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岡縣誌

鎖定
黃岡縣誌共十卷,明茅瑞徵修,呂元音、王同軌等纂。
中文名
黃岡縣誌
作    者
茅瑞徵,呂元音,王同軌
朝    代
明朝,清朝

黃岡縣誌明《黃岡縣誌》:茅瑞徵、呂元音、王同軌

十卷,明茅瑞徵修,呂元音、王同軌等纂。茅瑞徵,字五芝,浙江歸安縣人,進士,官黃岡知縣。呂元音,字節之,本縣人,舉人。王同軌,字行甫,本縣人,貢生,官南太僕寺主簿。萬曆中葉,黃岡入版籍已有二百餘年,縣乘缺如。呂元音等博稽文獻,編輯縣誌,採取通志及郡志者十分之三,搜索殘簡斷碣十分之七。於萬曆三十六年(1608)此志告成刻印。卷首無凡例,卷末茅瑞徵後序。此志選舉、人物兩卷缺,輿地志於疆域古蹟山川形勢,建置志於公署關津,採錄精確。田賦志詳述租賦、徭役增減,沿革之故,及閭閻疾苦,民俗儉奢,低迴諷嘆,使讀者得張弛損益之意於言外。藝文志取各家專集,錄關於一縣典章文物,序記居多,詩賦甚少。此志雖屬創修,其參酌棄取可稱繁而不蕪,簡而不略。一時稱為善本,有光緒十年(1884)刻本。 [1] 

黃岡縣誌清《黃岡縣誌》:董元俊、孫錫蕃

六卷,清董元俊修,孫錫蕃纂。董元俊,字渭岸,陝西華陰縣人,進士,官黃岡知縣。孫錫蕃,字斐臣,本縣人,貢士,官山東沾化知縣。按縣誌萬曆三十六年(1608)縣令茅瑞徵創修,一時稱為善本,至康熙時已歷六十餘年,縣令屢易,其間政治風俗,時異事易,而縣誌未經續修。董元俊延孫錫蕃等重為編輯,康熙十二年刻印。共六卷,僅存抄本,缺首卷,卷二職官、公署、倉廒、學校、科貢、武勵、秩祀、陵墓、古蹟、寺觀,卷三名宦、人物,卷四至卷六藝文、摭聞、雜誌。茅志綱舉目張,次第井然,此志變更其例,而綱目不分。此志星野、形勢,孫錫蕃悉力獨裁,卷一編目為輿地,公署、學校二志沿抄舊志,名宦、人物二志補入甚少,其餘採訪所得無甚重要。 [1] 

黃岡縣誌清《黃岡縣誌》:王鳳儀、胡紹鼎、王正常

二十卷,首一卷,清王鳳儀修,胡紹鼎纂,王正常續修。王正常,字方山,四川瀘州人,舉人,乾隆五十一年由咸寧知縣調任黃岡知縣。在官七年升山西郡丞去。縣誌於康熙十二年(1673)縣令董元俊修,力從簡略,成書六卷。乾隆二十四年(1759)縣令劉煊、蔡韶清重修,今無傳本。王正常依據茅志,重加補輯、成書。乾隆五十四年(1789)刻印。此志地理、建置二志,沿革、星野、山川、物產、公署、津樑,今昔無異,無可增加,一遵茅志。此志特立學校一門,附廟學、祭典、書院等類。康熙距其時三十餘年,其間人才輩出,代不乏人,此志人物增為四卷,採訪甚廣。藝文志,前列詩賦,仍錄茅志,其所增益,皆有關縣治。此志仿模茅志,體例謹嚴,遠勝舊志。 [1] 

黃岡縣誌清《黃岡縣誌》:俞昌烈、王柏心、謝菼

二十四卷,首一卷。清俞昌烈修,王柏心、謝菼等纂。俞昌烈字鴻甫,順天宛平(今北京市豐台區)人,監生,官黃岡知縣。王柏心,字子壽,湖北監利人,進士,官刑部主事。謝菼,名道塏,字惕夫,本縣人,舉人,官泗州知州。按縣誌乾隆五十四年(1789)縣令王正常補修,道光十一年(1831)縣令李錦源延陸炯、王德新重加修輯,一縣事實,採訪不易,未竣中止。俞昌烈蒞任,延王柏心等搜其殘稿,仍以王志為根據,自道光二十八年(1848)四月開局,經五月志成刻印。各類遵守王志,略有變更。此志綱目分清,增新補舊,後者覽之,不必周曆四境。但按籍以求,而一縣遠邇利病,顯豁畢呈。 [1] 

黃岡縣誌清《黃岡縣誌》:戴昌言、劉恭冕

二十四卷,首一卷,清戴昌言修,劉恭冕纂。戴昌言,字禹卿,安徽合肥人,舉人,官黃岡知縣。劉恭冕,字叔俛,本縣人,舉人,主講經心書院。按縣誌以茅志為最善本,乾隆王志,道光俞志均因之。戴昌言以俞志最近,取為底稿,重加採訪,參酌補輯,光緒七年(1881)刻印。此志以圖經為重,仍以新舊各圖冠諸卷首。沿革無所更改,全遵舊志,星野後添載日出入時刻表,晷刻高弧表,遵一統志推定。山川、古蹟、建置、學校各附藝文。户口、田賦多仍舊志,新定漕章,特為加入。積貯、內軍、儲倉、豐備、倉社新建者詳載。水師分防,長江營制定於同治八年(1869),卷首增繪長江圖,列其秩於武秩之次。黃岡為郡首縣,名宦耆儒代有其人,武備素未講求,而咸豐同治年間,兵燹頻經,烈士殉難,前後計數千人,此志廣為蒐羅,依類補列。人物誌增至十卷。細閲全書,其體例與俞志同,損益之間,頗具卓識。 [1] 
參考資料
  • 1.    《四庫全書》:黃岡縣誌 ①十卷,明茅瑞徵修,呂元音、王同軌等纂。茅瑞徵,字五芝,浙江歸安縣人,進士,官黃岡知縣。呂元音,字節之,本縣人,舉人。王同軌,字行甫,本縣人,貢生,官南太僕寺主簿。萬曆中葉,黃岡入版籍已有二百餘年,縣乘缺如。呂元音等博稽文獻,編輯縣誌,採取通志及郡志者十分之三,搜索殘簡斷碣十分之七。於萬曆三十六年(1608)此志告成刻印。卷首無凡例,卷末茅瑞徵後序。此志選舉、人物兩卷缺,輿地志於疆域古蹟山川形勢,建置志於公署關津,採錄精確。田賦志詳述租賦、徭役增減,沿革之故,及閭閻疾苦,民俗儉奢,低迴諷嘆,使讀者得張弛損益之意於言外。藝文志取各家專集,錄關於一縣典章文物,序記居多,詩賦甚少。此志雖屬創修,其參酌棄取可稱繁而不蕪,簡而不略。一時稱為善本,有光緒十年(1884)刻本。② 六卷,清董元俊修,孫錫蕃纂。董元俊,字渭岸,陝西華陰縣人,進士,官黃岡知縣。孫錫蕃,字斐臣,本縣人,貢士,官山東沾化知縣。按縣誌萬曆三十六年(1608)縣令茅瑞徵創修,一時稱為善本,至康熙時已歷六十餘年,縣令屢易,其間政治風俗,時異事易,而縣誌未經續修。董元俊延孫錫蕃等重為編輯,康熙十二年刻印。共六卷,僅存抄本,缺首卷,卷二職官、公署、倉廒、學校、科貢、武勵、秩祀、陵墓、古蹟、寺觀,卷三名宦、人物,卷四至卷六藝文、摭聞、雜誌。茅志綱舉目張,次第井然,此志變更其例,而綱目不分。此志星野、形勢,孫錫蕃悉力獨裁,卷一編目為輿地,公署、學校二志沿抄舊志,名宦、人物二志補入甚少,其餘採訪所得無甚重要。③ 二十卷,首一卷,清王鳳儀修,胡紹鼎纂,王正常續修。王正常,字方山,四川瀘州人,舉人,乾隆五十一年由咸寧知縣調任黃岡知縣。在官七年升山西郡丞去。縣誌於康熙十二年(1673)縣令董元俊修,力從簡略,成書六卷。乾隆二十四年(1759)縣令劉煊、蔡韶清重修,今無傳本。王正常依據茅志,重加補輯、成書。乾隆五十四年(1789)刻印。此志地理、建置二志,沿革、星野、山川、物產、公署、津樑,今昔無異,無可增加,一遵茅志。此志特立學校一門,附廟學、祭典、書院等類。康熙距其時三十餘年,其間人才輩出,代不乏人,此志人物增為四卷,採訪甚廣。藝文志,前列詩賦,仍錄茅志,其所增益,皆有關縣治。此志仿模茅志,體例謹嚴,遠勝舊志。④ 二十四卷,首一卷。清俞昌烈修,王柏心、謝菼等纂。俞昌烈字鴻甫,順天宛平(今北京市豐台區)人,監生,官黃岡知縣。王柏心,字子壽,湖北監利人,進士,官刑部主事。謝菼,名道塏,字惕夫,本縣人,舉人,官泗州知州。按縣誌乾隆五十四年(1789)縣令王正常補修,道光十一年(1831)縣令李錦源延陸炯、王德新重加修輯,一縣事實,採訪不易,未竣中止。俞昌烈蒞任,延王柏心等搜其殘稿,仍以王志為根據,自道光二十八年(1848)四月開局,經五月志成刻印。各類遵守王志,略有變更。此志綱目分清,增新補舊,後者覽之,不必周曆四境。但按籍以求,而一縣遠邇利病,顯豁畢呈。⑤ 二十四卷,首一卷,清戴昌言修,劉恭冕纂。戴昌言,字禹卿,安徽合肥人,舉人,官黃岡知縣。劉恭冕,字叔俛,本縣人,舉人,主講經心書院。按縣誌以茅志為最善本,乾隆王志,道光俞志均因之。戴昌言以俞志最近,取為底稿,重加採訪,參酌補輯,光緒七年(1881)刻印。此志以圖經為重,仍以新舊各圖冠諸卷首。沿革無所更改,全遵舊志,星野後添載日出入時刻表,晷刻高弧表,遵一統志推定。山川、古蹟、建置、學校各附藝文。户口、田賦多仍舊志,新定漕章,特為加入。積貯、內軍、儲倉、豐備、倉社新建者詳載。水師分防,長江營制定於同治八年(1869),卷首增繪長江圖,列其秩於武秩之次。黃岡為郡首縣,名宦耆儒代有其人,武備素未講求,而咸豐同治年間,兵燹頻經,烈士殉難,前後計數千人,此志廣為蒐羅,依類補列。人物誌增至十卷。細閲全書,其體例與俞志同,損益之間,頗具卓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