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大偉

(汪偽漢奸)

鎖定
黃大偉(1892-1944),字子蔭,黃陂人。清末留日及比利時學陸軍8年,同盟會員。辛亥革命後回國,任南京總統府中將參軍,孫中山視為心膂,南京臨時參議院選黎元洪為臨時副總統,由黃齎當選證書於黎。護法時任粵軍第一路司令和粵軍第一軍軍長。後叛投直系,任偉威將軍。抗日時,又投汪偽,在浙粵等地從事軍事活動。 [1] 
中文名
黃大偉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湖北
出生日期
1892年
畢業院校
比利時皇家軍官學校
日本明治大學
職    業
汪偽漢奸
出生地
湖北黃陂
性    別
死亡時間
1944年

黃大偉人物簡介

黃大偉,字子蔭,湖北黃陂人。早畢業於比利時皇家軍官學校,在歐洲加入同盟會。1911年回國參加辛亥革命,任南京臨時大總統參軍。1917年參加護法運動,任海陸軍大元帥府參軍、代理參軍長。援閩粵軍成立,任第一路司令。1920年任粵軍參謀長,率部回師驅桂系;後參加援掛、北伐之役。陳炯明叛變後率部回師靖亂,失敗後退往福建,參加攻克福州之役,任東路討賊軍第一軍軍長。1923任陸海軍大元帥府軍事委員會委員。東路討賊軍回師後;出走香港,投靠陳炯明,被通緝。從1924年起閒居廬山。抗日戰爭時期任偽閩粵邊區綏靖總司令。1944年被刺身亡。 [2] 

黃大偉人物事蹟

黃大偉參加北伐

粵軍隊伍繫於1922年4月中,從廣西回廣東,移師北伐。粵軍第一路黃大偉部集中韶關,北伐分三路入贛。黃部從仁化於5月25日出發,經長江扶溪到都(崇義地方)與敵遭遇,一直進攻到崇義縣城;第三統領所部經上猶到達遂川之將軍嶺,停止待命,以上為左翼。李烈鈞統率的贛軍李明揚部,滇軍朱培德部出大庚、南康為中路。許崇智率第二軍及梁鴻楷部之第一師,李福林部之福軍,出信豐、王母渡、沙石埠為右翼。均會師於贛州,湘軍陳嘉部為總預備隊,跟中路前進。黃大偉部7月4日在遂川之將軍嶺奉令回師靖亂,討伐陳炯明,日夜兼程,於7月15日經南雄、始興、司前、溢子,20日拂曉進攻翁源之新江鎮圩,和洪兆麟部血戰三晝夜,黃部失利,20日下午四時循溢子、司前向虞南之古家營退卻,經虎南、龍南、安遠、會昌向瑞金轉進,8月6日到達瑞金縣城,在該處休整隊。9月上旬開拔,同時由許崇智、黃大偉、李福林等商議,派龔師曾人閩與王永泉協商合作,進攻李厚基。黃大偉之第一路所部三個統領(即三個團)一個炮兵營,經福建之寧化、建寧、建陽、泰寧、邵武、建甌、古田,10月11日下午六時,抵達桐口(距福州約20裏)與李厚基部接觸,12日佛曉攻擊,戰鬥約三小時,敵不支潰退。第一路之第三統領邱鴻鈞部攻佔洪山橋兵工廠,繳獲槍彈無數(系新的,註明劉式淵監製字樣),機關槍200餘挺、步槍6000餘枝,邱中警衞連排長張宣繳獲三六大炮 10門。李厚基剛食早餐,狼狽逃走僅以身免。黃大偉除獲戰利不計其數外,更將督署字畫、書籍、珍貴古董儘量搜獲,整整一輪裝回滬上;李福林部的福軍亦在桐口協同動作,也奪獲戰利品很多。許崇智部和王永泉部在水口之線作戰,李厚基殘餘部隊退回福州,入了城的我軍隊伍,備受威脅,岌岌於危。幸許、王兩部銜尾窮追,始悉圍殲。

黃大偉佔領福州

黃大偉的隊伍從桐口進佔洪山橋兵工廠後,即分別向福州城挺進,據要駐守。黃一抵達,喘息未完,便開始作分式的派委官吏,擇肥而噬,互不相讓。除孫中山先生派林森為福建省長、陳羣為閩海道道尹外,黃大偉派其參議陳承志為財政廳長(陳承志即陳紹先,江西清江縣人,早歲留學日本,現任全國政協委員),派其小弟李明為閩海關監督(李系廣東東莞縣人,此缺後為龔師曾兼任)。許崇智也派其妻舅(吳梅村)為福建省煙酒税局長,親信陳銘鍾為福建省會警察廳長(陳系福建閩侯縣人),何成為泉州督辦,許崇灝為該署參謀長。另由黃大偉撥一個衞兵營前往守備(營長金龍彰,湖北大冶人,後曾任旅長等職,滄陷時期,任長江綏靖總司令)。至其他民政機關如縣長之屬,則紛紛保薦林森加委;税務機關更各自委派,形成你爭我奪,各自為政了。李福林雖不大理事,但對有錢路的機關,也感興趣,不敢後人,也立刻派鄧雄為福建鹽運使,從中撈點油水,環境如此,毋怪其然,因此,互爭權利。許崇智更與黃大偉互不相讓,彼此攻詰,互向孫中山先生處告御狀。黃大偉向來為人不好,對上對下,俱無好感(親信如邱鴻鈎、黃承義亦是一樣),結果,還是黃大偉敗訴,弄到了不好收拾!當時進了福州後的好些官佐,都兼一個拿錢不幹活的差事,拿點乾薪,以資彌補(筆者當時任上尉職,兼煙酒税局一個諮議,月薪五十元)。上行下效,烏煙瘴氣,名為革命,實無半點革命的氣氛可言,思之令人齒為之冷!

黃大偉棄明投暗

黃大偉性情怪,自視極高,看財如命,一毛不拔。雖親如妻子,亦錙銖必較,對部屬則凌厲非常,見面必罵,貶多於褒,所謂親信部屬亦無好感,縱不作聲,懷恨在心!自人福州以後,便不把許崇智看在眼內,但許之缺點極多,復耽酒色,兩相比較,黃尚似有朝氣,稍勝一籌。因此,黃更滋長氣焰,視許如無物了。許固不足為人表率,黃亦安能領導羣倫?惟黃不自度德量力,野心勃勃,妄有非分之想,竟悄悄地自封為國民軍總司令(並無“革命”兩字)。旗幟關防一概做好,頒發下去(筆者當時在第三旅),準備宣佈成立,舉起招牌,擇吉開張了。同時把四個旅長晉升師級,以為互可彈冠相慶,事前既不理會所謂老總的許崇智,也沒有請示於領袖孫中山先生,弄到部下也莫名其妙。黃每事必自以為是,旁邊的人沒有敢置一詞者,這樣關起門來自過其總司令癮,不鬧天下之大笑話嗎?黃狂妄到此,已走至極端了。事情也鬧大了,弄到滿城風雨,各方對黃之攻擊,也如雪片飛來,弄到中山先生之案桌上幾成目不暇給,不獨許崇智控告尤力,連胡漢民、汪精衞亦大為指責。孫中山先生為平息羣情,調和現狀,鍾愛黃大偉也無可奈何,只好把黃大偉調回滬上,面為教訓。黃接到孫中山先生來電之後,欲行不行,還思戀棧。黃目睹這個情勢,自知無可挽回,只有捆載而去。在黃大偉來説,回到上海,儘可把這大批撈來的財富,過其寓公的優遊歲月。但黃是一個不甘寂寞之人,當然是另有宅心的,決不會淡泊明志,養晦韜光的。憤怒之餘,竟不顧一切,跑到香港,以圖活動。陳炯明洞悉其情,認為黃大偉此行,大可供其利用,遂派馬育航、鍾秀南等與之周旋,不斷酬酯,愁惠其與陳協作一道反孫。黃亦以為大丈夫不可一日無權,利祿衝昏了頭腦,於是一拍即合,甘心附逆,棄明投暗了。當日陳炯明委了他一個有名無實的軍長,利用他來收編舊部,以期大張旗鼓,增強其反叛的力量。那時東路討賊軍於1923年2月中,從福州回師廣東,黃之舊隊伍均駐防在興梅之線。邱鴻鈞的第三旅佈防在言嶺關、猴子洞地帶。黃認為時機已至,大有可圖,他妄想舊部心懷故主,定可言聽反戈,計從叛變的,乃派其心腹張海宇(張是湖北應城縣人,黃之秘書,1921年援桂之役,保其任廣東廉江縣縣長)秘密抵豐順縣之湯坑,張海宇也不敢冒失地來到防地進行遊説,乃修書專人送給邱鴻鈞,勸其和黃大偉一道走反叛的道路。但邱鴻鈞深明大義,不為所動,嚴厲地堅決拒絕,並同時拍電報告孫中山先生,表明心跡。
張海宇見邱部態度如此堅決,無從入手,唯有敗興復命而已。黃大偉黔驢之技僅止於此,寄投陳陳炯明的麾下,亦幹不出一點名堂來,僅領一空銜的無兵軍長,漸亦不為陳所重視,未幾,並遭陳之左右所白眼,受排斥而返上海了,可見杆枉作小人,碰得一鼻子灰。孫中山先生以黃大偉這樣無恥的行為,非常震怒,想從泥潭裏把他拯救出來,無奈黃竟自絕援手,已下令將其通輯,其文句有“黃大偉以青年學子,受本大元帥提攜教導,授以軍銜,寄以心腹;今竟甘心附逆,深堪痛恨,着即歸案懲辦,以彰法紀”等語。由此可見孫中山先生下這道通令沉痛到極了。

黃大偉淪為漢奸

後來黃靜悄悄地回上海,足不出户,躲藏起來,時朋鹹夷之,做人如此,良可衰耳!黃伏滬上多時,弄到妻離財散,進退維谷(黃妻李氏,廣東東莞人,曾留學英國,與黃睦,結果離婚),惟有厚顏地投向蔣介石懷抱裏,做屈服的鷹犬。蔣自竊盜國柄,實施獨裁,只要俯首稱臣,不論青紅皂白,悉予一爐共治;更不須要問過去的歷史怎樣了,黃是幹過壞事的人,更為蔣羅致的最好對象。蔣於是給黃以軍委會中將參議之職,從此即可小康,移居南京,過其拿錢不幹活的歲月。黃大偉自投靠蔣介石後,居於聞曹,過其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生活,職同中將,位似飯桶,過時人物,直同救濟。黃在無聊的當兒,經常招集舊友,抹其幾圈麻雀,以永,而資遺興。直至滬戰失利,南京失守,如鳥獸散,那時黃—溜煙地跑到香港去,下榻於李福林住宅,李福林亦不念舊惡(在福州時黃常罵福軍為土匪隊伍,極看不起李),竭誠相待,精神物質多所資助。熟不知黃醉翁之意另有企圖,居住多時,黃總是朝出晚歸,行蹤極為詭秘,其實他早和汪記大寶號接頭,幹其不可告人之事。不久,李宅失卻黃之蹤跡,黃竟不辭而去了。黃離開香港委身事敵,甘心落水,滄為漢奸,到潮汕方面,就其聊以自慰的所謂綏靖軍總司令。和他一道投奔敵偽的舊人,只有從前東路討賊軍第三旅第六團團長鬍家弼(用別字賴輔)當他的旅團長,未久,胡為良心責備,知道漢奸不好當的,帶領隊伍,在閩邊反正歸來。筆者抗戰時期,在曲江曾接到友人從汕頭把黃的佈告宣言之類的印刷品付來,皇皇大文,妄談什麼救國主張,還印醜惡嘴臉的相片,厚顏無恥,誠令人作三日嘔,想不到自高自大、睥睨一世的黃大偉竟淪落自貶到如此田地,可説狗斑不若了。再過些時,他帶領敵偽匪軍到處騷擾,弄到雞犬不寧,大有喪皆亡之慘。結果在閩粵邊境為愛國人民所擊,身受重傷,回上海醫療無效,結束了作惡多端的生命。黃大偉之可恥收場,足為一般反覆無常,欺世盜名之偽善者的鑑戒。 [3] 
參考資料
  • 1.    湖北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湖北省志 人物(下):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1636
  • 2.    張磊主編.孫中山辭典: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678
  • 3.    廣東省政協學習和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廣東文史資料存稿選編 第5卷 民國時期廣東名人錄 民國時期廣東政情 民國時期廣東民俗·災害 廣東解放和起義: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18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