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家正

鎖定
黃家正,英文名:Ka-Jeng Wong,出生於1990年11月29日,鋼琴演奏家,代表作品有《KJ Music And Life》(中譯名:音樂人生)。
中文名
黃家正
外文名
Ka-Jeng Wong
國    籍
中國 [2] 
出生日期
1990年11月29日
星    座
射手座
職    業
鋼琴演奏家
代表作品
音樂人生(KJ Music And Life)
性    別

黃家正主要作品

黃家正 黃家正
主演紀錄片《KJ Music And Life》(中譯名:音樂人生)

黃家正個人經歷

家庭成員:黃家立(哥哥)、黃家瑤(妹妹),爸媽離異
1990年出身香港中產家庭,父親是一位醫生。黃家正在11歲時贏得《香港校際音樂節》鋼琴組大獎,也獲得去捷克和當地專業樂團合作演出,以及錄製貝多芬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的機會。2008年暑期黃家正放棄學業選擇去美國讀音樂。並且在Indiana University 的協奏曲比賽贏了第一名。

黃家正精彩台詞

  1. 我不是要演出一場賺幾百萬,這沒有意義,我要堅持我讀音樂的原因,我要用音樂指引我的人生。
  2. 我很清楚,我不管名利,只要死時無悔,人生無憾。羅老師則看重死後有多少人懷念自己,她取向貢獻人羣,社會認同。
  3. 譜只是紙,我是人,比譜更有意思。
  4. 有魅力的領袖能夠改變人的思維,我非萬人迷,但我絕對有魅力。
  5. 音樂非常博大,沒有對錯及高低,甚至牽到人的存在。
  6. (To妹妹):譜裏沒有中弱、中強,只有天堂和地獄。要明天不怯場就緊記,你是為自己而演奏,也許這是你最後一次拉琴,你的最後一次是不會去和別人比較的,最後一次一定是為自己演奏。如果仍去想比較,你就不是人。你是木頭,沒反應,沒感情。
  7. (To同學):要先做一個人,才能做一個優秀的中提琴手。
  8. 羅老師彈琴是為榮耀神,世上有神嗎?在facebook的“宗教”一欄裏,我寫上:“追尋真理”。找到與否不重要,尋找本身就是過程、經驗、成長,最後回到音樂。
  9. 拔萃精神非我所要,這是建基於比賽之上的,我們太想贏音樂節,這種心態超過追求音樂的心。勝出時感到團結,僅此而已,我想要的是,大家追尋音樂,宣告我們在演奏,不理勝負。我從小就有這種想法,但我知道別人會鄙視,但我會感染他們,不要為比賽去彈琴。
  10. 我的一個朋友,是基督徒,我們人生的道不同,他的道是神,我的道是人。
  11. 我故意超時,選別人不會選的曲,我不需要用贏來證明自己,我比他們好十倍。取消資格好了,我已贏過,錦旗拿去擦屁股。我選此曲是因為我們會獲益良多,並非要在比賽中勝出,為音樂而音樂,而非為比賽。我要教育香港絃樂界,何謂室內樂!
  12. 我需要禱告嗎?不需要,相信自己。
  13. 世上最好的鋼琴演奏家是誰?我!
  14. 成為鋼琴演奏家可能是我的滿足,但演奏家這個詞籠統,每月一兩場還是十場,頻繁出國演出又意義何在?都不是為音樂而去演奏,我的終極目標是做一個人,有良知,有人性。
  15. 我雖家境不錯,爸爸疼我,但人不過一死,何不早了斷?世界就是不完美,死掉就完美。世人懂音樂就不會有戰爭。
  16. 為何搬家?因為父母離婚。為何離婚?因為父親有第三者。這是我一生學得最多的,通過離婚,不論醫生還是音樂家,背叛妻子,不尊重親人,推卸責任,都是不對的。這一切告訴我,他沒有人性。
  17. 為何手指會彈琴?為何我會説話?有亞當夏娃嗎?如果無神,音樂可否用科學解釋?如果有神,那為何世界不公平?我一直在追求答案。
  18. 餘下的生命怎麼辦?早點了斷,人有權結束生命。
家正與好友彭施皿(Samuel Pang) 家正與好友彭施皿(Samuel Pang)

黃家正音樂評論

忍耐一下影片開始男主狂妄而又令人討厭的17歲,你就可以欣賞到一部不錯的紀錄片,尤其難得可貴的是他是由現在的香港電影界所產生,在香港這樣一個功利和現代的社會,如何找到投資人來拍攝一部前途渺茫的紀錄片,絕對是一件非常有挑戰性的事情,本片製作陣容裏有兩個名字,導演張經緯(《天水圍的夜與霧》編劇),顧問許鞍華,有這兩人,現在基本上就是對這類比較冷門的影片有了一個質量的保證。
黃家正絕對會給任何觀賞影片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些狂妄,卻有着驚人的天賦,孤寂、不合羣、大家卻也離不開他,非常傳統的天才類型,只是其雖然有才能,未來的路卻不太好説,就像導演自己所説的“像我在KJ11歲的時候,完全想像不到這個挺難看的孩子,7年後會變成一個帥哥。 ”當然,他這段話的前面,其實是在説影片創作的,希望這位外表有點像陳浩民的小帥哥天才能夠一路走好。
2002的時候,導演張經緯的初衷是想拍三個小孩的記錄片,黃家正11歲,另一個男孩6歲,一個女孩10歲,三個小孩都是學音樂的,7年過去了,那個女孩已經已經拿了大獎,在香港非常有名了,導演説自己為什麼沒有選她做影片的主角,是這樣説的“因為我不想表達人們是如何成功的,而是想表達一個人的思考與追尋。 ”也許是如此,但也許是黃家正的故事更有特點,更有電影的性質吧。
本片榮獲第4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剪輯、最佳音效、最佳紀錄片三項大獎,第2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新晉導演獎項。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