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埔軍

鎖定
黃埔軍,名詞,是指黃埔軍校畢業生組成的軍隊,位於黃埔。
中文名
黃埔軍
組    成
黃埔軍校畢業生
詞    性
名詞
地    址
黃埔

黃埔軍基本信息

黃埔軍校是一所軍事學校,同時是政治學校,被孫中山稱之為“黨校”。它是國民黨培養幹部的基地,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中共幹部的培訓基地,是中國大批精英傑出人才的成長和集散之地。
黃埔軍校的籌建與國民黨改組是同步進行的。這所學校是國共合作的“前沿地帶”,也是國共關係、中俄關系的“動感地帶”。此處聚集着國民黨、共產黨(包括蘇聯顧問)大批幹部。來自全國各地的兩黨成員彙集於一校之內,分佈在各部門及總隊、大隊、區隊、小組,近距離接觸,不但共同生活、學習,而且共同參與各項革命活動,在同一條戰壕中作戰,為共同的革命目標而奮鬥犧牲。各自的主義、政見不同,而從事國民革命的方向、目標一致。在黃埔建校、建軍和投身革命戰爭的過程中,黃埔教官、學生共同培育並努力弘揚了一種“黃埔精神”。簡言之,“黃埔精神”的特徵就是:一、愛國救民;二、親愛精誠,團結合作;三、勇敢無畏,勇於犧牲。這種精神不但為黃埔軍人所認同,而且是當時和後來革命軍克敵制勝的精神力量。這也是國共合作精神和成效的體現。
當黃埔軍校教導團組建時,中共廣東區委成立軍事運動委員會(又稱“軍事部“),先後由周恩來、張伯簡、熊雄任書記(部長),成員有徐成章、李富春、聶榮臻、惲代英等。這時,廣東工團軍、廣東農團軍等工農武裝組織相繼建立,武裝鬥爭逐步開展。在這種情況下,廣東區委通過加倫與廖仲愷商議,從軍校畢業生中抽調部分骨幹,改組大元帥大本營鐵甲車隊,由徐成章(軍校特別官佐)任隊長,廖乾五任黨代表,周士第(一期)任副隊長,趙自選(一期)任軍事教官,曹汝謙任政治教官。鐵甲車隊中成立中共黨小組。這是中共掌握武裝的最初嘗試。
黃埔軍校教導團是創立新型革命軍的開始。1925 年春,教導團編入東征聯軍右路軍,參加第一次東征,在淡水、棉湖及華城、興寧等戰鬥中大破敵軍,接二連三取得勝利,使“黃埔精神”初顯神威。
“黨軍”(第一旅)
1925年4月6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舉行第73次會議,通過廖仲愷所提《建立黨軍案》,以黃埔軍校教導第一、第二團成立黨軍第一旅,委教導團第一團團長何應欽兼充旅長,沈應時為第二團團長,全旅仍歸校長蔣介石節制。5月7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第79次會議,正式決議任蔣介石為黨軍司令官。教導團改稱黨軍後,於5月底奉命回師廣州,參加討伐滇軍、桂軍,於是年6月中旬取得回師之役的勝利。23日,廣州沙面租界軍警製造“沙基慘案”,黃埔教官、學生遇難者共23人。
國民革命軍(第—軍)
1925 年8月1日,國民政府決定統一軍政,統—使用國民革命軍的番號。8月26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編組國民革命軍,黨軍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一軍, 蔣介石任軍長。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 第二師第四團、第三師參加了1925年秋季發起的第二次東征,編為東征軍第一縱隊。 蔣介石任總指揮,汪精衞任黨代表,周恩來任總指揮部政治部主任。10月14日東征軍第一縱隊英勇攻破惠州堅城,使“黃埔精神”大放異彩。後又在海豐、橫江、雙頭等地打敗敵軍,取得了第二次東征的勝利。
1925年11月,在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內,建立了由中共廣東區委直接掌握的第三十四團,由共產黨員葉挺任團長,由周士第(一期)、許繼慎(一期)、楊寧(教官)分別任第一、第二、第三營營長,董朗(一期)任團參謀長。大元帥府鐵甲車隊全部併入這個團。廣東區委在這支部隊建立了黨的支部,由吳季嚴任書記。1926 年春,第三十四團改番號為第四軍獨立團(葉挺獨立團),此為中國共產黨獨立掌握革命軍隊的開端。
從教導團、黨軍到國民革命軍,黃埔軍校邁出了以本校教官、學生為骨幹創建國民革命軍的步伐。基於國民革命以黨領軍理念,基於對“軍以黨化,黨以軍成”(葉劍英語,見香洲《齎志亭碑記》)的認識,黃埔軍校所造就的軍隊,被稱為“黨軍”。這本來是一支以服從革命黨(國民黨)領導、為實現國民革命的目標而奮鬥宗旨的革命軍隊,然而,由於國民黨內當時並沒有真正形成由革命黨來管治軍隊的力量和行之有效的機制,未能真正實現“以黨領軍”,因此,在“黨軍”誕生的同時,也就出現了以“黨”的名義而實質上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去控制和篡奪革命軍隊的人物。其代表就是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軍隊“黨化”的開始,也就是“黨軍”異化的開始。隨後(1926— 1927 年),國民黨內“黨權”、“政權”、“軍權”的較量(表現為“中山艦事件”、“遷都之爭”、 “迎汪”運動等)的結果,是“軍權”戰勝了“黨權”,同時也戰勝了“政權”,形成了蔣介石軍事集團“以軍制黨“、“以軍制政”的局面。 [1] 

黃埔軍建築遺址

黃埔軍校建築羣位於廣州市黃埔區長洲島,建於1924年,抗戰時被炸燬,1964年復原。黃埔軍校於1924年6月正式開學,命名為陸軍軍官學校,1926年更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原建築現存校門、孫中山紀念碑、孫中山故居、俱樂部、游泳池等遺址。 [2] 
參考資料
  • 1.    曾慶榴著. 國民革命與廣州[M]. 廣州:廣州出版社, 2011.06:156-168.
  • 2.    邵松,孫明華編著. 嶺南近現代建築 1949年以前[M].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13.06: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