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岐山

鎖定
黃岐山位於揭陽市區北大約4公里,市區曉翠路一直延伸到公園大門前,榕江北河從山下緩緩流過,主峯海拔293.1米,總面積1180公頃。黃岐山是揭陽歷史文化名城的一個象徵,自古以“黃岐夕翠”列為揭陽八景之一。山上有九庵十八巖,山顛有岐山塔,山中有月容墓、侶雲寺、卧雲洞等名勝古蹟,有“海濱鄒魯摩崖石刻等二十餘處。還有珍稀罕見的古槐、風景秀麗的水庫和嶺南佳果。是一處以山、石、林、水和名勝古蹟為特點的自然風景區
中文名
黃岐山
主峯海拔
293.1米
總面積
880公頃
性    質
揭陽二景之一
原    名
黃紫
地理位置
揭陽市區北大約4公里

黃岐山景點概述

包括3個主要景區和8個主要景點。著名八景是:寶塔遠眺、石室訪泉、古亭春色、侶雲鐘聲、棲鳳卧雲、竺崗晚翠、上界晨光、百鳥朝鳳。登上黃岐山,俯瞰榕江,如彩練縈繞,遠眺平疇,盡收眼底,看紅日西沉百鳥歸巢,餘輝返照,景色動人,更顯“黃岐夕翠”之美,一派南國風光,使人流連忘返。黃岐山森林公園是一方融山、石、林、水及名勝古蹟於一體、極具地方特色的自然風景區,有許多野生動物。

黃岐山神話故事

黃岐山 黃岐山
黃岐山原名稱黃紫山,取其黃紫相間,豔色輝煌的意思。也不知是從哪一年開始的,人們逐漸將黃紫兩字去掉,稱為黃岐山,因其山土黃且多歧道,並取其鳳鳴岐山周文王出世之佳意,希望黃岐山下的揭陽地方也出個周文王來。就這麼過去了很多年,周文王式的人物,這裏一個也沒有過,但陳吊眼稱王、陳壁娘練兵、儂智高反叛、楊文廣平南、段紅玉和桃花峒之類的傳説卻還不少,這些人火候不到,一個個都成了悠悠過客,誰也成不了周文王。再以後,黃岐山下出了一個叫白無天,逼死了一對叫做山英山珍的情侶,激怒了天上赤腳大仙大仙那時站在雲端上,輕輕兒向跳崖碰死在山上的山英和山珍吹了一口氣,這一對年青的情侶就變成對白天鵝,凌空飛翔在藍天上。
黃岐山 黃岐山
白無天見山英和山珍變成天鵝比翼雙飛,醋意大發,嫉妒上來,就叫人朝天鵝放箭,定要將他倆射下來。赤腳大仙見了,發起怒來,將白無天變成了一隻蛤蟆。那蛤蟆惡性不改,蹲在山頂上,還直望着白天鵝流口水。
赤腳大仙見他噁心不死,就用寶杖朝他一指,癩蛤蟆立即化成塊大石頭,只是心還不死,涎水依舊流個不住,他人作惡涎也毒,凡是毒涎流到之地,草木一片荒黃。赤腳大仙便按下雲頭,用腳跟輕輕地朝蛤蟆石一踩,立即就踩出個凹形來,蓄住蛤蟆涎,不讓其四處橫流。赤腳大仙恐怕蛤蟆日後變成妖精逃走,就將寶杖插在山顛上,再拔下根髮絲,化作捆魔索,捆住蛤蟆,並緊緊繫在仙杖上。大仙朝仙杖吹了一口氣,這仙杖便化成一座鎮魔木塔,矗立在黃岐山之巔。過了五百年,那蛤蟆石受了日月精華,漸漸變動。有一年春天陰雨時節,蛤蟆石活動了,幸好有捆魔索縛住,跳走不開。它正掙扎,就被霹靂大仙發現了,立即將雷金槌打下來,將蛤蟆擊斃了。而鎮魔塔沒有塔尖是被雷擊斷。傳説是因為以前有一隻老鷹抓一條泥鰍,站在塔尖,想食掉泥鰍,誰知那泥鰍滑溜溜的滑進塔尖的葫蘆裏,那葫蘆因為長年累積雨水,導致裏面存有水,泥鰍因此存活了下來。泥鰍在裏面吸收了天地精華,修煉成精,禍害附近村民。碰巧雷神經過黃岐山頂,看見泥鰍精禍害村民,一怒之下打雷擊殺泥鰍精,可因為雷擊太過兇猛,導致塔尖也一併被擊掉。

黃岐山景點

黃岐山崇光巖

崇光巖景區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有奇巖、怪洞和蒼翠的林木,崇光巖潛龍洞和多處摩岩石刻均在此景區。
崇光巖 崇光巖
崇光巖在黃岐山的西面,虎頭嶺的山腰處,分東西兩巖,周圍巨石嵯峨,鋭而有稜,形狀如雄獅,羣石互相覆蓋,石罅仄徑,深遠曲折。始建於唐朝,康熙年間重建,1990年再次修整,在原180平方米的基礎上擴建成300平方米。稜形巨石覆頂,酷似雄獅跳崖。寺內有又瓊法師舍利塔一座,碑刻多塊。
崇光巖亦為明邑進士吏部員外郎羅萬傑隱居之處。位於崇光巖西巖有一潛龍洞,在明吏部員外郎羅萬傑隱居的讀書樓之內,洞幽深,長數丈,涼風習習,倍感清新,確為尋幽避暑的好去處。

黃岐山飛鳳巖

飛鳳巖 飛鳳巖
飛鳳巖景區在岐山古塔的背面,該區的自然環境雅緻,主要景點有飛鳳巖、水簾洞等。
即“闌巖”,這裏巨石嶙峋,綿延數百米,石面平,石室寬,石隙相連。飛鳳巖依石勢而建成。原揭陽縣縣誌記載:闌巖在黃岐山後,康熙初,有跛足僧愛其幽翳,巨石嶙峋,可為巖,披榛而入,得古人所藏之鐵錘、鐵斬,因芟去荊棘,鑿石為堂,高二丈,是為巖。

黃岐山水簾洞

飛鳳巖下有巨石覆蓋成洞,洞口為扁形狀,上刻“水簾洞”,洞內供奉大聖佛祖,石隙處鳴泉潺潺,清沏的泉水從洞穴中汩汩湧出,洞內空氣清新涼爽,清風習習,幽雅嫺靜,景緻迷人。

黃岐山侶雲寺

侶雲寺 侶雲寺
位於黃岐山南麓,是明代揭陽縣令馮元飆緬懷賢慧聰穎的愛妾黃月容的證記。侶雲寺建築結構嚴謹,棟樑雕刻精緻,周圍林蔭樹茂,是黃岐山主要景點之一。
侶雲寺景區是黃岐山景點最為集中的景區,岐山古塔、岐山古槐、侶雲寺、竺崗巖、月容墓、童子石、潛雷石、訪泉石室等景點均在此景區,下面分別介紹各景點的情況:

黃岐山岐山古塔

岐山古塔 岐山古塔
始建於清代同治年間,位於黃岐山主峯上,塔分五層,呈八角形,高20米,石結構,每層均有通窗一個,牆厚1.5米,建築渾雄,塔內中空,無分層。由塔向四周環視遠眺,百里之內的景物均一覽無遺。

黃岐山岐山古槐

位於侶雲寺前,樹齡已經800多年,樹幹崢嶸,枝葉參天,覆蓋了整座侶雲寺。

黃岐山竺崗巖

為天然的石洞,由巨石覆蓋而成。環巖羣石嵯峨,叢林盡染,遊人登巖遠眺可一覽揭陽市區旖旎的風光。

黃岐山月容墓

明代天啓年間,浙江慈溪進士馮元飆任揭陽縣令。揚州美女黃月容14歲嫁與馮氏為妾,隨任至揭陽。月容聰明賢淑,頗諳刀筆,協助馮元飆勘破不少疑案,馮令特別喜愛。馮妻蘇氏因妒生恨,趁馮氏到潮州公出之機,將18歲的月容毒死。馮令聞訊,昏倒於地,厚葬月容於此,並置田產,築侶雲庵,募僧人長年住守供奉,又請名士郭之奇撰《侶雲庵記》和《月容傳》。他自己在離任時寫了《鍾銘》鑄成銅鐘,以寄哀思。月容墓坐北朝南,正位俯視揭陽城,墓址周圍青嶺環繞,前景廣闊,榕江綠水於墓前橫亙浩蕩而過。月容的悲慘命運得到老百姓的同情,逐漸將其奉為神,侶雲庵也擴大成侶雲寺。

黃岐山童子石

月容墓左上方有一巨石高聳數丈,酷似“童子拜觀音”,這就是童子石。此石原四方形,高數丈。民間傳説韓湘子營造潮州湘子橋時,因缺大石為墩,四處尋覓。一日,到黃岐山選中該石。童子石聞知不能長住黃岐山,要遷往韓江,因而悲痛萬分,痛哭不止,其聲淒厲,其情悲慟,感動了觀音菩薩,觀音問明原因,起惻隱之心,隨施法力,使童子石變矮變小變彎腰,成一奇石,避免了遷徙之災。為報答觀音菩薩相救之恩,童子石回首叩頭拜謝,成童子拜觀音之狀,故稱為“童子石”。

黃岐山潛雷石

黃岐山古塔東側有一巨石,上刻“潛雷石”,俗稱“蛤蟆石”,石下面有石湖,石湖常年積水,長久不竭,成為一神奇的景觀,這就是有名的“蛤蟆涎”勝景。此石有一段歌頌勤勞善良的“山英”和“山珍”這一對如金似玉的青年情侶懲治無賴之徒“白無天”的傳説。

黃岐山烈士墓羣

黃岐山烈士墓羣鼎新工程全面竣工,黃岐山森林公園(塔仔陵)烈士墓羣鼎新理事會組織以首發紀念集、向烈士敬獻花束等形式,緬懷革命先烈。
烈士墓羣 烈士墓羣
據悉,該墓羣自新中國成立前夕以來先後安葬了45位為中國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獻出生命的同志,被市命名為“揭陽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鼎新工程共投資58萬多元,分二期進行,歷時6年多。第一期工程於2011年3月份完成,使青松環抱中的碑碣並立肅穆,社會各界反響良好。第二期修繕工程得到了省、市和榕城區各級黨政部門、社會組織、慈善機構等的大力支持,工程進展順利,並於2015年11月底完工。第二期工程包括樹碑、為烈士墓換上石碑座、擴大墓前小廣場、綠化等。鼎新後的烈士墓羣一派莊嚴肅穆,井然有序,為前來瞻仰、悼念和祭奠英烈的市民提供一個平台。 [1] 

黃岐山宗頤亭

宗頤亭 宗頤亭
宗頤為傳統風格式建築,檐口高度3.9米,總高度6.885米,建築面積32平方米。宗頤亭亭匾為饒宗頤老先生親筆題字,兩副聯則為饒老的學生、香港歷史學家郭偉川所撰,並分別由我市知名書法家胡天民和林盛灼書寫。 處於黃岐山腳下的宗頤亭以白、綠兩色為主,亭匾上書“宗頤亭”三個大字,兩副亭聯“宗嶽巍然觀日出,頤年莞爾聽鳳鳴”“詩心縈繫千秋月,逸韻低迴萬壑松”分刻在4根石柱上,亭內正中刻碑《黃岐山記》,碑刻背面為築亭小記,整座石亭落落大方,蔚為大觀,在滿山葱鬱翠綠中顯得十分醒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