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山慈光寺

鎖定
《黃山慈光寺》是清代德溥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作品名稱
黃山慈光寺
作    者
德溥
創作年代
清代
作品出處
腰雪堂集
文學體裁
七言律詩
類    型
寫景,感悟人生

黃山慈光寺作品原文

黃山慈光寺
羣峯圍拱妙蓮台,鳥道雲梯十里來①。
山徑曲隨雲腳轉,寺門高壓樹頭開②。
遊人蠟屐攀初倦,佛子蒲團定已回③。
一笑相逢同領會,三生石上不須猜④。 [1] 

黃山慈光寺作品註釋

①妙蓮台:黃山中山峯名,慈光寺即在此。鳥道:喻山道彎曲險峻,唯鳥可飛渡,人極難行。雲梯:此處比喻高山石路。石階四周瀰漫着雲霧,此階梯自為雲梯。十里:指登慈光寺之路程,此為約數。
②山徑句:謂山路盤旋曲折,雲霧亦隨着自己的腳步而移轉。寺門句:謂慈光寺立在高高山岩,讓寺門高於山樹的樹頂。
③蠟屐:專用於爬山登高的一種木鞋。佛子句:謂寺中的僧人坐在蒲團上,已從入定之中回覆了常態。
④三生石:附會唐人李源與僧人圓澤(一作圓觀)三生之緣的岩石。浙江杭州天竺山有三生石,湖南長沙嶽麓山有三生石。此處僅比喻作者溥公與慈光寺中之僧有緣相會。 [1] 

黃山慈光寺作品鑑賞

慈光寺為安徽黃山上最主要寺廟,系明代高僧普門禪師所開建。德溥這首詩,重點描繪了慈光寺所處高峻的地理形勢。溥公從自己登山拜寺的體會出發,對慈光寺處於羣峯圍繞之中,處於鳥道紆迴之外,對於腳下之雲,寺外之樹,莫不大感振奮,大為讚賞。溥公入寺,與寺中道友相逢一笑,與一般的遊客有所不同。溥公之笑有道理,於如此險峻深僻之處開山立寺,真是個修行的好地方。

黃山慈光寺作者簡介

德溥,清代詩僧。字百泉,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區)人。由儒入釋,教行兼通。曾遍歷諸名山大剎,舉凡中嶽、九華、匡廬、黃山,皆有足跡。遊歷所經,皆留詩篇。詩風疏放豪邁,格調高古。作品結為《腰雪堂集》。生卒年與俗姓均不詳,大約公元1706年前後在世。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