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姑魚

鎖定
黃姑魚是鱸形目石首魚科黃姑魚屬魚類。黃姑魚身體延長而側扁,耳石尖圓形,腹面蝌蚪形印跡的尾區為形凹溝;身體背部灰黃色;腹部銀白色,帶黃色;體被櫛鱗,體側鱗片多有褐斑,有許多細的斜紋;吻端、眼下部被圓鱗,頰部無鱗;鰾大,前端圓;背鰭連續,褐色,邊緣深褐色;腹鰭第1枚鰭條延長;臀鰭、腹鰭黃色,有許多褐斑;尾鰭灰黃色,櫻形。 [8] 
黃姑魚分佈於西北太平洋,在中國沿海均有分佈,棲息於泥沙底質海域中。 [8]  黃姑魚為近海中下層魚,生存水温 6-34℃,適宜水温20-25℃, [9]  生殖季節洄游至港灣、河口,冬季則南下或到較深海域越冬。 [8]  黃姑魚屬肉食性,攝食底棲動物,如鼓蝦、褐蝦、蝦姑、沙蠶、蟹及小型魚類。 [10]  黃姑魚生殖期間具有較強的集羣特性,繁殖魚羣主要由2-4齡魚組成,5-7月產卵,產卵時也會發出“咕咕”的聲音,雌魚懷卵量一般為20萬-170萬粒。 [11] 
黃姑魚可作藥用,其味甘、微鹹,性温,歸脾、胃、腎經,可益氣補腎、健脾開胃,對脾虛胃弱、食慾不振、心、失眠、健忘、腎虛早泄、延緩衰老等症有食療輔助康復之效能。 [12]  此外,黃姑魚可食用,肉味鮮美,產量較高,有很高的經濟價值。 [8] 
中文名
黃姑魚
拉丁學名
Nibea albiflora
別    名
黃姑子
黃銅魚
羅魚
銅羅魚
花蜮魚 展開
別名
黃姑子
黃銅魚
羅魚
銅羅魚
花蜮魚
黃婆雞。 收起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硬骨魚綱
鱸形目
石首魚科
黃姑魚屬
黃姑魚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鱸亞目
亞    綱
新鰭亞綱
亞    種
[1] 
分佈區域
朝鮮、日本南部以及中國沿海等
命名者及年代
Richardson,1846
保護級別
(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2] 
英文學名
Yellow drum、Spotted maigre

黃姑魚形態特徵

黃姑魚成魚

背鰭Ⅹ,Ⅰ-28;臀鰭Ⅱ-7;胸鰭17;腹鰭Ⅰ-5;尾鰭16。側線鱗50-52,側線上鱗9-10,側線下鱗9-10。鰓耙6+11。椎骨25。體長為體高長3.2-3.4倍,為頭長3.2-3.3倍。頭長為吻長3.4-3.5倍,為眼徑4.5-4.7倍,為眼間隔3.8-4.0倍。尾柄長為尾柄高2.8-3.0倍。 [3] 
黃姑魚
黃姑魚(5張)
體延長,側扁,背部稍隆起。吻稍突出;口裂大,端位,傾斜,上頜長於下頜,上頜骨後緣延伸達瞳孔後緣;口閉合時上頜外列齒外露,上頜齒最外列齒擴大成犬齒狀,下頜齒最內列齒擴大,前端為一撮細齒羣;吻緣孔5個,中央緣孔為圓形,內、外側緣孔沿吻緣葉側裂,在外側緣孔處吻緣葉成3片狀;吻上孔5個,中央3孔圓形,左右各有一外側上孔;頦孔為似5孔型呈弧形排列,中央頦孔隔成2孔;眼眶下緣距前上頜骨水平線有一鱗片寬。鼻孔2個,橢圓形後鼻孔約為前鼻孔的兩倍。前鰓蓋具鋸齒緣,鰓蓋具2扁棘;具擬鰓;鰓耙細長。除吻端、眼下部、頰部及喉前部為圓鱗外,餘皆被櫛鱗;臀鰭基有一列鞘鱗;尾鰭佈滿小圓鱗。背腹鰭基起點約相對;胸鰭基上緣點在背腹鰭基起點前,鰓蓋後下方;尾鰭楔形;臀鰭第二硬棘粗大,長度約為眼徑的2.1倍。耳石為黃姑魚型,腹面蝌蚪形印跡之“尾區”呈“J”字型,末端達耳石外緣。腹腔膜有細黑點,胃為卜字形,幽門垂7-9個,腸為2次迴繞型,鰾為黃姑魚型,前端為圓角之方形,附枝20-25對,第一對附枝伸入頭區。體側上半部紫褐色,下半部銀白帶澄黃色,體側每一鱗片皆具褐斑,呈向前下方傾斜的條紋。背鰭基部黑褐色,軟條部淺褐色,末緣深褐色,每一軟條基部前緣皆有一深褐色點;尾鰭淺黃褐色;臀鰭及腹鰭黃色有褐色細斑;胸鰭淺褐色,鰭基內緣有黑斑。鰓蓋青紫色。鰓腔黑色。口腔白色。 [4] 

黃姑魚幼魚

初孵仔魚全長1.54毫米,肌節25-27對,油球位於卵黃囊後下方,肛門位於第十、十一肌節處,體上四處色素叢除眼周圍的分化成前、後兩小叢外,其他3處及油球上的色素無變化。全長2.84毫米仔魚,肌節26-28對,卵黃囊已全吸收,口已微裂,肛門已開口體外,胸鰭芽出現,五叢色素開始分化,尾部中段色素叢明顯,出現少量黃色素點。全長5.04毫米仔魚,肌節23-24對,魚體透明度減小,鰓蓋形成,背鰭和尾鰭開始分化,胸鰭出現數根鰭條,尾部鰭條5根,體背部色素叢開始消失,尾部腹面一列色素仍很明顯,胸腔後方出現一團星狀黑色素塊。全長10.70毫米稚魚,肌節23-24對,椎骨23-24節,尾楔形,已具幼魚體形,各部器官已完善。 [5] 

黃姑魚近種區別

黃姑魚
黃唇魚
背鰭Ⅹ,Ⅰ-28;臀鰭Ⅱ-7;胸鰭17;腹鰭Ⅰ-5;尾鰭16。側線鱗50-52,側線上鱗9-10,側線下鱗9-10。鰓耙6+11。
背鰭Ⅶ,Ⅰ-22~24;臀鰭Ⅰ-7;胸鰭17;腹鰭Ⅰ-5。側線鱗58~59。鰓耙5+13。
沒黃唇魚大。
成魚一般體長100~150釐米,體重15~30千克,大者重達100千克,長1.8米。
身體背部灰黃色;腹部銀白色,帶黃色;背鰭連續,褐色,邊緣深褐色;臀鰭、腹鰭黃色,有許多褐斑;尾鰭灰黃色,櫻形。
體背側灰棕帶橙黃色,腹側灰白色,胸鰭基部腋下有1黑斑,背鰭鰭棘部及鰭條部邊緣黑色;尾鰭灰黑色;腹鰭及臀鰭淺色。液浸標本體背側灰棕帶橙黃色,腹側灰白色;胸鰭腋下有一黑斑,背鰭鰭棘部及鰭條部緣黑色,尾鰭灰黑色。
黃姑魚 黃姑魚
黃唇魚 黃唇魚

黃姑魚生活習性

黃姑魚為近海中下層魚類。喜棲息於水深70-80米、泥或沙泥底海域。具明顯季節洄游習性,具有發聲能力,特是魚羣密集生殖盛期。越冬期間主要分佈在黃海南部和東海北部外海。每年初春魚羣開始北上生殖洄游,4月上旬主羣在北緯35°30′以南、東經123°00′以東,4月中旬到達石島東南,後分為兩攴,一支遊向乳山外海,主羣繼續北上,魚羣到達成山頭後又分為兩支:一支遊向鴨綠江口一帶,另支向西越過渤海海峽進入渤海。也有魚羣遊向連雲港和舟山羣島等處作產卵洄游。幼魚主要攝食小型蝦類、幼魚和多毛類,成魚以小型魚類、蝦類和雙殼類等底棲生物為主。 [5] 

黃姑魚分佈範圍

分佈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中國、日本、韓國、朝鮮、越南。在中國分佈於渤海(在渤海灣北起河北的秦皇島、南達天津的歧口)、黃海、東海、南海。 [2]  [6] 
黃姑魚分佈圖 黃姑魚分佈圖

黃姑魚繁殖方式

產卵場比較集中和明顯的有:中國萊州灣東部,鴨綠江口至大洋河口附近,渤海東南部,遼東灣北部,乳山外海及東海區舟山羣島一帶,產卵期為5月上旬至6月下旬,盛期為5月中、下旬,產卵水深在5-10米之間,產卵初期底温約15℃,盛期18℃,末期23℃,鹽度26-28‰,底質為硬沙泥。 [5] 
卵球形,浮性,卵膜薄、表面光滑,卵徑0.83-0.87毫米,卵黃均勻,卵黃周隙小,油球1個,無色透明,球徑約為0.24毫米。受精後12小時30分鐘原口封閉,克氏泡出現;受精後13小時左右,在胚體背面出現分佈不規則的點狀黑色索。受精後17小時20分鐘,晶體出現,鰭膜生出,腦已開始分化,胚體背面出現少量淺棕色粒狀色素,油球上部星狀黑色素增多,油球下部出現較多的點狀黑色素。 [5] 

黃姑魚養殖技術

黃姑魚苗種放養

  1. 苗種放養前準備:魚苗下池前,養殖池、進排水系統等要進行徹底清洗和消毒,以殺滅細菌等有害生物,使用濃度為20毫升/升的高錳酸鉀溶液全池潑灑,20分鐘後沖洗乾淨進行蓄水。或者使用濃度為1-2%的次氯酸鈉溶液進行全池潑灑,24小時後沖洗乾淨進行蓄水。 [7] 
  2. 種苗的放養及密度:養殖池為6.7米×3米×1.2米。魚苗放養時間為8月中旬,魚苗規格為8-10釐米,放養時水温為(24±1)℃,放養密度為150-180尾/平方米,水位為1.0米。入池時魚苗遊動活潑,無畸形,無傷殘。能夠在池底集羣遊動,受刺激或驚嚇時能夠迅速遊動。隨着魚苗生長而逐步降低放養密度,進行分池養殖。 [7] 

黃姑魚日常管理

  1. 水質管理:養魚池採用直接供水、排水。黃姑魚為近底層魚類,容易攪動池底的殘餌與糞便,使水質變渾,水色發黃,需要及時進行清污換水,日換水量為200%,上午、下午各一次。換水時,水位不宜過低,應保持水位在0.15-0.2米以上以避免擦傷。黃姑魚魚苗體表脆弱,水位過低會造成體表擦傷,魚鱗脱落,嚴重時可造成死亡。排水水位至0.2米時,進排水同時進行,保證養殖池全部換水。 [7] 
  2. 餌料投餵:採用人工配合餌料進行飼餵,遵循少量多次的投餵原則。餌料中添加大蒜素和維生素C鈉粉。大蒜素可以促進生長,提高生長速度和成活率,具有誘食和改良肉質的功能,用量為每千克餌料添加0.5克大蒜素。維生素C鈉粉可以增加抵抗力,促進生長,用量為每千克餌料添加1.5克維生素C鈉粉。魚苗早期養殖時每日投餵3次,投餵時間為8點、12點、16點。投餵方式為定點投餵,經過長時間的多次定點投餵,在投餵時魚苗會集羣游過來攝食。投餵開始時少量投餵,當魚苗集羣過來攝食時大量並快速投餵,當魚苗減慢攝食時,減少投餵量,並在停止攝食時繼續投餵少量餌料,以保證體質瘦弱的魚苗可以得到攝食。隨着魚種體重的增加和體長的增長逐漸增大餌料粒徑,投餵次數可以減少到每日1-2次。投餵量以魚苗體重計,按體重的5-8%投餵,隨着黃姑魚體重的增長,攝食量逐漸降低。當水温低於14℃時,要適當減少投餌次數和投餵量。 [7] 

黃姑魚越冬管理

在12月中旬,水温降至15℃時,對魚苗進行越冬管理。越冬時間為12月中旬至第二年3月中旬。 [7] 
越冬池為9米×5米×1.5米。魚苗搬入越冬池前一天停止進食,移入越冬池後,用8-10毫克/升鹽酸土黴素全池潑灑,鹽酸土黴素具有對革蘭氏陽性菌、革蘭氏陰性菌起抑制作用,對衣原體、立克氏次體、黴形體、螺旋體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對於體表受傷出現紅腫的魚,可使用紅黴素軟膏塗抹,以預防病菌感染。 [7] 
越冬池水深1米,越冬期間,隨着温度的降低,黃姑魚攝食量逐漸減少,可適當降低投餵頻率及投餵量。當水温降至12℃時,黃姑魚攝食明顯減少;水温降至9℃時,基本停止攝食。越冬期間黃姑魚因攝食量減少,新陳代謝減慢,排泄物大量減少,可適當減少換水量,日換水量為50-100%。當水温低於10℃時,使用加熱棒(或其它加熱方法)進行升温,維持魚池水温10℃以上,以保證黃姑魚安全過冬。 [7] 

黃姑魚疾病防治

在養殖過程中,黃姑魚常見的疾病有雙陰道蟲病、澱粉卵甲藻病、車輪蟲病和盾纖毛蟲病。 [7] 
為減少魚病的發生,每隔15天進行一次倒池。因黃姑魚體表脆弱容易擦傷,倒池時一定要小心。並且在倒池後進行8-10毫克/升鹽酸土黴素進行浸泡,連續進行3天。 [7] 
  • 澱粉卵甲藻病
病狀鑑別:主要寄生於海水魚類的鰓上,其次是皮膚、鰭等處,嚴重傷害上皮細胞,被寄生的細胞發生變性,周圍的細胞混濁腫脹增生,組織發炎、出血,甚至壞死崩落,嚴重者組織崩壞、軟骨外露,呼吸機能發生障礙,隨即死亡。 [7] 
病情分析:該病於3-9月,水温20-30℃時流行,是室內育苗主要病害之一。隨着魚苗的長大,一方面密度加大,另一方面隨着投餌量加大,殘餌與排泄物增加,使池水富營養化,給病原體的繁殖提供了適合的環境條件。21-23℃的水温也是該病原體繁殖的適宜温度。 [7] 
治療方法:①在淡水中浸泡3-5分鐘。②使用1毫克/升硫酸銅、硫酸亞鐵混合溶液進行全池潑灑浸泡,硫酸銅、硫酸亞鐵比率為7:3,連續使用3天。 [7] 
  • 車輪蟲病
病狀鑑別:車輪蟲病的病原體主要寄生在魚的皮膚、鰭、頭部和鰓上。車輪蟲寄生嚴重時,魚體分泌大量粘液,在密集的部位,如頭部、鰭和體表等處出現一層白翳,俗稱“白頭”、“白嘴”。車輪蟲寄生魚眼睛上過多,會造成瞎眼病;寄生魚鰓上,嚴重時出現爛鰓病。 [7] 
病情分析:一年四季都發生,主要發生在春季和初夏,水温在20-28℃時為流行盛期。 [7] 
治療方法:①在淡水中浸泡3-5分鐘。②使用1毫克/升硫酸銅、硫酸亞鐵混合溶液進行全池潑灑浸泡,硫酸銅、硫酸亞鐵比率為7:3,連續使用3天。 [7] 
  • 盾纖毛蟲病
病狀鑑別:感染初期病魚皮膚顏色發白,病灶處外觀表現為浮腫狀;嚴重感染個體的病灶處皮膚髮生潰爛、出血。解剖可觀察到病魚多有腹水;肝臟充血,部分病魚肝臟內可觀察到有蟲體存在;胃及腸壁充血、發炎,腸內常見有白色糞便。鏡檢病灶處組織可見大量活動的盾纖蟲。 [7] 
病情分析:盾纖毛蟲屬兼性寄生蟲,在苗期、養成期和親魚培育期均可發生,傳染快,發病率高,可引起大規模海水養殖魚死亡。全年均可發病,主要發生在4-8月。 [7] 
治療方法:使用1毫克/升硫酸銅、硫酸亞鐵混合溶液進行全池潑灑浸泡,硫酸銅、硫酸亞鐵比率為7:3,連續使用3天。 [7] 
注意:硫酸銅和硫酸亞鐵混合溶液具有滅殺盾纖毛蟲的功效,但在黃姑魚養殖使用過程中並不能完全滅殺盾纖毛蟲,只能起抑制作用,降低魚病爆發和死亡。在浸泡過程中要注意觀察魚的活動情況,發現異常應馬上換水。 [7] 

黃姑魚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2] 

黃姑魚主要價值

黃姑魚系次要海產經濟魚類。沿海各漁場以春、夏兩季為旺汛,產量以渤黃海最多,南海最少。味鮮美,油炸、清蒸、煮食皆宜。主要為鮮銷及冰凍銷售,部分製成幹品。鰾和耳石可作藥用。 [5]  [4] 

黃姑魚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 黃姑魚
含量參考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137 千卡
蛋白質 18.4 g
脂肪 7 g
膽固醇 166 mg
飽和脂肪酸 1.6 g
多不飽和脂肪酸 0.8 g
單不飽和脂肪酸 2.3 g
102 mg
29 mg
196 mg
282 mg
94 mg
0.04 mg
0.9 mg
0.06 mg
0.61 mg
63.6 μg
維生素B1(硫胺素) 0.04 mg
維生素B2(核黃素) 0.09 mg
煙酸(煙酰胺) 3.6 mg
維生素E 1.09 mg
展開
參考資料
  • 1.    Nibea albiflora (Richardson, 1846)  .biolib[引用日期2020-03-21]
  • 2.    Nibea albiflora  .iucnredlist[引用日期2020-03-21]
  • 3.    倪勇,伍漢霖主編,江蘇魚類志,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第544頁
  • 4.    Nibea albiflora  .台灣魚類資料庫[引用日期2020-03-21]
  • 5.    莊平等編著,長江口魚類,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0,第349-351頁
  • 6.    黃姑魚  .國家動物北標本資源庫[引用日期2020-03-21]
  • 7.    徐麒翔,陳睿毅,樓寶,馬濤,詹煒,徐鼕鼕,毛國民,王立改,劉峯.黃姑魚室內養殖技術[J].河北漁業,2016,(第2期):26-27,38
  • 8.    魏建功,中國常見海洋生物原色圖典 魚類,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20.01,第99頁
  • 9.    孫成峯,季本安,陳曉玲,韓濤.黃姑魚人工養殖技術[J].科學養魚,2022(07):61-62.DOI:10.14184/j.cnki.issn1004-843x.2022.07.040.
  • 10.    管華詩,王曙光主編,中華海洋本草圖鑑 第3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12,第181頁
  • 11.    石瓊,範明君,張勇主編,中國經濟魚類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5.01,第353頁
  • 12.    陳壽宏編著,中華食材 中,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6.04,第931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