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堯

(畫家)

鎖定
黃堯(1914—1987),本名黃家塘,原籍浙江嘉善,出身書香門第。生長於上海,卻在南洋度過半生歲月的馬來西亞畫家,特別擅長將不同時期的中國文字,轉換成抽象的造型。
中文名
黃堯
國    籍
中國
籍    貫
浙江嘉善
出生日期
1914年
逝世日期
1987年
職    業
畫家
性    別

黃堯簡介

黃堯畫作1 黃堯畫作1
在他的民俗畫裏,壽星、門神、八仙都是主角。通過他的幽默的畫筆,中國兒童春夏秋冬四季節的歡樂、中秋佳節提燈的歡快場面,盡現紙上。20世紀三十年代在中國漫畫界與張樂平、丁聰齊名,但當下在大陸知名度極小,這與他在中國經歷八年抗戰勝利之後遠去他鄉不無關係,1940年代末,他輾轉南洋,旅居馬來西亞檳榔嶼,致力於水墨書畫的創作,直至1987年去世。
黃堯最著名的漫畫“牛鼻子系列”用簡潔的圓圈——臉是大圓圈,鼻、眼睛、耳朵排列成五個小圓圈,加上頭上的四根頭髮,形象地描繪出一個典型的上世紀三十年代中國式文人。這個形象和三毛一起留存在許多人的記憶中。據説“牛鼻子”與黃堯本人頗為相似,也許更重要的是神似——“苦在軀殼,樂在靈魂”。 [1] 

黃堯人物生平

《兒嬉圖》 《兒嬉圖》
黃堯(1914—1987)生長於書香世家,從小學習甲古文、鐘鼎文,打下深厚的書法與美術基礎。不到20歲,就當上《上海新聞報》美術編輯,並在30年代憑“牛鼻子”系列漫畫,在中國紅極一時。他以幽默的畫筆諷刺社會弊病,深受歡迎。七七事件後,黃堯的漫畫被廣泛地用作宣傳材料,他的知名度更隨之而上揚。
1945年後,黃堯輾轉到了越南、泰國。旅居越南的期間也是他藝術創作的分水嶺。可能因為接觸了不同的風土民情,他開始以水墨畫描繪民俗風情,表現濃厚的地方氣息,開拓了創作風格和題材。
1956年,黃堯應馬來亞教育部之聘,南下擔任教師。這時,他畫了更多南洋風情畫,漁村、椰樹、割膠工人都是他筆下的題材。他的漫畫主角“牛鼻子”,也融入新馬的背景,顯示他本土化的一面。  黃堯還潛心學術研究,以十年時間寫成《新馬華人志》,從歷史和社會地理學的角度介紹海外華人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情況。  1973年黃堯退休,更加投入於藝術工作。80年代,馬來西亞《南洋商報》曾發表他許多文章,表達他對文字畫、山水畫、兒嬉圖的心得,以及他對中國古代畫家的看法。這些文章後來集成《墨緣隨筆》出版。他在1987年逝世。

黃堯作品展出

1 新加坡美術館展出
2001年,黃家後人把110幅黃堯不同時期的畫作,捐贈給新加坡美術館,是美術館歷來收到最大數量的一次私人捐贈。黃家後人在數千幅黃堯留下的畫作中,選擇110幅具不同時期風格的作品,捐贈給新加坡美術館。這是美術館歷來收到的最大數量的一次私人捐贈。美術館舉行的黃堯回顧展,昨晚由國防部兼新聞及藝術部政務部長林得恩主持開幕。
這次展出的60幅畫作,共分八個組別:書法、抽象畫、兒嬉圖、民俗畫、山水畫、南洋風光、東南亞風光,以及文字畫。
“牛鼻子”系列——“民族的吼聲” “牛鼻子”系列——“民族的吼聲”
專程從吉隆坡來到新加坡的黃家媳婦陳美凌博士説,黃堯生前曾多次在新馬兩地舉行展覽,但文字畫只在1975年在本地展出過一次。  陳美凌説,黃堯逝世後家人一直沒有整理他的畫作。兩年前,中國山東出版社為出版牛鼻子系列漫畫,曾經聯絡黃家尋找材料。家人才開始翻出黃堯的作品,“一看才發現原來有這麼多東西,就找專家來看,找美術館館長郭建超看是什麼東西,怎麼知道一看就説是好東西。”  曾以兩年時間整理黃堯遺作,對作品有豐富認識的陳美凌説,黃堯生前也經常把畫作捐給馬來西亞的博物院。這次把畫捐給新加坡美術館,是因長孫女黃丹蓉在新加坡工作的關係。  談到祖父,黃丹蓉流露親切之情。她説,小時候祖父常畫漫畫讓她上色。受到祖父的影響,黃丹蓉本身也畫速描,但她自稱“只有技巧沒有天份”。  在Fisher Francis公司任投資經理的黃丹蓉説,公司的積極支持她為祖父籌備畫展。她説,該公司的紐約總部經常贊助當代的美術活動。這次回顧展開幕禮也得到該公司贊助。2 上海美術館展出
“牛鼻子”系列——“民族的吼聲” “牛鼻子”系列——“民族的吼聲”
“滄海遺珠——黃堯藝術回顧展”於2011年8月13日在上海美術館揭幕。黃堯的藝術作品在時隔六十餘年之後,終於回到他魂牽夢縈的出生之地。
此次展覽是首次在黃堯的祖國如此全面地展出他的作品,作品的創作年代處於1934年到1987年,包括漫畫和國畫書法作品各100多幅,幾乎貫穿了黃堯的整個創作生涯。據上海美術館方面介紹,黃堯基金會和黃堯後人決定將僅存的65幅黃堯創作於1947年的水墨漫畫原作《矛盾集》捐贈給美術館。這65幅水墨漫畫,有諷刺以各種名義成立的委員會的,也有表現當時的職員階層在面臨通貨膨脹時的悲哀的,反映了1947年間社會所面臨的各種矛盾,屬於上海早期的重要漫畫作品,它們即使在六十餘年後的當下看來,也不無現實意義。
此次回顧展策展人、上海美術館學術部主任肖小蘭在昨天上午的學術研討會上説,“黃堯從歷史宿命中跳脱而出,靜悄悄地在南洋繼續着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但黃堯的‘牛鼻子’自此失去了土壤和條件,戛然而止,只在翻閲故紙堆時才偶得一見。”她認為,黃堯的水墨繪畫,內容不拘一格,極其廣泛,且有深厚的文化認識,而落到筆端上,則恣意縱情,線條灑脱,畫面生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