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宗仰

鎖定
黃宗仰(1865一1921),原名浩舜,法名用仁,以字行,別字中央,號烏目山僧、楞伽小隱等,被尊為印楞禪師,常熟梅李人。 [1] 
中文名
黃宗仰
別    名
浩舜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865年7月21日
逝世日期
1921年
性    別
黃宗仰生於清同治四年五月二十九日(1865年7月21日)。父祖輩於縣城南門外沿河開米行,母為虞山(又名烏目山)三峯清涼寺信女。黃宗仰自幼敏慧,受翁同穌薰陶,篤學勵志。光緒六年(1880)於三峯清涼寺從昭塵出家,學得王伊教授。後嗣法於鎮江金山江天寺顯諦法師,升任監院,曾歷遊南北,遠至越南。二十一年,中日《馬關條約》訂立,黃宗仰痛憤清廷賣國,列強憑陵,視為奇恥大辱。二十五年,應上海猶太富商哈同妻羅迦陵聘講佛經,次年與李叔同等結上海書畫公會。《辛丑條約》簽訂後,憤於國恥,繪《庚子紀念圖》並遍徵題詠。二十八年與蔡元培、章太炎等發起成立中國教育會,被推為副會長,並特設常熟支部,倡議成立愛國女校及愛國學社,講授佛學,宣傳革命,被譽為“革命和尚”。次年被推為第二任會長,加入軍國民教育會,以烏目山僧名義集資刊行章太炎《駁康有為論革命書》與鄒容《革命軍》。《蘇報》案後赴日本,募資支持孫中山,並支持江蘇留日學生同鄉會革命刊物《江蘇》復刊,參與編輯,反對保皇派。三十年回上海,參與設計並主持建造哈同愛儷園,應羅迦陵聘請主持頻伽精舍,以日本弘教書院所藏為底本,主持整理刊刻《頻伽精舍校刊大藏經》,建廣倉學會祀黃帝。宣統元年(1909)主編《商務日報》,積極支持革命文學團體南社。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支持陳其美等光復上海,倡募僧俗捐資支持革命及滬軍北伐,歡迎孫中山回國創建民國。1913年支持“二次革命”,聲討袁世凱。支持成立中華佛教總會,參與編輯《佛學叢報》,協助月霞法師在愛儷園創辦中華佛教華嚴大學,並向羅迦陵提議和鼓動發起勞工子弟識字運動。1914年被推為江天寺首座,支持“護國運動”,反對袁世凱復闢帝制。1916年始,於詠思堂閉關潛修三年。1919年任南京棲霞寺方丈,立金山分宗,欲弘暢宗風。1921年7月21日,因主持古寺復建積勞病卒,被譽為復興棲霞古寺第一祖。1936年國民政府明令褒揚,建塔立碑。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張繼、于右任、戴季陶、吳稚暉、邵元衝、李烈鈞、居正等元老,聯名呈請國民政府明令褒揚楊,讚譽黃宗仰深明大義,投身民族民主革命志業:“實為難能可貴。跡其生平,襟懷磊落,德性堅定,聞義必先,避名若浼,實佛門之龍象,亦吾黨之瑰奇。”(1)
博學多識,精佛典,深究《唯識論》,兼習英、法、日、梵文字。工詩文辭,書畫有時譽。著有《宗仰上人集》等。 [1] 
參考資料
  • 1.    李峯,蘇州通史 人物卷 中 明清時期,蘇州大學出版社,2019.06,第393-39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