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岩洞遺址

鎖定
黃岩洞遺址 黃岩洞遺址位於封開縣漁澇鎮獅子巖西南山麓。是一座屹立於岩溶谷地之中的三疊紀石灰岩孤峯,洞穴前為坡地,背後山嶽連綿,峯叢起伏。洞口向西南,相對高度15米,洞內分上下二層,洞廳的西、南各有支洞。該遺址於1961年8月發現,是嶺南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文化過渡的典型。
中文名
黃岩洞遺址
館藏地點
封開縣漁澇鎮獅子巖西南山麓
所屬年代
三疊紀
出土地點
1961年8月

黃岩洞遺址歷史記載

清光緒三十一年,知縣秦達章文稱:“黃岩洞距縣城西南二十餘里,洞嵌臨河絕壁之腹,上下無徑可達,明季村人避兵於此,由山頂垂繩南昌下,令門扉欄盾猶有存者,隔河依稀可見之。”相傳,舊時,東淠河每年漲水漫洞之時,上下放排之人見淠河下游有一對黃鰹游來朝拜黃岩洞。有副對聯曰:‘白石門前聽虎嘯,黃岩洞下觀魚遊’即指此事。黃岩洞上南500米處山上,有兩塊高1米見方的白玉石相對峭立,中間僅隔1米為人行道,人稱“白石門”。每逢初一、十五日,有人來此處燒香祈禱。
黃岩洞舊址在迎駕大橋上游200米處六佛路陡避彎道最高處正下方,隔河為黃岩灘,今迎駕酒業集團所在地。傳説此洞深無底可探,乃山豹藏身之地。1952年5月,參加修水庫的水利師269團有一號稱張大膽的戰士偕三位戰友探明此洞。他們各人持手槍、電筒,由山頂繩系下洞。返回後稱:“此洞寬僅丈餘,深約2丈餘,洞內亂石高低不平,有積水,未見其他。”
1953年夏天某天某日,連日暴雨至中午時分,一聲巨響,聲若霹雷,眾人驚逃户外,只見洞處巨石飛滾,濺起河水兩丈多高,水花四射,巖洞崩塌,現僅存遺蹟。 [1] 

黃岩洞遺址發掘遺存

1964年發掘出兩個古人類頭顱化石,成年人的一個相當完好,按碳十四測年為距今11930±200年,屬晚期智人。在以後的發掘中,包括下列四種遺存:一是出土了一批石化程度較深的古動物化石,計有 6目18科24屬30個種。如華南巨貘、東方劍齒、大熊貓洞穴亞種等,地質年代為更新中晚期,測定年代為距今13.6萬年左右。二是出土了1000多件礫石打製的石器,小量穿空礫石器和磨刃切割。三是發現一件石英石片石器。四是發現一座有三足陶器的器足,陶釜、罐的新石器晚期墓葬。黃岩洞的洞穴文化遺存,為研究嶺南地區以至華南地區距今一萬年左右以及更早階段的文化面貌提供了珍貴資料。同時,粵西垌中巖人的發現,把嶺南地區有人類生息活動的歷史推前至10萬年前。
發掘資料表明,洞內主要有四類堆積:⒈棕黃色亞粘土堆積。位於上層廊道右側巖壁局部地方和下層洞廳至西支洞,其中以下層西支洞堆積最厚。堆積中含有大量動物化石,石化程度較深。動物種類主要有中國犀、華南巨貘、東方劍象、大熊貓洞穴亞種等,地質年代為更新世晚期;⒉黃裼色沙土堆積,膠結稍硬,堆積面積較大,分佈於整個洞廳,東北角堆積略厚,為0.5-0.8米,堆積中有灰燼、炭屑,出土大量打製石器、磨製石器,現生種類動物牙齒、骨骼以及螺蜆等貝殼;⒊灰裼色砂土堆積,膠結略鬆軟。位於洞口右側疊壓於黃色堆積之上,面積長1米,寬1.5米,厚0.20~0.80米,含炭屑、灰燼、燒土、燒骨、動物骨骼及大量螺、蚌殼,出土兩件人類顱骨;⒋淺灰色砂粘土堆積,膠結略鬆軟。位於上層廊道右側。堆積面積較小,含螺蚌殼及炭屑,發現一件石英石片石器。
黃岩洞遺址發現打製石器一千多件,種類有砍砸器、刮削器、石核、石錘、穿孔器等,大多數保留礫石自然面,製作粗糙,加工簡單,器物的刃部經加工十分陡直、刃角多在70°以上,大多數採用錘擊法,單面單向直接加工而成。屬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是代表中石器時代的嶺南地區石器工業。
黃岩洞化石動物羣共有三十個種屬,屬華南地區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羣,測定年代為距今13.6±0.9萬年,反映了當時亞熱帶的生態環境。嶺南地區以至華南地區,以封開黃岩洞陽春獨仔遺址為代表的洞穴文化遺存,是研究距今一萬年左右以及更早階段這一區域文化面貌的珍貴資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