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家西流村

鎖定
黃家西流村位於山東省,即墨市,東臨龍泉河,南與辛戈莊村、解家營村隔河相望,西鄰江家西流村,村後青威公路橫穿而過。除村西北部有少量丘嶺地外,其餘地勢平坦。該村現隸屬即墨經濟開發區,至2002年,轄區總面積97.88公頃,其中農業用地56.21公頃,村民住宅用地18.22公頃,工業用地23.45公頃。
中文名
黃家西流村
地理位置
即墨城區北部,東臨龍泉河
面    積
97.88 公頃
人口數量
1229 人

黃家西流村村莊由來

據該村黃氏族譜記載:1404年(明永樂二年),該村黃氏先祖黃得由青州詔徙即墨,始居即墨東關。15世紀末,其五子景端之後人黃旗峯遷至現址立村,因村前龍泉河向西流,村名為西流莊,後演變為黃家西流村。

黃家西流村政區人口

2003年,全村有常住居民345户,總人口1229人,有黃、薛、周、劉、楊、修、馬、鄒、崔、於、高、宮、俞、孫、張、解、陳、鄭、範等19姓,均為漢族,其中黃姓最多,約佔全村人口的98%。

黃家西流村經濟發展

黃家西流村第一產業方面

1949年,全村有耕地1400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地瓜、花生、大豆等作物,平均畝產105公斤,農業收入約2.2萬元,畜牧業收入1萬元。1950年冬,該村進行了土地改革,進一步解放了生產力,糧食產量有所提高,至1954年,畝產達到151公斤。1957年,成立了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全村農户全部入社,糧食平均畝產增加到200公斤。1958年,農業大豐收,但由於勞力全部投入到“大鍊鋼鐵運動”中,造成糧食極度浪費。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展“農業學大寨”運動,打直徑9米機井6眼。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前,農業生產主要依靠手工勞動和牛、驢、騾等役畜。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機械化程度逐步提高,糧食產量也大幅增長,至1982年,糧食畝產增至343公斤,全村6個生產隊各有拖拉機、脱穀機、揚場機、噴灌機、播種機1台,有汽車3輛。後因第二、三產業的發展,第一產業萎縮,至2002年,只有耕地660畝。

黃家西流村第二產業方面

1949年前,該村有豆腐坊、油坊等小加工業和製鞋、木器製作等小手工業,規模都較小,以家庭作坊式生產。1964年,生產大隊辦起第一個集體副業頭髮莊。1969年,建立電鍍廠。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該村個體、私營企業開始快速發展。20世紀90年代後,個體、私營企業如雨後春筍,飛速發展。至2002年,先後有藍天繡品廠、展桂皮鞋廠、科力五金廠、忠豪索具廠、魯鼎索具廠、紅升傢俱廠、黃海鍛造廠、德軍模具廠、永固索具廠、廣源索具廠、奇峯索具廠、田橫酒廠、明月熱燙鋅廠、大地瑪鋼廠、電鍍公司等40餘家較有規模的企業落户。2003年9月,韓國獨資企業青島岱侑通訊有限公司落户該村,佔地30畝。

黃家西流村第三產業方面

建國前,該村村民就有經商的傳統,有部分人常年為青島等地商鋪僱工,有部分村民從事小本生意。建國初期,成立供銷合作社,村集體成立手推車運輸隊。1967年,村集體建立磨坊、油坊等。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依託臨近即墨服裝批發市場的優勢,個體商業迅速發展。2002年,全村有8户經營飲食業,6户從事理髮業,7户經營小百貨,5户經營修理修配、5户從事家庭縫紉,户均年收入2萬元以上,第三產業成為村民重要收入來源。2003年村集體總收入21030萬元,人均純收入4996元。

黃家西流村社會事業

黃家西流村文化教育方面

建國前,該村小學有1個教學班,分4個年級進行復式授課。由於經濟落後、生活貧困,只有少數適齡兒童才能入學,大多數適齡兒童不能接受教育,1949年,青壯年文盲佔青壯年總數的65%以上。建國後,該村學校併入江家西流完全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0%。1958年,又建立小學,有4個教學班,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1982年,村集體投資15萬元,新建小學教室,建築面積432平方米,有6個教學班,可容納250名學生就讀。恢復高考至2002年,全村有61人考入大、中專院校。

黃家西流村民族文化方面

該村有濃郁的文化傳統,歌舞劇、呂劇有很深的羣眾基礎。建國後,村民每逢節日自發組織高蹺、龍燈等活動,併成立農民劇團,能夠演出《三世仇》《五鐵耙》《小姑賢》《李二嫂改嫁》《紅色娘子軍》等劇目,其中《紅色娘子軍》曾連續演出40餘場,很受羣眾歡迎。

黃家西流村醫療衞生方面

建國前,全村沒有一所診所,僅有民間醫生3人。建國後,人民政府免費為村民接種各種疫苗,徹底杜絕了傳染病的流行。1957年,設立診所,有醫務人員4人。1962年,設立衞生室,有“赤腳醫生”1人。之後,醫療衞生事業有很大發展,至2002年,村衞生室被評為甲級衞生室,有醫務人員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