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世仲

鎖定
黃世仲(1872~1913),番禺大橋鄉(今屬廣州芳村區)人,別名黃小配。資產階級革命家、宣傳家、小説家。
中文名
黃世仲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廣州芳村區
出生日期
1872年
逝世日期
1913年
職    業
資產階級革命家、宣傳家、小説家
代表作品
《大馬扁》,《廿載繁華夢》
人物簡介
資產階級革命家、宣傳家、小説家

黃世仲人物簡介

黃世仲於1905年加入同盟會,參加過大量的革命實際工作,是著名的報人。曾在《天南新報》、《中國日報》、《世界公益報》、《香港少年報》等10多種革命報刊擔任主編或參加編輯工作。
辛亥革命後,黃世仲被推舉為廣東民團局長,後因與都督陳炯明不和,被其以“侵吞軍餉”之罪名殺害。終年40歲 [1] 

黃世仲個人生平

黃世仲,原名小配,號禹山世次郎。1872年生。黃世仲作為一個傑出的革命小説家、革命報人的評價,是早已得到公認的。
早年黃世仲的父親常挑菜往佛山賣,常把瓜菜寄放在一位紙廠老闆家中,長期交往成為老友,老闆收其在廠打工,後又將紙廠交其打理。
黃世仲兒時常隨父兄看戲,常常全神貫注戲中劇情,回家後,就能向旁人講述劇情。12歲,就隨父到紙廠幫忙。13歲入讀佛山書院。1890年,到兄長伯耀在番禺麥村開設的私塾中擔任助手。當年與麥村一女子麥氏結婚。幾年後,與兄長伯耀等一起赴南洋吉隆坡、新加坡等地謀生。起初,在一間賭館任文書,同時為一些華僑團體擔任義務文書,併為僑商邱菽園所辦的維新派報紙《天南新報》撰文。1902年7月,正式受聘為該報主筆。此時的黃世仲在《天南新報》寫了多篇愛國、強國、反封建政論。如1902年7月31日,發表了《論廣西礦務不宜給法商辦理》。8月14、16日發表《三綱毒》,指出君臣、父子、夫妻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8月29日,發表《論蔡公使要求警察署捕解留學生事》,譴責清廷駐日公使要求日方拘捕遞解中國留學生。9月10日發表《論樊增祥陷宋伯魯永遠監禁》,譴責樊迫害維新人士。10月4日發表《論自立》,由人之自立談到國之自立。10月24日發表《論平滿漢之難》,討論了消除滿漢界限的問題。10月8日發表《辦報館愛國之責及其立論之要》。11月18日發表《梁廷棟、劉錫鴻為中國大阻力合論》,對劉廷棟阻派留學生、劉錫鴻阻建鐵路提出批評。12月29日發表《體制革命説》,認為對封建國家制度改革是歷史必然,等等。在當年,與孫中山並稱“反清四大寇”的尢列到南洋宣傳革命,黃世仲轉而接受了革命派的主張,加入了尢列在新加坡組織的興中會外圍組織“中和堂”。看到黃世仲革命抱負與寫作天才,尢列推薦他到香港陳少白創辦的革命報紙《中國日報》任記者。1903年4月,黃世仲回到香港。
時廣州《嶺海報》主筆胡鴻鶚(胡漢民之兄)借洪福全反清起義被鎮壓失敗事,在報紙上攻擊革命排滿為大逆不道。黃世仲與同仁陳詩仲一起,在《中國日報》上撰文痛斥,論戰月餘。
春夏間,黃世仲的長篇政論《辨康有為證見書》在《中國日報》上連載,對康有為認為中國“只可行立憲,不可行革命”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批駁。此文還早於章太炎對康的批駁文章。是年冬,《辨康有為政見書》在香港出版成書。是年,黃世仲還是《中國日報》的註冊督印人。
1904年,鄭貫公在香港先後創辦《世界公益報》、《廣東日報》,黃世仲跟隨鄭貫公先後任該兩報編輯、記者。以筆名“黃裔”、“轅孫”等發表了多篇評論廣東時政的文章。
1905年6月,鄭貫公在香港創辦《唯一趣報有所謂》通俗小報,黃世仲參加編輯、撰稿。黃世仲的長篇小説《洪秀全演義》在該報創刊起連載,謳歌反清鬥士,打造反清輿論。同時以“轅”的筆名撰寫了多篇嘲諷清廷和康黨的文章。
9月,潘達微、高劍父等在廣州西關創辦《時事畫報》,黃世仲在該報推出四十回長篇小説《廿載繁華夢》,揭露滿清官場的黑暗腐敗。
10月,黃世仲加入香港中國同盟會,被選為交際。
1906年5月,黃世仲主編《少年報》。黃以“棣”為筆名,發表多篇評議兩廣及國內時政的文章,尤其集中關注了粵漢鐵路總公司的歷史發展與現存矛盾,並連續發表了包括結論在內共十六部分的長篇連載評論《岑春煊》。
1907年,黃世仲繼續以“棣”為筆名發表多篇評議國內時政的政論文章、故事、劇本。5月,與其兄一起在廣州創辦了《廣東白話報》。是年春夏間,黃世仲參加了由報界志士組織的“優天影”劇團,用戲劇宣傳革命,社會上稱為“志士班”。10月,黃世仲的連載小説《廿載繁華夢》在廣州成書出版。12月,與其兄在香港創辦《社會公報》,以“世”為筆名,發表了多篇政論時評。是年,黃世仲編寫的長篇章回小説《鏡中影》(現名《西太后李蓮英豔史》),被英國博物館收藏。
1908年2月,香港同盟會機構改選,黃世仲當選為庶務。是年夏天,他的30萬字長篇小説《洪秀全演義》在香港成書出版。12月,長篇章回小説《宦海潮》在香港成書出版。是年,他以“世次郎”筆名寫的30回廣東歷史小説《南漢演義》,在香港《世界公益報》上連載。
1909年,他以“世次郎”的筆名,撰寫近事小説《朝鮮血》,謳歌了韓國志士的抗日鬥爭。是年,陳炯明加入同盟會,在香港結識黃世仲,兩人結為換帖兄弟。
1910年2月,黃世仲的近世小説《宦海升沉錄》完稿。
1911年,廣州爆發“三·二九”起義,起義失敗後,黃以知情者之身份用筆名“世次郎”在《南越報》上發表報告文學式的近事小説《五日風聲》,記述起義經過。該小説11章,3萬字,連載了五十多天。8月,黃的《吳三桂演義》在香港成書出版。
武昌起義後,黃世仲以同盟會香港支部聯絡員身份在廣州設立機關,聯繫各地起義民軍。至廣東大局將定,由於多路民軍首領為中和堂成員,黃世仲電邀尢列回粵主持大計,尢列電覆“一切聽命中山”而奔赴雲南聯繫蔡鍔。廣東獨立,各界推舉胡漢民為都督。黃世仲與兄長在香港創辦了《新漢日報》,自認總司理兼撰述員。1911年11月17日,廣東軍政府都督胡漢民提出軍政府各部門負責人名單獲各方通過,黃世仲任軍政府樞密處參議。
1911年11月下旬,軍政府成立民團督辦處,以此機關總攬各地民軍。劉永福任總長。12月初,廣東各地民軍陸續開入廣州,共有51路隊伍,近15萬人。12月6日,各民軍首領一起成立了“廣東軍團協會”,陳炯明任會長,黃世仲等任副會長。12月下旬,黃世仲接替劉永福,出任廣東民團督辦處總長。12月21日,孫中山從歐洲經香港回國,召胡漢民隨行北上。胡推薦陳炯明任代理都督。
1912年1月1日,上海《申報》刊登黃世仲為廣東反清烈士史堅如鑄銅像紀念的倡議。
1月中旬,陳炯明與廣東省議會就留駐廣州的9萬民軍處置辦法達成一致:遣散其中十分之三的老兵、非武裝人員,發給三個月退伍金。兩萬派往南京,由中央發餉。兩萬編成工兵團,拆城牆修馬路。兩萬編成警察、河警。
由於廣東各界對粵督人選有很多不同意見,陳炯明曾言辭代督職,1912年2月9日孫中山致電陳炯明,勸其留任。黃世仲與民軍一些首領、同盟會員曾多次推舉孫中山之兄孫眉任粵督,2月21日孫中山公開致電反對此議,同時孫中山又致電孫眉告知切勿接受推舉。
1912年2月27日,石字營民軍首領石錦泉被陳炯明槍殺。3月7日至12日,陳炯明開始以武力解散不聽調遣的民軍,王和順的惠軍、楊萬夫的協軍、關仁甫的仁軍均被打敗。陳炯明再次通電辭職,稱朱執信、廖仲愷、胡毅生、陳少白、黃世仲均可有能力任粵督職。孫中山再次挽留。黃世仲欲辭廣東民團總長一職,也未能如願。
3月18、19日,陳炯明下令查封披露王和順事件的《總商會報》、《公言報》、《佗城獨立報》,逮捕報社總司理、編輯、記者。《公言報》和《佗城獨立報》主辦人陳慶琛(又名陳聽香)一度逃港暫避,後又潛回,1912年於4月6日被逮捕,10日下午被槍斃。4月初,陳炯明到西關黃世仲家吃飯,議事中不歡而散。4月9日,陳炯明通知黃前往都督府,即把黃扣押,加以“遇事欺瞞,輒敢舞弊營私,串通民軍統領冒領軍餉,私圖分肥”“借石樓鄉陳仲佳畏罪自溺一案,強壓多人,供詞需索,受賄愈萬”等罪。
1912年4月25日,孫中山辭去大總統職後與胡漢民等返到廣州。陳炯明以探親為名不辭而別,避往香港。1912年4月27日,胡漢民經正式選舉任省都督。5月初,胡漢民未經審訊就以陳炯明原定罪把黃世仲槍斃。為歷史留下了一個疑案。特別是1922年6月16日陳炯明炮轟孫中山廣州總統府的反叛行動,使人們更願意重新審視黃世仲事件。
以後,人們知道黃世仲的第二條“罪狀”其實是他的弟弟黃燦所為。而第一條“罪狀”應是強加於他頭上的,起因只是黃不同意陳炯明對待反清起義軍——民團的手法。如何評價這一歷史事件,今天的學者仍有兩種不同看法:有的學者認為“其受賄之事未必確鑿,但在民軍與軍政府之間,他的立場是有問題的。”蔣祖緣、方誌欽等學者則認為:“民軍與他軍的矛盾是革命隊伍內部矛盾,陳炯明以對待敵人的辦法解決民軍,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錯誤。”1924年,曾被陳炯明追殺的民軍首領王和順重新在廣東軍政府中擔任軍職,應算是對這一事件的一次“平反”吧。今後更深入的研究將有可能揭示這一歷史疑案的真相 [2] 

黃世仲媒體解讀

黃世仲:他的狂熱讓人肅然起敬
除開20歲前後追隨改良派的很短一段時間以外,黃世仲始終以一個革命家的姿態來抒寫他短暫卻也着實輝煌的一生。在黃世仲成長為革命派的歷程裏,尤列是不能不提的人物。倘若沒有這位興中會老會員、和孫中山等人並稱為“四大寇”的革命家的遊説、啓發、教育,黃世仲恐怕早就偏安於南洋的一個小賭館裏了。很難想像,尤列的鼓動究竟對黃世仲起到了一種怎樣滋味的激發作用,它調動起了可能連黃世仲本人都沒有覺察到的潛能,迸發的這份熱情居然強大到在一夜之間就完成了對黃世仲由改良派到革命派的轉變。
人是要有熱情的。黃世仲火一般的革命熱情,確實讓人肅然起敬。
他是勤勉的報人。從1903年春開始的三年時間裏,黃世仲先後參與了《中國日報》、《世界公益報》、《廣東日報》、《有所謂報》等有名的資產階級革命報紙的編輯、撰述工作,熱情宣傳民主革命思想,抨擊保皇謬論。他先於章太炎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發表了洋洋三萬言的《辨康有為政見書》,義正詞嚴地指出康有為的文章“絕無宗旨,忽而言道德,忽而言利害,忽而言名分,忽而言無演,忽而言氣術;不明種界,不識民族,不識公理,千差萬錯”,完全是“欲以唇槍舌劍,對敵風潮,借胡清之劍印,以誅盡漢族之頭顱”。這般論述,氣勢磅礴、情感豐沛、義理通透,表現出他的革命視野和高昂澎湃的革命情懷。自1905年10月加入中國同盟會後,黃世仲又先後創辦《少年報》、《廣東白話報》、《中外小説林》等報刊,同時還參與《社會公報》、《南越報》的編輯和撰述工作。
他是高產的小説家。在從事革命報刊宣傳的同時,黃世仲特別重視小説的創作。在前後十年左右的時間裏,黃世仲創作的中長篇小説就有《洪秀全演義》、《大馬扁》、《廿載繁華夢》(又名《粵東繁華夢》)、《黨人碑》、《岑春煊》、《宦海升沉錄》(又名《袁世凱》)、《黃粱夢》、《宦海潮》、《陳開演義》等10餘部作品。這些小説,或歌頌革命英雄、宣傳革命思想,或揭露改良派面目、抨擊保皇邪説,或暴露晚清官場黑暗、譴責清朝腐朽統治,或以歷史為題材表現民主革命的主張和理想。特別是作品《洪秀全演義》,不僅對太平天國革命採取了正確的分析態度,而且通過描寫表彰“為種族爭,為民族死”的英雄主義和民族主義,各個方面都達到了當時歷史小説所能企及的最高水平。連對小説一向不甚感興趣的章太炎,也欣然為作品寫序、給予讚揚。
他還是身體力行的革命家。曾和陳少白、鄭貫公等一起,研究並策動清政府駐粵湘籍防軍的反正;曾組織
“優天影”劇社,利用粵劇形式到澳門宣傳革命;在廣州革命黨人起義中,黃世仲雖未直接參加戰鬥,卻參加了大量的後方支援工作。
報人、小説家、革命家,一個人一生哪怕只居其一,都是應該非常了不起的了,可以無愧於心,也可以對歷史作出交待;而黃世仲卻一人兼任了以上種種,他傑出的創造力和旺盛的生命力無不給後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令人扼腕嘆息的是,就是這樣的一位傳奇人物,生命卻在40歲的時候戛然而止。關於黃世仲之死,歷史學家們正在不厭其煩地做着研究和論證工作。筆者以為,不論是陳炯明、胡漢民沆瀣一氣、互相利用之説,還是孫中山不計舊情、無暇他顧之説,都能夠清晰反映出這樣的一個事實:即黃世仲在政治上過於狂熱,是導致他早夭的根本原因。黃世仲不是天馬行空的領袖,所以當領袖們權衡利益時,他很有可能成為棋子,最多也就是馬謖;他對內部矛盾險惡性的認識相當膚淺,陳炯明兇相畢露的時候,他居然還急煎煎地去要軍餉;兄弟鬩於牆的歷史在他的腦中幾乎空白一片,黃世仲恐怕至死都不明白,白紙黑字足以讓他掉腦袋。
“除卻騷壇無淨土,為搜殘碣訪叢祠”。這是革命黨人謝英伯的幾句灰色感慨。倘若黃世仲在天有靈,也會為老朋友的話擊節讚歎:是馬後炮,卻也藴含大智慧。
駁康・民主革命派
黃世仲出身於富豪之家、書香門第,但在年少時,家道即告中落。在1893年秋冬間,剛剛20歲出頭的他乘船出海,初至吉隆坡,在一家賭館充當記賬員。根據記載,黃世仲當時的地位雖然低微,但因為寫得一手好文章,那裏的華僑仍然“多禮重之”。
維新變法失敗,康有為、梁啓超流亡海外,繼續從事變政維新活動,南洋是他們活動的一個重要據點。1899年,黃世仲為鼓吹維新變政學説的新加坡《天南新報》積極撰稿,發抒政見,不久即被招聘為該報記者,為維新變政宣傳吶喊。1901年,資產階級革命家尤列到南洋開展革命活動,並在新加坡成立了興中會的外圍組織中和堂。黃世仲接受了尤列的宣傳,與其兄黃伯耀參加了中和堂,開始傾向革命。1903年1月,黃世仲經尤列介紹,回香港出任資產階級革命派在香港的喉舌――《中國日報》的記者,旋即與陳詩仲一起主持該報筆政。
從1902年開始,康有為相繼發表鼓吹保皇立憲、反對民主革命的《南海先生最近政見書》,《中國日報》率先發文反擊,拉開了革命派與維新派論戰的帷幕。黃世仲很快投入到這場論戰之中,迅速成為《中國日報》論戰的主要執筆者之一。黃世仲批駁康論的文章,論理剴切,慷慨激越,文字文白雜陳,駢散相間,頗具鼓動性。後來他將自己撰寫的論戰文章以“辨康有為政書”為題結集刊行,一時與章太炎同時蜚聲政壇、名聲大振。
辦報・社會活動家
1905年10月,孫中山在日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後,乘法國郵輪由日本去西貢,途經香港,黃世仲經馮自由的推薦,在輪船上謁見孫中山,並由孫中山主盟加入了中國同盟會。黃世仲先後擔任中國同盟會香港分部的交際、庶務,是分部的主要成員之一,負責聯絡各地堂會勢力和工商學界羣眾,參與革命的實際工作。1906年、1907年間,黃世仲等香港界記者到澳門組織“優天影粵劇團”,由新聞記者粉墨登場、現身説法,演時裝新劇,雖然表面上以移風易俗,勸誡煙、賭、纏等為主題,實際上是在宣傳革命。在秋瑾英勇就義後,黃世仲結合時事寫成《火燒大沙頭》一劇,由“優天影”在澳門排演,極大地激發了羣眾的革命熱情。廣東光復前夕,黃世仲又積極發動各地軍民舉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與此同時,黃世仲在辦報方面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1904年,他離開《中國日報》,協助鄭貫公創辦《世界公益報》、《廣東日報》和《有所謂報》,任上述三報的編輯、記者或撰稿工作。1906年,黃世仲創辦《香港少年報》,任該報總編輯。1907年,黃世仲與其兄黃伯耀在廣州主編旬刊《廣東白話報》和《中外小説林》,並參與《社會公報》和《南越報》的編輯、撰稿工作。1911年,他又在香港擔任《新漢日報》總司理兼撰述。
辦報是黃世仲宣傳革命的主要工作,他以筆代舌,激情昂揚地宣傳革命。黃世仲辦報,莊諧並舉、活潑多樣,以可讀性強著稱。如他在《香港少年報》裏,分莊諧兩部,闢“政治談”、“照妖鏡”、“粵人聲”、“學界潮”等16個欄目,形式活潑多樣,引人入勝。
創作・狂熱小説家
黃世仲在短短的一生中,洋洋灑灑寫下了《洪秀全演義》、《陳開演義》、《廿載繁華夢》(一名《粵東繁華夢》)、《黨人碑》、《岑春煊》、《黃粱夢》、《宦海升沉錄》(一名《袁世凱》)、《廣東世家》、《鏡中影》等十餘部小説。這些小説或寫現實,或寫歷史,都充滿了強烈的民族思想和革命激情;或暴露晚清官場的腐敗黑暗,或揭露抨擊維新黨人的保皇面目,或歌頌民主革命的主張和思想,無不借古喻今、針砭時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清社會尖鋭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表現了革命黨人改造中國的決心和膽識。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反映太平天國革命的《洪秀全演義》(共54回,未完成,1908年在香港出版),是革命派小説中當之無愧的扛鼎之作。
在寫作意圖上,黃世仲在自序中就作了明確的交代,即要破除歷史上的“成王敗寇之謬説”和清政府強加於太平天國的“發逆洪匪”的誣稱。按照這一意圖,黃世仲將清朝統治者及其政權放在暴露、抨擊的位置上,揭露“清廷無道,官吏貪庸”、絞殺革命的種種罪行;同時把太平天國放在革命義師的位置上,歌頌他們“戮力同心,共挽山河,救民水火”的革命英雄業績。
在藝術上,《洪秀全演義》的最大特色是對戰爭進行了成功的描寫。全書80餘戰,絕少雷同。在具體展開中,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採取虛實結合的手法,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出戰爭的全景。此外,《洪秀全演義》還塑造了一批光輝動人的英雄形象:洪秀全負重致遠,力挽頹勢;馮雲山耿直坦峨,見義勇為,忠肝義膽;石達開雍容儒雅,智勇雙全,無不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落幕・政治冤魂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黃世仲在宣傳報道方面做得相當成功,曾以“指看京陷帝崩,武昌起義成功”為題,在《世界公益報》、《中國日報》上,大量報道了一系列鼓舞人心的消息。
同年11月9日,廣東省宣告獨立,廣東軍政府也緊接着成立。黃世仲懷着極大的革命熱情,很快創辦了革命報紙《新漢日報》;接着,他作為長期從事革命工作且成績卓著的的革命黨人,被任命為廣東軍政府樞密處參議、民團總局局長、軍團協會副會長。按照這樣的勢頭,黃世仲的仕途將一片大好;只是天有不測風雲,黃世仲不知宦海風險,幾經波折最後慘死。
1912年,廣東代理都督陳炯明撤銷民團總局,黃世仲不明就裏,反而還到都督府索領糧餉。陳炯明即以圖謀不軌罪將其拘押,並將他的罪名公佈出來:一是違抗命令,擅發叛軍糧餉;二是代叛軍購買槍械,三是受賄――陳炯明排斥異己、殘殺同志、鎮壓民軍的險惡之心昭然若揭。
在黃世仲身陷囹圄時,孫中山偕胡漢民等經上海、武漢、福州,1912年於4月25日返抵廣州;陳炯明隔天即避居香港,臨走前他在法務局桌面上留函要求迅速懲辦黃世仲。陳炯明走後,胡漢民擔任廣東省都督,他就任後,第一件事就是簽署了槍斃黃世仲的命令――黃世仲與胡漢民私交頗深,胡漢民痛下殺手的原因在很長時間裏撲朔迷離 [1] 

黃世仲代表作品

主要作品有《洪秀全演義》、《大馬扁》、《廿載繁華夢》(又名《粵東繁華夢》)、《黨人碑》、《岑春煊》、《宦海升沉錄》(又名《袁世凱》)、《黃粱夢》、《宦海潮》、《陳開演義》等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