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岐塘村

(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新區大鵬街道王母社區下轄村)

鎖定
黃岐塘村,位於大鵬街道東部,距街道辦事處約1千米。西北有大鵬山莊村。始建於清嘉慶年間。據傳以前曾有皇帝帶着一批人馬來到此地,並在此地的水塘旁插上皇帝的龍旗,故名“黃旗塘”,後傳為“黃岐塘”。該村整體坐北朝南,北側為山林,南接鵬飛路,西側有一山坑水緩緩而流,東側為一片新建的居民樓。大隴河在村西側,打馬瀝水庫在村東北側。
中文名
黃岐塘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新區大鵬街道王母社區
地理位置
大鵬街道東部
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1年11月,屬第七區;1957年12月,屬大鵬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大鵬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大鵬公社;1981年10月,屬寶安縣大鵬公社;1983年7月,屬大鵬區;1986年10月,屬大鵬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大鵬鎮;2004年,屬大鵬街道;2011年12月至今,屬深圳市大鵬新區大鵬街道王母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有葉姓、黃姓、歐陽姓、劉姓等。第一大姓、第二大姓分別為葉姓、黃姓,先祖均來自江西,在清朝時遷至此地。第三大姓為歐陽姓,宋末元初時從江西吉安遷移至今廣東大鵬水貝村,清朝時從水貝村遷至此地。2015年末,户籍人口153人,其中男性86人,女性67人;80歲以上3人,最年長者86歲(女):實際在村人口約90人。非户籍外來人口約37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5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約140人,主要分佈在美國。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大鵬話。
傳統經營以農業生產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番薯、花生等,農閒時以上山砍柴、種植果樹等作為副業。自清末起,大鵬一帶村民開始到香港務工,至20世紀60一70年代為盛,有許多村民定居香港。改革開放後,村民的商貿交易開始興旺,外出務工者也開始增多。2008年2月,成立村股份合作公司,主要經營物業出租,2015年公司收入142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商業經營、村集體經濟分紅、有價證券等財產性收入。有樹齡115年的古榕樹2棵、樹齡215年的1棵、樹齡115年的荔枝樹1棵,均為國家三級保護樹木。省道S360線鵬飛路經過該村。1975年通電,1983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1985年通自來水,1990年通電話,90年代末通互聯網。村中有黃岐塘居民小組健身路徑、籃球場等文體設施。
傳統民居現存約20座,可分東西兩片。西側多為聯排式佈局,現有約3排,黃姓族人多居住在此;東側建築佈局則較為散亂,歐陽姓族人多居住在此。
葉氏宗祠,重建於2006年,佔地面積約60平方米。兩進一天井佈局,鋼筋水泥結構,外牆鋪砌馬賽克瓷磚。下堂內有一屏風,上堂內設有祖先牌位。
振威將軍賴恩爵墓,原位於大坑山,地名“爬龜地”,清光緒三年(1877年)遷葬黃岐塘。遷葬墓坐北朝南,全墓長約11米,享堂寬約8米,祭堂寬約4.4米,墓堂寬約3.5米。墓面建流平面呈“8”字形,為花崗岩石築成的三級享堂葛。墓質學躪雙龍戲珠,其下一塊“現山遺愛”石匾。原墓仍遺留一對石人和一對石馬,1983年被深圳市博物館收藏。1984年9月6日,該墓被深圳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二批深圳市文物保護單位。
代表性人物:劉惠(1923一1944),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六支隊小隊長。1942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1944年在惠東縣高潭戰鬥中犧牲。 [1] 
參考資料
  • 1.    深圳市史志辦公室. 深圳村落概覽 第2輯 2 大鵬卷.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20.20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