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尾鯝

鎖定
黃尾鯝是鯉形目鯉科鯝屬魚類,別名黃尾、沙黃、黃姑子、黃魚。體形長,側扁;頭呈圓錐形,吻鈍;口下位,下頜有發達的角質邊緣;側線的前段向腹方微彎,後延至尾柄正中;在腹鰭基部兩側有1—2片長形的腋鱗;腹部圓,腹稜不完全。背部灰黑色,腹部及體側下半部銀白色,在鰓蓋骨的後緣有一淺黃色斑塊,尾鰭呈顯著的黃色。 [26] 
黃尾鯝分佈於中國黃河、長江、珠江水系及海南島南渡江、萬泉河等水系。棲息於江河、湖泊的中下層,尤其喜棲息於多水草、軟泥底質的水域底層,一般少到上層水域活動。以高等植物碎屑、硅藻及絲狀藻類為食,也食少量甲殼動物及水生昆蟲。冬季羣集在深水處越冬,春季水温回升時開始分散於水域下層,繁殖季節上溯至流水淺灘產卵繁殖。 [28]  2冬齡性成熟,4-6月為生殖期,產卵場在淺灘流水處。個體懷卵量一般6萬-10萬粒,最高15萬-20萬粒。 [29]  卵灰白色,透明,黏附在石礫上,兩晝夜即可孵化。 [27] 
黃尾鯝生長速度較快,個體在同屬魚類中較大,且天然產量豐富,為江湖中一種常見的經濟魚類。目前,人工養殖技術已獲得成功,成為水庫增殖及人工養殖的重要種類。 [28] 
中文名
黃尾鯝
拉丁學名
Xenocypris davidi
別    名
黃尾
黃片
黃魚
黃姑子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硬骨魚綱
鯉形目
鯉科
鯝屬
黃尾鯝
亞    目
鯉亞目
亞    科
鯝亞科
亞    種
[25] 
分佈區域
黃河及以南長江、珠江至海南島 [2] 
命名者及年代
(Bleeker,1871) [24] 
保護級別
數據缺乏(DD) [23] 

黃尾鯝形態特徵

黃尾鯝體延長,稍側扁,腹部圓,僅肛門前有一短而不明顯的腹稜,其長不過肛門與臀鰭基間距離的1/4。頭小,呈圓錐形。吻鈍,吻長大於眼徑。眼中大,上側位,距吻端較近,眼後頭長大於吻長。眼間隔較寬,大於眼徑。口小,下位,口裂稍呈弧形,下頒有較發達的角質邊緣。口角無須。鰓蓋膜連於峽部。 [3] 
黃尾鯝體被小圓鱗。側線完全,前部稍下彎,後部行於尾柄正中。 [3] 
黃尾鯝背鰭具光滑硬刺,其起點至吻端的距離小於至尾鰭基的距離。胸鰭下側位,末端不達腹鰭。腹鰭起點位於背鰭起點稍後下方,末端不達肛門,基部兩側具1—2枚長形腋鱗。臀鰭起點距尾鰭基較距腹鰭起點稍近。尾鰭叉形。 [3] 
黃尾鯝鰓耙短,量三角形葉片狀,密列。下嚥骨近弧形,較窄。下嚥齒細長,主行齒側扁,其餘呈柱狀。鰾2室,後室大。腸細長,腸長為體長4.7—5.0倍。腹膜黑色。 [3] 
黃尾鯝背部灰黑色,腹部側銀白色。鰓蓋骨後緣有一淺黃色斑條,尾鰭橘黃色,液浸標本黃色稍褪。 [3] 
黃尾鯝

黃尾鯝棲息環境

黃尾鯝屬通常生活在江河、湖泊中,尤其喜棲息於多水草、軟泥底質的水域底層,一般不到中上層水域活動。 [1] 

黃尾鯝生活習性

黃尾鯝活動

在自然環境中,黃尾鯝通常棲息於江河的中上游水段,每到繁殖季節則逆流而上,4—6月份於流水淺灘產卵繁殖,然後冬季氣温降低時會前往湖泊、水潭等水深的地方越冬。 [4-6] 

黃尾鯝食性

黃尾鯝子魚階段以浮游生物為食,體長達4釐米以上轉食附着藻類、水生植物的枝葉和有機碎屑。在池塘養殖條件下,鯝魚常棲息於水下層,刮取有機碎屑、污泥雜質及水錶面殘渣泡沫中的裸藻等。到成魚階段,其攝取的主要食物為腐屑,以沿岸性着生的羽紋硅藻、雙縫硅藻、雙菱硅藻以及顫藻出現次數和出現率最高。成魚食料中泥沙成份以春、夏、秋最多,腐屑含量以冬季最大,着生硅藻、顫藻以春秋兩季較多。 [5]  [7] 

黃尾鯝分佈範圍

黃尾鯝分佈於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水系,其中在長江流域最為常見,中國的甘肅、山西、河北、山東、福建以及海南島等地產有此魚。 [8-9] 

黃尾鯝繁殖方式

黃尾鯝生長

黃尾鯝在江河、水庫、湖泊等大型水域中生長速度較快,個體較大,可依據鱗片上的切割現象確定其年齡。該魚的生長具有階段性,體長和體重在三齡以前增長較快,後期因為黃尾鯝進入二齡後開始大量性成熟導致體長與體重的相對增長速度均開始呈現下降趨勢。1齡個體平均體長為125毫米,2齡個體平均體長為215毫米。 [3]  [10-12] 

黃尾鯝繁殖

黃尾鯝通常成羣遊至急流淺灘產卵,對附着物要求不嚴。在繁殖季節,雄魚頭部、鰓蓋、背鰭起點前部的表皮角質化形成珠星,在胸鰭基部和鰭條表現較為顯著,體表變得粗糙;雌魚則無此構造。發情後的雌雄個體會相互追逐,雄魚還會時不時地用頭部撞擊雌魚的腹部,發情達到最高潮時雌雄魚游泳速度加快,尾部擺動頻率增加,並行片刻,交尾發出“啪”的響聲並翻起浪花,雌雄魚完成一次產卵交配活動。 [15-17] 
黃尾鯝2齡即可達性成熟。繁殖季節為3月下旬至7月,其中4—5月為繁殖盛期。在繁殖期,雄魚頭部、鰓蓋、鰭條上有珠星,體表粗糙,輕壓腹部有精液從泄殖孔流出;雌魚腹部膨大,有明顯的卵巢輪廓,體表光滑。黃尾鯝的絕對懷卵量為12萬—17萬粒/尾,屬一年分批產卵類型。該魚在23—25℃水温條件下,受精卵的孵化速度僅次於銀鯝,時間約為37小時出膜。儘管鯝類多在2+齡即成熟,但黃尾鯝1+齡有時即成熟。黃尾鯝以Ⅲ期卵巢越冬,翌年3月才開始發育到第IV期,5—6月進入產卵盛期。成熟係數最高是在4月底到6月,為16.9%。 [13] 
黃尾鯝剛出膜的仔魚身體呈彎曲狀,頭部靠近卵黃囊前端,10—20分後軀體充分伸展,伸直的仔魚全長4.73—4.99毫米,全身透明,只在眼睛下邊緣有少量色素,並分化出了背鰭褶。出膜後的仔魚會不定時垂直向上運動,上升一段距離後立即頭朝下垂直沉入水底靜卧,與泥鰍仔魚的垂直運動期非常相似。 [14] 
受精後6天9小時,卵黃囊吸盡,對外營養,腸上緣1行黑色素,尾椎下方無黑色素,長7.5毫米。受精後7天17小時,背褶分化,尾椎微上翹,腸上緣1行黑色素,聽囊前後各1朵黑色素,心臟斜向鰾處有3朵黑色素,尾褶三波形,長8.2毫米。受精後17天7小時,背鰭與背褶分離,尾叉形,出現鰭條,背鰭也出現鰭條,鰾二室,吻尖,口下位,長9.7毫米。 [2] 

黃尾鯝主要價值

黃尾鯝經濟價值

黃尾鯝具有食性雜、生長快、適應能力強、易捕撈等特點。黃尾鯝主要以腐殖質、有機碎屑及附生藻類為食,並能形成天然增殖羣體,所以湖泊、水庫即使是富營養化水體可以引人此魚,以便提高水城生產力。在不增加飼料的情況下,在大水面進行黃尾鯝移植、增殖,並加強資源保護,讓其形成自然種羣,不僅能增加單位面積魚產量,而且對淨化水質、減緩水體富營養化進程、促進主養魚增產和提高經濟效益有重要作用。該魚易養殖,飼料來源廣,養殖成本低,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和增養殖前景。因其生長速度較快,個體在同屬魚類中較大,且天然產量豐富,為江湖中一種常見的經濟魚類。 [16]  [20-21] 

黃尾鯝生態價值

在池塘養殖條件下黃尾鯝常棲息於水體下層,刮取有機碎屑、污泥雜質及水錶面殘渣泡沫中的裸藻等,起着“清潔夫"的作用。充分利用水域中的有機碎屑和附生藻類的情況下,在自然水域特別是富營養化的水域,能起到淨化水體,改善水質,減少污染,保護生態效益的作用。 [6]  [22] 

黃尾鯝養殖技術

黃尾鯝苗種繁殖

  • 親魚的選擇和培育:選留親魚可結合江河、水庫冬季捕撈進行,也可以從池塘養殖商品魚中選留,選留的親魚要求3冬齡以上,體重300克以上,體質健壯,無病無傷。親魚培育以專池培育為好,池塘面積要求1000平方米以上,水深1.5—2米,池底平坦,水源充足,進、排水方便。每667平方米放親魚100—200千克。培育期間除施糞肥外,還要投餵一些精飼料,如豆餅、麥麩、糠餅等。產前一個月每2—3天注換一次新水,以改善水質,增加水中溶氧,促進親魚性腺發育。如親魚數量較少,池塘水面比較緊張,也可搭配到家魚親魚池中培育,每667平方米一般搭養100尾左右。 [18] 
  • 人工催產:4月底至5月初當水温達20°C以上時即可催產。成熟的雄魚腹中膨大,下腹部鬆軟,泄殖孔微紅。雄魚的頭部、鰓蓋、胸鰭上均有明顯的“珠星”,手摸有粗糙感,輕壓下腹便有乳白色的精液流出。人工催產藥物:鯉魚垂體和促黃體釋放激素。每組親魚用鯉魚垂體4個,配成3毫升注射液,雌魚注射2毫升,雄魚注射1毫升。或鯉魚垂體和促黃體釋放激素混合使用,每組親魚用鯉魚垂體2個+50微克促黃體釋放激素,配成3毫升,雌魚注射2毫升,雄魚注射1毫升,一般一次性胸腔注射,以減少親魚傷亡。 [18] 
  • 產卵與脱黏:親魚注射催產藥物後,在20—23°C水温條件下,9—11小時即可發情產卵,在24—28°C水温條件下,6—7小時即可發情產卵。黃尾鯝魚卵為黏性卵,自然產卵,卵往往相互黏結成塊,未受精卵包在其中而易生水黴,感染受精卵,造成整塊卵壞死,另外,因卵塊比重大,易沉水底,造成孵化率低。因此,在人工繁殖黃尾鯛時,受精卵必須脱黏。①自然產卵,泥漿水脱黏:當親魚發情交尾產卵時,向產卵池加水,同時緩緩加入事先準備好的泥漿水,使產卵池內池水保持一定的濁度,1小時後加進清水,脱黏即可。②自然產卵,流水脱黏:當發現親魚產卵時,立即向產卵池沖水,使產卵池水形成環流狀,從而使卵子自行脱黏。 [18] 
  • 孵化:每立方米水體放卵80萬—100萬粒。孵化方法與家魚受精卵孵化基本相似,黃尾鯝受精卵吸水膨脹比家魚受精卵小,因而比重大。為此,在孵化過程中,孵化水流應大些,以受精卵隨水流上下翻動、不沉入底為宜。黃尾鯝受精卵孵化的適宜水温為22—26%,孵化時間50—60小時。水温低於15°C,胚胎髮育停止。水温高於31℃,胚胎髮育過快,大批死亡。水温適宜,受精卵一般2—3天即可全部孵化脱膜。剛脱膜的稚魚體嫩、透明,全長5—6釐米,腸管不通,不能攝食,靠卵黃囊供給營養。3天后,稚魚可水平遊動,但不能持久。4天后,稚魚全長6.5釐米左右,鰾內已充分,能平行遊泳,但還不能自動攝食。5天后,稚魚腸管已通,開始向外界攝食,此時魚苗可下池培育。 [18] 

黃尾鯝苗種培育

  • 苗種培育池:以土池為好,面積50—1000平方米,池深1.5—1.8米,底質平坦,水源充足,排灌方便。苗種投放前,將池水排幹,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80—100千克徹底清塘消毒,隨後施入畜糞500—600千克或綠肥1000—1500千克,以培肥水質,使魚苗下池即能吃到適口、充足的餌料。 [18] 
  • 苗種放養:苗種下池前,應先試水。放苗前,每5萬尾魚苗喂熟蛋黃1—2個,使魚苗飽食下池。每667平方米水面放苗10萬—15萬尾。 [18] 
  • 苗種飼養:黃尾鯝魚苗下池時,以浮游動物為食,隨着魚苗長大,食量不斷增大,可通過追施發酵的糞肥繼續培育浮游動物,以滿足魚苗攝食生長的需要,或增喂豆漿。經15—20天培育,當魚苗體長達3釐米以上時,其食性開始轉化,這時可投餵米糠、麩皮、麪灰等精飼料,隨着魚苗的不斷長大,要逐漸增加投飼量,日投餵量一般為魚體重的15%—20%。 [18] 
  • 飼養管理:在魚苗培育過程中,由於不斷施肥、投餌,所剩糞渣、殘餌最易敗壞水質。因此,在魚苗培育過程中應每2—3天換水1次,最好是保持常微流水,每次換水量為池水的1/3—1/4。為了淨化水質,還可在魚苗池中移植一些小浮萍等。隨着魚苗的長大,相對密度不斷增大,不可避免地出現規格差異。為此要打網鍛鍊和分稀放養密度。同一池魚苗,力求規格大小一致。3—4釐米的魚種每667平方米放8萬—10萬尾,5—6釐米的魚種每667平方米放5萬—6萬尾。堅持早、晚巡塘,觀察魚苗魚種的吃食和活動情況以及水色變化,以便及時調整投飼量和做好防治魚病工作。魚苗經2—3個月的培養,魚體長一般可達6釐米以上,即可放入池塘或水庫、湖泊進行成魚養殖。 [18] 

黃尾鯝成魚養殖

黃尾鯝的成魚養殖以與“家魚”池塘混養效果為好,不但不增加飼料的投餵量,亦不必採取特殊的管理措施,就可取到增產作用。 [19] 
一般混養時以“家魚”為主,按正常模式放養,另外增加200—300尾33毫米規格的黃尾鯝魚苗,到年底即可增收30—50千克的鯝魚。 [19] 
參考資料
  • 1.    王玉堂編.淡水名特優良種實用養殖技術大全[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09:175-176
  • 2.    易伯魯著.江河魚類早期發育圖志[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19.10:165-168
  • 3.    倪勇,伍漢霖主編.江蘇魚類志[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11:313
  • 4.    陳德牛主編.藥用動物原色圖譜及養殖技術[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2.12:163
  • 5.    丁德明.四個鯝魚品種介紹[J].湖南農業,2013,(第2期):30
  • 6.    李生武.鯝魚的生物學特性及養殖技術[J].水產科技情報,2002,(第3期):116-118
  • 7.    許典球.官亭水庫黃尾鯝食性的初步研究[J].水生生物學報,1988,(第1期):47-49
  • 8.    黃尾鯝  .中國動物主題數據庫[引用日期2022-11-24]
  • 9.    于光遠主編.中國小百科全書 2 地球上的生命[M].北京:團結出版社,1994.04:418
  • 10.    李生武. 黃尾鯝生物學特性及其養殖[J]. 科學養魚, 2001, (05):15-16
  • 11.    楊代勤,陳芳.銅錢山水庫黃尾鯝生長的初步研究[J].水利漁業,1991,(04):21-24
  • 12.    李長春.水庫黃尾鯝(Xenocypris davidi Bleeker)種羣生態學及其數量變動規律的研究[J].水產科技情報,1978, (11):10-14
  • 13.    徐興川,蔣火金編著.紅尾魚養殖與加工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01:11-12
  • 14.    彭新亮,倫峯,郭旭升,趙良傑.黃尾鯝胚胎及仔魚的發育[J].江蘇農業科學,2018,46(22):164-167
  • 15.    伍獻文等著.中國鯉科魚類志 上[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64.08:125
  • 16.    郭旭升,倫峯,趙良傑,彭新亮,呂瑛.黃尾鯝自然受精與人工授精孵化效果比較研究[J].河南水產, 2017,(01):19
  • 17.    舒惠國主編.江西農業全書[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06:731
  • 18.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主編.淡水養殖實用全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04:222-223
  • 19.    王玉堂編.淡水名特優良種實用養殖技術大全[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09:179
  • 20.    李明德編著.中國經濟魚類生態學[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社,2005.05:42
  • 21.    唐建華,歐陽敏主編.江西水產經濟動物圖譜[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12:83
  • 22.    劉羽清,張龍崗,付佩勝,楊玲.鯝魚的生物學習性與繁育技術[J].水產養殖,2021,(第8期):67
  • 23.    苟光前,魏魯明,謝雙喜主編;吳安康,付曉林,趙明書副主編.貴州麻陽河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研究[M].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2017.07:398
  • 24.    唐建華,歐陽敏主編.江西水產經濟動物圖譜[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12:202
  • 25.    Integrated Taxonomic Information System - Search Results  .ITIS Standard Report - Error[引用日期2022-11-25]
  • 26.    唐建華,歐陽敏主編,江西水產經濟動物圖譜,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12,第82頁
  • 27.    王鵬,陳積明,劉維編著,海南主要水生生物,海洋出版社,2014.06,第67頁
  • 28.    唐建華,歐陽敏主編,江西水產經濟動物圖譜,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12,第83頁
  • 29.    王玉堂編,淡水名特優良種實用養殖技術大全,海洋出版社,1990.09,第176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