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堇 (原變種)

鎖定
黃堇,學名:Corydalis pallida (Thunb.) Pers,灰綠色叢生一年生草本,具惡臭。高20-60釐米。莖為一條至多條,發自基生葉腋,具稜,常上部分枝。基生葉多數,蓮座狀,花期枯萎。總狀花頂生和腋生,有時對葉生,疏具多花和或長或短的花序軸。苞片披針形至長圓形。花黃色至淡黃色,較粗大,平展。萼片近圓形,中央着生。子房線形,蒴果線形,念珠狀。種子黑亮,種阜帽狀。產於中國大部分地區,生長於牆角、石縫、山溝邊隰草地等等。
中文名
黃堇 (原變種)
20-60釐米
花梗長
4-7毫米
花    色
黃色至淡黃色

黃堇 (原變種)形態特徵

灰綠色叢生草本,高20-60釐米,具主根,少數側根發達,呈鬚根狀。
莖1至多條,發自基生葉腋,具稜,常上部分枝。
基生葉多數,蓮座狀,花期枯萎。
莖生葉稍密集,下部的具柄,上部的近無柄,上面綠色,下面蒼白色,二回羽狀全裂,一回羽片約4-6對,具短柄至無柄,二回羽片無柄,卵圓形至長圓形,頂生的較大,約長1.5-2釐米,寬1.2-1.5釐米,三深裂,裂片邊緣具圓齒狀裂片,裂片頂端圓鈍,近具短尖,側生的較小,常具4-5圓齒。
總狀花頂生和腋生,有時對葉生,長約5釐米,疏具多花和或長或短的花序軸。苞片披針形至長圓形,具短尖,約與花梗等長。花梗長4-7毫米。
花黃色至淡黃色,較粗大,平展。萼片近圓形,中央着生,直徑約1毫米,邊緣具齒。外花瓣頂端勺狀,具短尖,無雞冠狀突起,或有時僅上花瓣具淺雞冠狀突起。上花瓣長1.7-2.3釐米;距約佔花瓣全長的1/3,背部平直,腹部下垂,稍下彎;蜜腺體約佔距長的2/3,末端鈎狀彎曲。下花瓣長約1.4釐米。內花瓣長約1.3釐米,具雞冠狀突起,爪約與瓣片等長。雄蕊束披針形。子房線形;柱頭具橫向伸出的2臂,各枝頂端具3乳突。
蒴果線形,念珠狀,長2-4釐米,寬約2毫米,斜伸至下垂,具1列種子。
種子黑亮,直徑約2毫米,表面密具圓錐狀突起,中部較低平;種阜帽狀,約包裹種子的1/2。 [1] 

黃堇 (原變種)生長環境

生長於林間空地、火燒跡地、林緣、河岸或多石坡地。

黃堇 (原變種)分佈範圍

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內蒙古、山西、山東、河南、陝西、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台灣。朝鮮北部、日本及俄羅斯遠東地區有分佈。模式標本採自日本。 [1] 

黃堇 (原變種)主要價值

有清熱解毒和殺蟲的功能。

黃堇 (原變種)毒性

全草含protopin,服後能使入畜中毒。 [1] 

黃堇 (原變種)變種

本種是一個多型種,Komarov和Busch在種下分出三個變種:var. typica, speciosa和ramosissima。其中除speciosa的特徵(總狀花序密集,花金黃色,葉裂片楔形至線形)較穩定而應保留其原來的種的等級外,後一變種則應與原變種合併的,因為它的鑑別特徵(莖匍匐,強烈分枝,花淡黃色,具白色的距)並不穩定,而且不見於東北的標本。Liden認為C. pallida和C. speciosa及其相近的類型形成了一個十分難以劃分的類羣。
一般的認識是本種具有刺狀突起的種子而不同於其他種,但是它們的體態和花色上存在大量變異,因此對這一複合種除了觀察它們的種子之外,還應廣泛研究它們的所有特徵。
在朝鮮、日本和中國存在幾個不同的地理宗。如朝鮮就有兩個明顯不同的類型,其種子均具有刺狀突起。無疑,他的觀察是深入的,結論是重要的。

黃堇 (原變種)中國植物誌系統位置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原始花被亞綱 Archichlamydeae
罌粟目 Rhoeadales
罌粟亞目 Papaverineae
罌粟科 Papaveraceae
荷包牡丹亞科 Fumarioideae
紫堇族 CORYDALEAE
紫堇屬 Corydalis
黃堇組 Sect. Sophorcapnos
黃堇 Corydalis pallida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