路口、堵城2個鎮及陶店、王家店2個鄉,區人民政府駐寶山路;團風縣轄原黃州市的團風、方高坪、淋山河、馬曹廟、上巴河、回龍山、總路嘴、但店8個鎮和王家坊、溢流河、滾子河、杜皮、賈廟5個鄉,縣政府駐團風鎮。
1996年,撤銷王家店鄉,設立陳策樓鎮。黃州區面積353平方千米,人口約34.2萬人。轄3個街道、3個鎮、1個鄉:赤壁街道、禹王街道、東湖街道、堵城鎮、路口鎮、陳策樓鎮、陶店鄉。
2004年末,黃州區轄3個街道、3個鎮、1個鄉:赤壁街道、禹王街道、東湖街道、堵城鎮、路口鎮、陳策樓鎮、陶店鄉。共有33個居委會、95個村委會。
2005年末,黃州區轄4個街道、3個鎮、1個鄉。共有33個居委會、89個村委會。
2014年,黃州區轄4街道,3鎮,1鄉和1個經濟開發區。
2020年10月26日,西湖街道成立。 [16] 

黃州區區劃現狀

截至2022年10月,黃州區下轄5個街道、3個鎮、1個鄉,另設有1個開發區 [19]  。黃州區人民政府駐赤壁街道 [4] 
統計用區劃代碼
名稱
421102001000
赤壁街道
421102002000
東湖街道
421102003000
禹王街道
421102004000
南湖街道
421102005000
西湖街道
421102100000
路口鎮
421102101000
堵城鎮
421102102000
陳策樓鎮
421102200000
陶店鄉
421102450000
火車站開發區

黃州區地理環境

黃州區位置境域

黃州區位於長江中游北岸,湖北省東部,黃岡市西南部。東臨巴水(滸子口至巴河口),與浠水縣相鄰;西南濱長江,與鄂州市相望;西北接團風縣(抵羅家溝),東北與團風縣回龍山鎮、上巴河鎮接壤。介於東經114°49′—115°05′,北緯30°25′—30°39′之間,南北長26千米,東西寬24.3千米,總面積353.03平方千米。距湖北省省會武漢陸路65千米,水路90千米。 [1] 

黃州區地質構造

地層
黃州區地層以白堊第三系東湖羣及第四係為主。第四系分佈最廣,為鬆散堆積物,主要分佈在巴河下游河谷、長江沿岸湖區和葉路洲,其巖性主要為沖積砂土、亞砂土沖積、湖積壤土、亞粘土和腐殖質淤泥。東湖羣分佈在長嶺、陶店、路口、黃州等地,其巖性為紅色砂岩、紅色砂礫岩、粉砂岩。陳策樓鎮中北部分佈有太古界大別羣麻橋組,其巖性組合上段為黑雲奧長條帶狀混合巖、角閃斜長片麻岩,下段為黑雲二長條帶狀混合巖、夾斜長角閃巖、磁鐵石英岩、白雲岩透鏡體。火車站開發區、陳策樓鎮南部、陶店鄉東北部(揚鷹嶺至霸城山)分佈有太古界大別羣飛虎山組,其巖性為角閃二長條帶狀及眼球狀混合巖、夾磁鐵石英岩、角閃斜長片麻岩。 [1] 
構造
黃州區(黃岡縣、黃州市)地質構造歸屬著名的淮陰山字型構造體系的前弧西翼,主要構造線呈北西展布。北部為舊街一眠龍的倒轉向斜褶皺構造,與此褶皺線平行的斷裂有賈廟斷裂、牛車河斷裂和穿越西南部的廣(濟)—襄(樊)大斷裂,西部的團風—麻城斷裂呈北30°的方向伸展,斷層東盤在太古界大別羣中,具有明顯的壓扭性狀和多期活化跡象。東部巴河下段流向亦受新華廈構造斷裂的控制,使巴河流向由正南偏移至南西方向。南緣沿襲古老的長江中下游拗掐構造格局,主要構造線呈近東西走向。其特點是褶曲平緩,斷裂稀少,在地貌上表現為平原湖區。根據1990年《中國地震基本烈度區劃圖》,地震基本烈度為六度。 [1] 

黃州區地形地貌

地貌
遠在古生代,黃州區(黃岡縣、黃州市)地域橫跨大別山古陸和長江中下游拗陷兩個構造單元。北部和中部受古陸控制,南緣受長江中下游拗陷制約。中生代燕山運動以前,中北部的古陸地一直處於緩慢上升的剝蝕過程,爾後,強烈的燕山運動席捲大別山區,使境內老構造復活,同時又增加新的構造活動和岩漿侵入,形成了若干斷裂和北部、中部低山、丘陵等地貌雛形。眠龍至揚鷹嶺一帶向東南延伸的崗嶺丘包到回龍山、砂子崗一帶後,被廣(濟)-襄(樊)大斷裂所阻,在南部不復再現。南部沿江瀕湖一帶斷陷盆谷中,接受第三系東湖羣內陸乾燥的碎屑沉積。
第四系時期,西南部尚有小幅度的升降活動。北部、中部以風化剝蝕和構造侵蝕作用為主形成低山、丘陵、寬谷地形。西南部以堆積作用為主,形成海拔30—50米的低丘和崗地,其間拗谷發育呈樹枝狀伸展,高差10—20米。第四系以後,西南部沿長江河谷繼續下降南移,形成了舉水下游沖積平原和河溝階地。
黃州赤壁山西側臨江一面巖赤垂直,陡峭如削,山色褐赤,宛若烈火燒過。故名赤壁。從黃州赤壁至徐家樓、王家坊沿江一帶偶有丹霞地貌。丹霞地貌屬紅色地貌,是指在中生代侏羅至新生代。第三季沉積形成的紅色巖系,一般稱為“紅色砂礫岩”。據專家考察測量,黃州東坡赤壁的丹霞地貌已有108.74萬年,可見其歷史久遠。
形態
黃州區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如同一隻大海星棲卧在長江與巴河交匯,東北部以低丘崗地為主,南部以濱江沖積平原為主。海拔14.2—186米,相對高差小。東北部與團風縣交界的烽火山海拔186米,是全區最高處;白潭湖中四擔山海拔14.2米,是全區最低的地方。
(1)平原
東西濱河和南面濱江一帶,包括南湖街道、赤壁街道、東湖街道、禹王街道、堵城鎮、路口鎮部分地區,屬長江及支流巴河沖積平原,呈甲魚裙狀。面積約240平方千米,佔全區版圖面積68%。海拔在14.2—50米之間,地勢平緩,湖泊密佈,便於耕作,適宜養殖,盛產棉花、小麥、蔬菜。
(2)低丘崗地
中部路口鎮部分地區和東北部陶店鄉、陳策樓鎮、火車站經濟開發區屬低丘崗地。面積約113平方千米,佔全區版圖面積32%。海拔一般低於60米,相對高差小於35米,起伏較小,地勢平坦,呈放射狀伸入田壟,土層深厚,宜糧宜果,盛產水稻。
高山
黃州區以沿江平原為主,山區面積較少,主要有烽火山、龍王山。
1.烽火山
烽火山位於黃州區陳策樓與團風縣回龍山、馬曹廟三地交界處,面積3.8平方千米,海拔186米。
2.龍王山
龍王山位於黃州城北,面積約1平方千米,海拔81.8米,為黃州城區最高點。山體黃泥土質,因山形如盤龍而得名。 [1] 

黃州區氣候特徵

黃州區地處亞熱帶,位於典型的季風區內,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光能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降水充沛,雨熱同季,適宜多種作物生長。但春有低温,春夏之交有梅雨,入伏有乾旱。每年3月23日進入春季,歷時約62天;5月24日進入夏季,歷時約133天;10月4日進入秋季,歷時約64天;12月7日進入冬季,歷時約106天。
氣温
歷年年平均氣温為17.5℃,其中春季(3—5月)平均氣温17.9℃,夏季(6—8月)平均氣温29.2℃,秋季(9—11月)平均氣温19.5℃,冬季(12—2月)平均氣温6.4℃,夏季與冬季氣温差為22.8℃。氣温隨着季風的轉換而變換,冬季盛行東北風,氣温低,以1月份為全年最低,歷年1月份平均氣温為4.8℃;夏季盛行東南風或西南風,氣温高,以7月份為最高,歷年7月份平均氣温為29.3℃,月高低氣温差最大為24.5℃。歷年氣温平均日較差為7.4℃,其中最大平均日較差7.9℃,出現在1992年,而歷年氣温最大日較差為19.℃,出現在2006年4月12日。歷年日極端最高氣温為40.0℃,出現在2003年8月1日,日極端最低氣温為零下8.0℃,出現在1991年12月29日。無霜期平均為272天/年,初霜日始於10月28日—12月17日,終霜日止於2月2日—3月26日,無霜期最長的是2002年305天,最短的是1986年237天,相差68天。 [5] 
降水
(1)降雨量
春季降雨量為425.2毫米,佔全年降雨量的30.5%;夏季降雨量為606.0毫米,佔全年降雨量的43.4%;秋季降雨量為188.8毫米,佔全年降雨量的13.5%;冬季降雨量為179.2毫米,佔全年降雨量的12.8%。全年以6月份降雨量最多,平均為232.5毫米,佔全年降雨量的16.6%;12月份降水量最少,平均35.3毫米,佔全年降雨量的2.5%。日降雨量大於50毫米的暴雨,主要集中在6—7月,暴雨日數一般為1—7天,歷年平均為2.9天,一日最大降水量是1998年7月22日的224.7毫米。降雨量最多的2002年年降雨量1779毫米;降雨量最少的1994年年降雨量1044毫米。1986—2007年的22年間累計年平均降雨量均在1000毫米以上。
(2)降雨日
歷年年平均降雨日為125.3天,境內各地降雨日大致相同。月降雨日最多的是3—4月份和6月份,平均為13—14天;最少的是9月份和12月份,平均7天。連續降雨日最長的1992年3月13—28日,共降雨16天,雨量達235.3毫米。連續降雨日雨量最多的是1991年7月1—13日,共13天,雨量達587.1毫米。連續無降雨日最長的1988年10月25日—12月7日,無降雨日長達44天。
(3)降雪
常年降雪始於12月,終於3月,年平均降雪5.8天。降雪量大小不一,暴雪24小時降水量≥10毫米純雪,小雪24小時降水量<2.5毫米純雪。初雪最早的是2002年12月8日,終雪最遲是1987年3月26日。最大積雪深度是1989年1月18日的11釐米。連續降雪日最長的2006年2月3—9日,共降雪7天,降雪量達14.5毫米。 [5] 
日照
據氣象部門1986—2007年實測記載,歷年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974.1小時,年最多日照時數是1998年的2379。3小時,與歷年平均相比,偏多了20.7%;最少日照時數是1989年的1481.5小時,與歷年平均相比,偏少了24.8%,兩者相差897.8小時。月日照時數最多的是8月份,平均為235.4小時;最少的是2月份,平均為108.7小時,月較差為126.7小時。春季平均日照時數為467.8小時,夏季平均日照時數為637.6小時,秋季平均日照時數為517.4小時,冬季平均日照時數為347.1小時。 [5] 
黃州區屬亞熱帶季風區。3—8月份多東風或東南風,9月份至次年2月份多北風。年平均風速為2.1米/秒,一般風力為2—4級,有時有5—7級,8級以上的大風1986—2007年共發生過12次,其中以每年7月份次數最多,累計5次。歷年極大風速的最大值為2004年7月9日的22.1米/秒,達到9級。 [5] 
相對濕度與蒸發量
(1)相對濕度
歷年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7%。月平均相對濕度以1—8月份最大,達到77—80%。其餘月平均相對濕度為74—75%。1988年10月10日相對濕度僅11%(日最小)。
(2)蒸發量
歷年年平均蒸發量1414.6毫米。其中,春季平均蒸發量為357.5毫米,夏季平均蒸發量為568.8毫米,秋季平均蒸發量為338.7毫米,冬季平均蒸發量為148.8毫米。最少月蒸發量為1月的42.1毫米,最多月蒸發量為7月的208.8毫米,月較差為166.7毫米。 [5] 
遺愛湖 遺愛湖

黃州區自然資源

黃州區水資源

黃州區多年平均降水總量4.312億立方米,地表水資源量1.775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0.916億立方米,扣除地表地下重複計算量0.458億立方米,全區水資源總量2.233億立方米。黃州區有豐富的客水資源,長江環繞西南,多年平均過境水量7218.6億立方米。巴河流經區境東邊,多年平均過境水量5.07億立方米。
地表水
黃州區降水和徑流具有年內年際分佈極不均勻,洪枯徑流量相差懸殊的特點。全區降水總的趨勢是自東北向西南沿江逐步遞增。從多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線圖可以看出,區內降水差異一般不明顯,在1200—1280毫米以內,以沿江南湖街道附近1280毫米為高值區。年徑流地域變化與降水趨於一致,年徑流變差係數CV=0.42。區內年徑流深在508.5毫米,南湖街道為高值區。全區年徑流係數為0.41,平均59%的降水消耗於陸面和水面蒸發,僅41%的降水形成匯流進入江河湖庫等地表水體。 [6] 
地下水
黃州區地下水以鬆散巖類孔隙水為主,沿江平原區廣佈孔隙潛水,中部和東北部以碎屑岩裂隙水和非含水層為主。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0.916億立方米,補給模數為25.9萬立方米/平方千米。沿江平原湖區補給較豐,淺層地下水位埋深較淺,一般在0.5—2.0米左右。 [6] 
水質
根據境內主要江河、湖泊、水庫地表水體的水化學成份監測分析結果評價,黃州區地表水體天然水化學成份穩定,碳酸鹽分佈普遍,各水體不同時期礦化度、總硬度、總鹼度含量變幅較小。依據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評價,全區境內主要地表水體水環境質量現狀如下:
長江干流黃州段.綜合評價為Ⅱ―Ⅲ類水質,能滿足沿江工農業生產、城鄉居民生活用水水質要求,但在中心城區段存在明顯的岸邊污染帶。據2002―2003年調查評價,平水期岸邊污染帶長4千米,水質類別為Ⅳ―Ⅴ類,主要污染物為TP、COD和NH3—N;枯水期岸邊污染帶長12千米,水質類別為Ⅳ―劣Ⅴ類,主要污染物為TP、COD和NH—3N。
巴河黃州段。由於巴河流域總體水資源保護基礎較好,流域尚未受到大的人為污染,巴河黃州段水質總體較好,評價為Ⅱ類水,非常適合各種用途的開發利用。在巴水入江口附近由於受土司港閘平枯水期排放黃州城區大量廢污水影響,水質較差,評價為Ⅲ—Ⅳ類水,主要超標參數為TP、COD和NH3—N。長河水質一般稍差,評價為Ⅲ—Ⅳ類水。
重要湖泊。區內湖泊由於水體交換相對緩慢,水質總體較河流、水庫差,且部分湖泊出現富營養化趨勢。白潭湖水質相對較好,評價為Ⅲ—Ⅳ類;中心城區遺愛湖由於受城區大量工業生活廢污水排放的影響,出現中輕度污染,呈現較嚴重的富營養化趨勢,水質評價為Ⅳ—Ⅴ類,主要污染物為BOD5、COD和總氮。 [6] 

黃州區土地資源

截至2019年末,黃州區主要地類數據如下:
(一)耕地8583.19公頃(128747.85畝)
其中,水田3932.07公頃(58981.05畝),佔45.81%;水澆地3625.16公頃(54377.4畝),佔42.24%;旱地1025.96公頃(15389.4畝),佔11.95%。堵城鎮、陳策樓鎮、陶店鄉等3個鄉鎮耕地面積較大,佔全區耕地的68.27%。
位於2度以下坡度(含2度)的耕地6003.8公頃(畝),佔全區耕地的69.95%;位於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2410.01公頃(36150.15畝),佔28.08%;位於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167.17公頃(2507.55畝),佔1.95%;位於15—25度坡度(含25度)的耕地1.56公頃(23.4畝),佔0.02%;位於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0.65公頃(9.75畝),佔0.01%。
(二)園地225.69公頃(3385.35畝)
其中,果園198.89公頃(2983.35畝),佔88.13%;茶園4.36公頃(65.4畝),佔1.93%;其他園地22.44公頃(336.6畝),佔9.94%。
(三)林地3290.71公頃(49360.65畝)
其中,喬木林地1169.55公頃(17543.25畝),佔35.54%;竹林地2.85公頃(42.75畝),佔0.09%;灌木林地74.25公頃(1113.75畝),佔2.26%;其他林地2044.06公頃(30660.9畝),佔62.12%。
(四)草地367.35公頃(5510.25畝)
全部為其他草地,無天然牧草地和人工牧草地。
(五)濕地1354.32公頃(20314.8畝)
濕地是“三調”新增的一級地類,包括8個二級地類。黃州區境內濕地全部為內陸灘塗,無其他7個二級地類。
(六)城鎮村及工礦用地9301.81公頃(139527.15畝)
其中,城市用地5647.36公頃(84710.4畝),佔60.71%;建制鎮用地239.91公頃(3598.65畝),佔2.58%;村莊用地3230.66公頃(48459.9畝),佔34.73%;採礦用地46.14公頃(692.1畝),佔0.50%;風景名勝及特殊用地137.74公頃(2066.1畝),佔1.48%。
(七)交通運輸用地1255.09公頃(18826.35畝)
其中,鐵路用地109.19公頃(1637.85畝),佔8.70%;公路用地659.34公頃(9890.1畝),佔52.53%;農村道路309.38公頃(4640.7畝),佔24.65%;港口碼頭用地177.18公頃(2657.7畝),佔14.12%。
(八)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11642.47公頃(174637.05畝)
其中,河流水面3745.38公頃(56180.7畝),佔32.17%;湖泊水面955.32公頃(14329.8畝),佔8.21%;水庫水面100.40公頃(1506畝),佔0.86%;坑塘水面5826.52公頃(87397.8畝),佔50.05%;溝渠471.18公頃(7067.7畝),佔4.05%;水工建築用地543.67公頃(8155.05畝),佔4.67%。 [18] 

黃州區森林資源

總量及分佈
黃州區僅李家洲林場、烽火山、龍王山有成片林木,沿江沿路有人工成片植樹,溝渠、村鎮四旁有植樹。1999年,黃州區林業局對森林資源重新調查,全區林業用地面積1148公頃。其中,森林面積1057.3公頃,灌木林地6.2公頃,無林地41.1公頃,園林綠化地21.9公頃,苗圃地21.5公頃。按權屬劃分,國有543.9公頃,集體527.1公頃,個體29.4公頃,合營47.6公頃。在森林面積中,針葉林121.4公頃,闊葉林904.4公頃,針闊混交林6公頃,竹林22.7公頃,農林間作林2.8公頃;按林種分,用材林623公頃,防護林62公頃,特用林17公頃,經濟林364.3公頃,竹林22。7公頃。全區活立木總蓄積89452。1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積45529.4立方米,散生木蓄積2.7立方米,四旁樹蓄積43920立方米。在森林蓄積中,針葉林8469.6立方米,闊葉林35651.6立方米,針闊混交林1408.2立方米;按林種分,用材林3249.3立方米,防護林10067立方米,特用林2969立方米;按權屬劃分,國有林28760.7立方米,集體林13325.1立方米,個體林38659.8立方米,合營林8706.5立方米。全區森林覆蓋率為5.8%。森林資源集中分佈在東北部丘陵用材林、經濟林區和西南部江河灘地速生用材林、防護林區,林地面積分別佔36.1%和47.3%,林分蓄積分別佔林分總蓄積的11.4%和58.2%,中部森林資源呈零星分佈。各鄉鎮街道森林資源,按林業用地面積依次是陳策樓、路口、陶店、火車站、禹王、堵城、南湖、東湖、赤壁;按活立木蓄積量依次是陳策樓、堵城、路口、禹王、陶店、南湖、東湖、赤壁、火車站開發區。2000年,黃州區林業局組織實施森林分類經營改革,將林業用地劃分為生態公益林和商品林佔兩大類。2000年,陳策樓鎮破港村興建銀杏基地166.7公頃,現保存133.3公頃。2002年後,以黃州火車站開發區單家塹為中心,發展苦荊茶麪積28公頃,年產苦荊茶1000千克。以桂竹為主的竹林面積有22.7公頃,主要分佈在宅旁、崗地,呈散生狀。2005年,全區有林地面積2420公頃,森林覆蓋率11.8%,活立木蓄積量10.7萬立方米。至2007年,黃州區有森林面積3466.7公頃,森林覆蓋率15.7%,活立木蓄積量34.5萬立方米。 [7] 
樹種
黃州區(黃岡縣、黃州市)木本植物包括喬木、灌木、木質藤本,共有78科、223屬、576種。其中分佈廣泛、適應性較強的有30科、55屬、128種,珍稀古大樹木18科、23屬、33種。本地樹種主要有:馬尾松、黃山松、杉木、側柏、柏木、園柏、刺柏、山楊、旱柳、朴樹、毛竹、桂竹等。先後從省內外引進樹種近百餘種,引進成功並取得效益的樹種有水杉、池杉、柳杉、濕地松、火炬松、歐美楊等,引進的園林觀賞苗木花卉種類較多,較為成功的是荷花、玉蘭、雪松、柏類和其它一些灌木。 [7] 
古樹名木
由於自然條件和人為因素的綜合影響,黃州區(黃岡縣、黃州市)珍稀樹種大致分為兩種類型:第一類是資源豐富,羣落穩定,如大崎山林場龍王頂黃山松,古樹羣落和賈廟、但店等地的黃山松林及陳策樓等地銀杏林。第二類是零星分佈,處於瀕危狀態,有水杉、核桃、杜仲、厚朴、鵝掌楸、青檀、紫荊、銀鵲樹、羅漢松、檫木、臘梅、棣棠、牛鼻栓。
根據1995年與2003年古樹名木調查,境內有樹齡在45年以上的大樹及有特殊意義名木共55株。其中受國家重點保護的有19種47株。屬國家一級保護的3種4株:柏樹、楓楊、楓香2株;國家二級保護的6種7株:杉木、側柏、樟樹、楓香2株,金桂、山茶花。國家三級保護的14種35株:楓香10株、朴樹3株、樟樹3株、馬尾松3株,銀杏3株,楓楊2株,苦荊茶2株,油茶2株,黃山松2株,苦櫧、皂莢、刺柏、栓皮櫟、櫟樹。
黃州城區有古樹三株:樹名朴樹,黃州區委大院內有兩株,其中在原縣委辦公樓前的一株,樹齡260年,高23。5米,胸徑26釐米,冠幅22平方米,2005年7月被大風吹斷。在原縣政府辦公室的一株,樹齡203年,樹高19.5米,胸徑96釐米,冠幅18.5平方米。另在黃州青雲塔現有一棵古樸樹。 [7] 

黃州區植物資源

黃州區境內植物200餘種,其中用材林主要有楊、柳、水杉、梧桐、苦棟、椿、槐、竹等。湖區水生植物有蓮藕、菱、芡實、蘆葦等。 [8] 

黃州區動物資源

黃州區境內野生動物近40種,較珍稀的有水獺、魚鷹、貓頭鷹等。水生動物有龜、鱉、蝦、螺、貝類、黃鱔、泥鰍等。共有魚類60餘種,僅鯉科就達30餘種,主要魚類有青、草、鰱、鯉、魴、鱅、鯽。境內一些湖區還生活着珍貴的野生胭脂魚 [8] 

黃州區礦產資源

黃州區有金屬礦藏鐵、錳、金、銅、鉛、鋅、鎢、黃鐵等;非金屬礦藏有大理石、花岩石、礬石、青石、紅砂石、長石、石英石、卵石、水晶石、黃砂、磚瓦泥土、陶瓷泥土等。全區已完成1:20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1:5萬鄂城幅和巴河幅區域地質礦產資源調查、1:1000(13個)磚瓦粘土地質簡測、1:5000巴河黃砂詳查和1:5000巴河鐵砂普查,共發現礦產6種,分別為黃砂、磚瓦粘土、鐵砂、鐵礦、建築用石和紫紅色砂岩。黃砂集中分佈在巴河下游和長江黃州東槽洲河段(堵城鎮葉路洲扁擔洲村長江故道附近),磚瓦粘土主要分佈在崗地、土丘,鐵礦零星出在大別山羣飛虎山地層之中,建築用石分佈在變質岩區(主要為陳策樓鎮),紫紅色砂較為廣泛。磚瓦粘土為小型礦牀,建築用砂達到中型規模,是全區的主要礦產。 [9] 

黃州區人口

截至2022年末,黃州區户籍人口35.36萬人,總户數15.10萬户。按城鄉類別分,城鎮人口22.09萬人,鄉村人口13.27萬人;按性別分,男性18.07萬人、女性17.29萬人;按年齡段分,0—17歲5.70萬人、18—34歲7.05萬人、35—59歲14.60萬人、60歲以上8.01萬人;全年出生人口2135人;全年死亡人口1718人。截至2022年末,黃州區常住人口50.12萬人,其中,城鎮40.39萬人,鄉村9.73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80.58%。 [20] 

黃州區經濟

黃州區綜述

2022年,黃州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23.88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4.9%,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6個百分點,與全市平均水平持平。按三次產業分,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9.34億元,同比增長4.1%;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29.91億元,同比增長8.9%;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74.63億元,同比增長2.3%,其中,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其他服務業增加值分別同比增長2.9%、-6.0%、-0.2%、5.8%、2.0%和1.8%,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5.9:36.2:57.9調整為6.0:40.1:53.9,第二產業佔比提升了3.9個百分點。全區2022年市場主體期末個數57750户,其中,企業11836户,個體工商户45559户,農民專業合作社355户;新增市場主體6896户,其中,企業2307户,個體工商户4559户,農民專業合作社30户。 [20] 
固定資產投資
2022年,黃州區500萬元及以上在建投資項目276個,其中計劃投資總額在5000萬及以上的項目達184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户)同比增長2.65%,從投資結構看,500萬元及以上城鎮項目投資同比增長3.24%,完成投資額佔全部投資的74.67%,比上年提升0.43個百分點;房地產開發項目投資同比增長0.94%,完成投資額佔全部投資的25.33%。全年民間投資同比增長-8.4%,低於全部投資增速11個百分點;民間投資佔全部投資的比重達49.8%,較上年同期佔比下降5.9個百分點。 [20] 
財税收支
2022年,黃州區完成地方財政總收入16.96億元,可比增幅為55.5%,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93億元,可比增幅為9.3%。全區地方財政支出33.59億元,同比增長8.4%,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7.09億元,同比增長5.8%。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教育支出3.33億元,增長62.5%;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3.99億元,增長18.3%;衞生健康支出2.37億元,下降35.1%;農林水支出3.75億元,下降18.4%。 [20] 
人民生活
2022年,黃州區實現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505元,同比增長6.6%;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32元,同比增長8.9%。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為1.88:1,比上年縮小0.04。
2022年,黃州區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為101.5(上年同期為100),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1.5%,漲幅分別比全國、全省平均水平低0.5個和0.6百分點,呈現温和上漲態勢。分商品類別來看,八大類商品和服務價格呈“六漲二降”。食品煙酒價格上漲1.1%,衣着價格上漲7.1%,居住價格上漲0.1%,生活用品及服務價格下降0.6%,交通通信價格上漲5.3%,教育文化娛樂價格上漲1.0%,醫療保健價格下降0.3%,其他用品及服務價格上漲2.4%。 [20] 
能源
2022年,黃州區全社會用電量25.6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2.1%,其中,全口徑工業用電量15.3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3.9%。 [20] 

黃州區第一產業

2022年,黃州區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4.28億元,同比增長5.2%;其中,農業產值18.44億元,同比增長4.1%;林業產值1.06億元,同比增長106.8%;牧業產值2.40億元,同比增長9.5%;漁業產值9.55億元,同比增長5.7%;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82億元,同比增長15.9%。全區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0.6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4.8%。 [20] 
農業
2022年,黃州區糧食播種面積9.62萬畝,同比增長0.05%,糧食總產量3.11萬噸,同比下降0.2%;其中,秋糧產量2.23萬噸,同比增長0.05%;油料總產量0.61萬噸,同比增長2.5%;蔬菜總產量29.03萬噸,同比增長6.6%。 [20] 
林業
2022年,黃州區森林覆蓋率達86.70%。 [20] 
畜牧業
2022年,黃州區生豬出欄4.87萬頭,同比增長10.6%;牛出欄531頭,同比增長6.2%;羊出欄0.21萬隻,同比增長14.4%;家禽出籠60.53萬隻,同比下降7.68%。 [20] 
漁業
2022年,黃州區水產品產量3.72萬噸,同比增長3.7%。 [20] 

黃州區第二產業

工業
2022年,黃州區完成工業增加值108.6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9.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7%。125家規上工業企業完成產值359.85億元,同比增長15.7%。從五大主導產業看,農副食品加工及食品製造業產值103.07億元,同比增長17.2%,增幅高於全部規上工業產值1.5個百分點;醫藥及化工業產值54.02億元,同比增長36.3%,增幅高於全部規上工業產值20.6個百分點;家居製造業29.99億元,同比增長18.0%;造紙及紙製品業28.89億元,同比增長12.0%;汽車製造業10.47億元,同比下降14.4%。 [20] 
建築業
2022年,黃州區完成建築業增加值21.3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7.4%。88家資質以上建築企業完成產值127.9億元,同比增長14.5%;實現營業收入102.39億元,同比增長9.3%;營業成本95.86億元,同比增長11.1%;利潤總額2.77億元,同比增長-16.3%。 [20] 

黃州區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22年,黃州區實現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業增加值43.9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2.4%。其中,批發零售業增加值36.23億元,同比增長2.9%;住宿餐飲業增加值7.69億元,同比增長-0.2%。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0.13億元,同比增長3.5%。其中,限上商貿業實現消費品零售額162.06億元,同比增長5.7%,快於全社會零售總額2.2個百分點。 [20] 
對外經濟
2022年,黃州區外貿進出口總額完成37534萬美元,同比增長54.7%;其中,進口總額15832萬美元,同比增長37.8%,出口總額21702萬美元,同比增長69.9%。 [20] 
招商引資
2022年,黃州區實際利用外資908萬美元,增長13.93%。 [20] 
郵電通信
2022年,黃州區郵政快遞業務總量3.7億元,同比增長1.6%。全區郵政營業網點11處,快遞網點10處,信筒(箱)12個,函件1.15萬件,快遞578.72萬件(出口量),報刊期發數4.46萬份,報刊發行累計908.18萬份。郵政郵路總長度1890.2千米,農村投遞路線總長度743千米。 [20] 
旅遊業
2022年,黃州區共接待國內外遊客581.8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39.16億元。年末擁有星級飯店2家,旅行社23家。 [20] 
金融業
截至2022年末,黃州區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為801.59億元,比年初增加96.06億元,同比增長13.3%,高於全市0.2個百分點。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為560.8億元,比年初增加54.82億元,同比增長10.8%,餘額佔全市比重19.0%。金融機構貸存比達到70%,比年初收窄了1.7個百分點。 [20] 

黃州區交通運輸

截至2022年末,黃州區境內公路里程1426.097千米,其中,國道35.034千米、省道73.558千米、縣道143.581千米、鄉道327.595千米。截至2022年末,黃州區公路橋樑82座,其中,特大型橋1座、大型橋4座、中型橋38座和小型橋39座。截至2022年末,黃州區渡口數3處,其中,機動渡口數3處。 [20] 
鄂黃長江公路大橋 鄂黃長江公路大橋

黃州區社會事業

黃州區科技事業

2022年,黃州區授權各類專利1114件,其中發明專利108件;規模以上高新技術及產品企業86家,實現增加值71.66億元,同比增長10.8%。 [20] 

黃州區教育事業

截至2022年末,黃州區擁有各類學校99所,招生數14044人,在校生數54202人,畢業生數10910人,專任教師3357人。其中,普通中學19所,招生數4536人,在校生數13510人,畢業生數3649人,專任教師1488人;小學38所,招生數5745人,在校生數31145人,畢業生數4043人,專任教師1269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招生數15人,在校生數177人,畢業生數24人,專任教師23人;幼兒園41所,招生數3748人,在校生數9370人,畢業生數3194人,專任教師577人。全區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4.6%,比上年同期提升0.1個百分點;全區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8.9%,其中,升入普高的升學率為86.2%。 [20] 

黃州區文化事業

截至2022年末,黃州區共有文化事業機構23個,藝術表演場所80個,電影映出單位1個,公共圖書館1個,累計發放借書證11041個,全年訂購藏量7.56千冊,藏書總量138.3千冊,其中,圖書119.5千冊,報刊18.708千冊,其他0.026千冊;全年訂排上演劇目1個,演出場次710場,觀眾80萬人次。 [20] 

黃州區體育事業

截至2022年末,黃州區擁有體育單項協會10個、路徑健身項目20個、農民健身工程5個;在全省青少年舉重錦標賽中,榮獲男子丙組技術能力比賽一等獎、三等獎,女子丙組技術能力比賽三等獎,男子乙組49KG第二名的好成績;在全市少年兒童錦標賽中,榮獲29塊金牌、17塊銀牌和29塊銅牌。 [20] 

黃州區衞生事業

截至2022年末,黃州區擁有衞生醫療機構334個,其中,醫院15個、衞生院5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個、婦幼保健院2個、村級衞生室89個、診所(衞生所、醫務室)189個;擁有衞生機構牀位數5569張;衞生機構人員數6357人,其中,衞生技術人員5132人、其他技術人員536人、管理人員553人,工勤技能人員384人。在衞生技術人員中,執業(助理)醫師1544人、註冊護士2424人、藥師263人、技師470人,其他257人。 [20] 

黃州區社會保障

截至2022年末,黃州區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75032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92718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22485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24789人。全區登記失業人數3437人,登記失業率為2.05%,新增城鎮就業人員5918人。
截至2022年末,黃州區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63122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9579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18183人,生育保險覆蓋率100%,全年享受生育保險待遇的女職工數826人。
截至2022年末,黃州區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4987人,城鎮最低生活保障金支出2734.9萬元;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2546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金支出1113.8萬元;特困人員供養救助人數1023人,特困人員供養救助資金1533萬元。
2022年,黃州區結婚登記件數1803對,離婚登記件數636對。享受傷殘撫卹金人數332人,享受定期撫卹金人數35人,享受定期補助人數1699人,優待對象2066人,優待總金額2089.2萬元。 [20] 

黃州區環境保護

2022年,黃州區市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79.2%,巴河國控斷面水質持續達標,成功創建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水生態文明城市示範區。 [20] 

黃州區歷史文化

黃州區民俗文化

唐家渡舞龍
龍舞(俗稱龍燈),有企龍和滾龍兩種。春節期間,人們按照五龍的顏色備制五條龍燈,名為“五龍捧聖”。舞龍答謝神賜,相沿成習,曉譽方圓數百里。
黃州點子
黃州點子,俗稱“牌子鑼鼓”或“絲絃鑼鼓”,黃州人叫“地鑼鼓”,外地人稱“黃州點子”。“黃州點子”器樂由打擊樂和吹奏樂合奏的“曲牌”與由打擊樂演奏的幹“點子”(鑼鼓經)組成,由10人左右組成的民間吹打樂班來吹打。依據樂器組合、曲牌運用及演奏方式的區別,分為“絲絃鑼鼓”和“地鑼鼓”兩個類別。“絲絃鑼鼓”流行在原黃岡縣北部山區;“地鑼鼓”(俗稱“牌子鑼鼓”),全境流行。其中,以黃州城區及周邊鄉村最為廣泛。
黃州建區20年 黃州建區20年

黃州區文物遺址

禹王城邾城遺址
位於黃州州城北3千米處。西距長江1千米,黃團公路從城東沿經過。禹王城遺址雖然經受了二千多年的滄桑,但今天不僅城池依稀可辨,就是城外三面的護城河仍清晰可辨。
城址東、南、北三面修有土築城牆,西面依託龍王脈山體支撐。在清以前,長江水徑直在城邊流淌,實際上這裏是一塊比較平坦的高地。該城牆南北長2.5千米,東西寬1.5千米,整個城區成長方形。南面城牆保存完好。殘垣寬約5—8米,高約10—15米。東面和北面損壞嚴重。根據文博單位勘察,城牆周圍有多處缺口,疑有城門4—5處,傳説中還有水城門。另外西面臨長江處不遠處有2處港口。城牆的四角外,修築有烽火台,高10多米,目前還有3座可見。其中西南城角外一座人稱“望夫墩”。 [10] 
堵城螺螄山遺址
位於黃州區堵城鎮東北的約100餘米,西距長江約1千米,南距黃州城10千米,遺址本身為一橢園形台地,東西寬50米,南北長100餘米。高山地面2―3米。1956年秋季,黃岡縣在興建磚瓦廠時被發現,當時山體比現存的面積大三倍。周圍還存有三、四座大小不一同樣有歷史遺存的山丘。1957年春,國家長江考古工作隊(今湖北省文物考古所前身)經過三個多月的艱苦工作,共開挖了4個探方,探方的第一層和第二層是西周時期的文化堆積,探方的第二層出有大量新石器時代和西周的遺物,第四層和第五層是新石器時代的堆積。在此探方的底部發現有4座墓葬。出土了一批不同形制新石器時代文物,主要是陶片,可以分為細泥紅陶、夾砂粗紅陶、泥質灰陶、夾砂粗灰陶、泥質黑陶和夾砂粗黑陶6個陶系,出土的陶片經分析和復原後,有彩陶罐、陶碗、陶鼎、陶豆、陶盤等10多種(類),其中以蛋殼彩陶為珍貴。同時,還出土了石斧、陶紡輪、陶球和玉器等器物。
螺螄山遺址是新石器時代(距今5000多年)的文化遺存,從文化面貌到陶器的質料、紋飾上看,在很大程度上呈現了仰韶文化的特徵。但陶器中有較多的鼎,與青蓮崗文化相似。遺物中還有一部份蛋殼彩陶則又和屈家嶺文化相似。某些灰陶和黑陶的器皿,如墓葬出土的陶豆,似乎也表現了龍山文化的某些特點。可以認為它與仰韶文化關係較為密切。它所包含其他文化的若干因素,可能由於這個遺址正處於各種不同文化的交匯地區,受了其他文化的影響而形成。 [10] 
黃州古城遺址
黃州古城遺址位於今城區的西北角。此古城為明洪武初年從宋元黃州古城址北移2裏許而建築的黃州府城。現城牆土築體主要集中於勝利南村西背後一段。黃州區委大院西北側至漢川門區人武部西側一段經維修保存完好。原城有四門,即清淮門、一字門、清源門、漢川門,今僅存漢川門。黃州古城東門謂“清淮門”,遺址在今勝利南村北口與勝利北村南口相對應處。今公汽站牌所標“東門“或 “小東門”,在東門路與勝利街相交的轉盤處,不是黃州古城之東門。
黃州古城,明清兩朝為黃州府、黃岡縣治所,規模較小,人稱“繞城一轉,只有7裏半”。城圍周長1 294.2丈,佔地面積約1.42平方千米。自上世紀50年代初起,中共黃岡地委、行署,黃岡軍分區,中共黃岡縣委、黃岡縣人民政府等黨政軍機關均設在城內。黃州古城現已被新城區包圍着,古城街道、建築物大為改觀。
黃州古城漢川門城門上建有“月波樓”,整個門樓佔地面積150.4平方米,其主體為石基磚牆,中間夯築填土,可分上下兩部分,上為樓、下為門。月波樓原為磚木結構,後改造為鋼筋水泥結構。屋檐硬山青瓦頂,抬梁式構架,面闊五間,通長20.5 米,進深7.8米,通高13.8米。城門洞內地面呈斜坡狀,門洞通長12米,寬2.8米,東面垂直高度5.04米,西面垂直高度3.27米,系城區西北面重要的進出通道。1984年,列為黃岡縣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黃岡市人民政府將其列為市級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州區風景名勝

截至2022年末,黃州區建成名勝風景區與文物保護區16個,其中,4A級景區2個、3A級景區5個、2A級景區1個。 [20] 
又名黃州赤壁,文赤壁,俗稱赤壁公園,位於古城黃州的西北邊,黃岡市公園路。因為有岩石突出像城壁一般,顏色呈赭紅色,所以稱之為赤壁。因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後赤壁賦》聞名。東坡赤壁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省級風景名勝區。是集文物保護、山水觀光、人文體驗、休閒等娛樂功能於一體的風景區。東坡赤壁也一直作為黃岡的標誌,黃岡市旅遊宣傳的logo也印有東坡赤壁。 [11] 
位於黃州科技經濟開發區西側,佔地5400餘畝,水域面積近4000畝,是一個集生態保護、休閒娛樂、文化傳承於一體的東坡文化主題公園,先後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國家濕地公園、湖北省十大最美湖泊。有遺愛清風、臨皋春曉、東坡問稼、 一蓑煙雨、琴島望月、紅梅傲雪、幽蘭芳徑、江柳搖村、大洲竹影 、水韻荷香、霜葉松風、平湖歸雁十二個景區。公園內不同景區分別分佈蘇東坡紀念館、紫竹苑、愛蓮館、傲雪軒、芸香閣等六大展館。 [12] 
位於黃州西北面龍王山下,“七一”水庫傍,與東坡赤壁東北面風景區毗嶙,佔地11.6畝。主體大樓建築面積3700平方米,呈“回”字形仿古建築,共有四層。樓頂覆蓋琉璃瓦,形體四方八角。四面外牆,紅色鋼磚粘貼。正廳門處,有間歇檐式門廊。門廊下有白色曲線欄杆和18級兩層寬闊台階。室內展區面積2000平方米,分為12展廳,室外展區面積1500平方米。分別有荷壙、平台、通道、花壇。主樓館前修歇山頂式三進門樓。 [10] 
黃州寶塔公園
座落在黃岡市中心西湖一路,以始建於唐顯慶三年(658年)的安國禪寺和始建於明萬曆二年(1574年)的青雲塔為主,佔地面積10餘公頃。規劃建成五大景區:安國禪寺、青雲塔、泖湖水上樂園、遊樂場、禪堂街。寶塔公園已納入黃岡市區“一日遊”重要景點,申報國家級3A景區,每年接待遊客近80萬人(次)。 [10] 

黃州區地方特產

黃州蘿蔔
具有地方特色的農家品種。在東漢時期,曹操駐兵黃州時,曾因“兵吃蘿蔔、馬吃菜”而盛名天下。著名詩人蘇東坡居住黃州所食之“東坡肉”、“東坡魚”都要用“黃州蘿蔔”相佐。
葉路大蒜
系區堵城鎮葉路洲農家良種,早在明朝已有種植。葉狹長而扁平,葉面較小而直立成株,有葉7—9片,深綠色,有蠟粉,蒜苗由許多葉包裹而形成假莖,不中空,假莖呈圓柱形,長30—50釐米;蒜砣表皮白色,每個蒜砣有5—7瓣。大蒜中含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多種維生素及人體所需的多種氨基酸、微量元素、和硒等。生育期約220—250天,適應性強,蒜薹粗壯,蒜砣耐貯藏。
黃州豆腐
黃州豆腐、巴河藕、樊口鯿魚、武昌酒是鄂東四大名產。豆腐皮緊肉嫩,色鮮量足,味美可口,切絲長細而不斷,切片薄如膠紙,手頂似傘而不墜。
黃州燒梅
黃州城傳統名點,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配料精、製作細,上似梅花,下似石榴,亦叫石榴燒梅。當時黃州為八縣生員應試之地,各地考生喜食黃州燒梅,店家就在燒梅上端點了一點,象徵紅頂子,祝考生科場如意,高榜及第,又含有“榴結百子,梅呈五福”之意。
黃州炒湯圓
黃州地方風味名點。自清光緒元年(1875年)創制,已有一百年的歷史。此湯元為秋冬兩季時令品種,操作複雜、技術性強,炒出之湯元色澤金黃,外焦內軟、香甜可口,食而不膩。
東坡餅
地方風味名點之一。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春,蘇軾謫居黃州時與安國寺長老參寥和尚結成莫逆之交。參寥和尚得悉蘇軾喜吃油炙酥爽的食品制油酥餅以待。該餅的作法是:先將麪粉和好,再團圈抹油餅牽成線繞成園餅形,放在香油鍋中炸至枯萎。吃時灑上白糖,香甜可口。但此餅不能久存。後蘇夫人設計的“千層餅”,酥脆香甜,食而不膩,易於久存,由於人們對蘇軾的懷念,就稱此餅為“東坡餅”。

黃州區著名人物

劉子壯(1609—1652年),清朝湖北第一個狀元。
鍾圖南(1862—1932年),啓黃中學創始人之一。
程明超(1880—1947年),書法家。
陳洪九(1895—1945年),共進會會員。
陳潭秋(1896—1943年),無產階級革命家。
王家重(1899—1971年),曾任河南農學院教授。
胡伊默(1900—1971年),任省文教廳、教育廳副廳長,省政府委員,省人大代表,省政協常委兼副秘書長等職。
王文俊(1902—1957年),“國大代表”。
劉少卿(1911—2003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

黃州區榮譽稱號

2019年8月,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13] 
2020年6月,被命名為第二批“湖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市、區)”。 [14]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15] 
2021年9月8日,入選國家能源局綜合司整縣(市、區)屋頂分佈式光伏開發試點名單。 [1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