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山鱗毛蕨

(中藥材)

鎖定
黃山鱗毛蕨(學名Dryopteris huangshanensis)為鱗毛蕨科鱗毛蕨屬下的一個種。
中文名
黃山鱗毛蕨
拉丁學名
Dryopteris huangshanensis
蕨類植物門
亞    門
真蕨亞門
薄囊蕨綱
水龍骨目
鱗毛蕨科
鱗毛蕨屬
黃山鱗毛蕨
分佈區域
分佈於安徽、浙江等地。

黃山鱗毛蕨形態特徵

黃山鱗毛蕨 黃山鱗毛蕨
植株高40-50cm。根莖直立或斜升,連同葉柄基部密被淡棕色、披針形大鱗片,全緣。葉簇生;葉柄長5-8cm,深禾稈色,向上連同葉軸和羽軸密被棕紅色、分枝的披針形鱗片;葉片草質,披針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35-45cm,中部寬10-14cm,先端漸尖併為羽裂,基部縮狹,二回羽狀;羽片20對以上,互生,長圓狀披針形,先端漸尖併為羽裂,基部截形,一回羽狀至深裂;小羽片斜向上,全緣或具疏淺齒,先端圓鈍,具粗鋸齒,小羽片基部與葉軸合生;葉脈羽狀,兩面明顯。孢子囊羣圓形,背生於小脈中部稍上,沿中脈兩側各排成1行;囊羣蓋棕色,全緣,宿存 [1] 

黃山鱗毛蕨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800-1600m的山地林下或陰濕溝邊岩石上。

黃山鱗毛蕨分佈範圍

黃山鱗毛蕨
黃山鱗毛蕨(5張)
分佈於安徽、浙江等地。

黃山鱗毛蕨主要價值

【藥名】黃山鱗毛蕨
【漢語拼音】huang shan lin mao jue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ryopteris hwangshanensis Ching
【功效】清熱明目
【科屬分類】鱗毛蕨科
【主治】目赤腫痛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收,挖出後除去葉,洗淨泥沙,鮮用或曬乾。

黃山鱗毛蕨同種鑑別

本種近於Dryopteris polylepis (Franch. et Sav.) C. Chr.,但後者葉柄鱗片為褐黑色,可以區別。Fraser-Jinkens將本種併入D. crassirhizoma,但兩者區別甚大。後者葉片為長圓狀披針形,裂片大,長1釐米,寬4毫米,兩面具長的纖維狀鱗片,葉背尤密,孢子囊羣生於裂片基部,靠近羽軸。兩者分佈區也不同。本種分佈華東,而後者分佈於華北、東北以及俄羅斯遠東地區、日本、朝鮮。本種種名正確拉丁拼法應為huangshanensis。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