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埔軍校成都分校

鎖定
1935年10月1日,國民黨在成都設立軍校,稱“黃埔軍校成都分校”。1936年4月15日,黃埔軍校成都分校正式開學,至1938年1月,成都分校改稱黃埔軍校第三分校。1939年初,黃埔軍校本部遷至成都市區北較場,原有成都分校即第3分校併入本校。在成都分校的基礎上,擴編政治部,增設軍官教育隊,恢復原高等教育班,加設了戰術研究班、校尉官研究班、射擊訓練班、技術訓練班、特務長訓練班等,軍事教育趨於完善。1946年元旦,成都黃埔軍校改名為“陸軍軍官學校”,確定培養對象為國民黨軍基層幹部。以第20期學生為各兵科普及教育實驗區,開始試行各兵科的綜合教育。黃埔軍校在成都時期,培訓學員從第14期至第23期,共10期。其中第22期為抗戰勝利後招考的學員,於1947年7月在成都以西雙流縣城人伍,計有1538名。第23期為軍校在大陸招訓的最後一期。 [1-2] 
中文名
黃埔軍校成都分校
創辦時間
1935年10月1日
校    訓
親愛精誠
知名校友
關麟徵
張耀明等
所屬地區
四川成都
類    別
公立學校
類    型
軍事
屬    性
軍校
主要院系
步兵科、炮兵科、工兵科等
氣候類型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所屬國家
中國
首任校長
蔣介石

黃埔軍校成都分校基本簡介

1935年10月1日,國民黨在成都設立軍校,稱“黃埔軍校成都分校”。1936年4月15日正式開學,1938年1月改稱黃埔軍校第3分校。
1939年初,黃埔軍校本部遷至成都市區北較場,原有成都分校即第3分校併入本校。在成都分校的基礎上,擴編政治部,增設軍官教育隊,恢復原高等教育班,加設了戰術研究班、校尉官研究班、射擊訓練班、技術訓練班、特務長訓練班等,軍事教育趨於完善。校址也有調整:將原成都分校北較場舊址改為校本部,學員總隊則分駐西較場、南較場、皇城遺址及市西郊草堂寺、青羊宮等地。軍校自遷成都後,先後進行了一些較大的行政機構和人事調整。將原撤銷的學生總隊分別又在第16、17、18等期重新建立。
1946年元旦,軍校由南京時期的“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改名為“陸軍軍官學校”,確定培養對象是國民黨基層幹部。2月,以第20期學生為各兵科普及教育實驗區,開始試行各兵科的綜合教育。
黃埔軍校在成都時期,培訓學員從第14期至第23期,共10期。其中第22期為抗戰勝利後招考的學員,於1947年7月在成都以西雙流縣城人伍,計有1538名。第23期為軍校在大陸招訓的最後一期。於1948年8月人伍,按照原計劃,應於1949年12月4日畢業。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乘勝進軍大西南。11月下旬,國民政府由重慶遷往成都。30日,重慶解放,同日,蔣介石退到成都,住北較場軍校校本部。這時,第23期學員還在學習期間,蔣介石強令第23期學員於12月4日畢業。第23期學員雖宣佈畢業,但未離校,留守成都校舍,其餘2800餘名學員計劃撤退到西昌,當走至大邑附近時,正遇解放軍主力,於是,只有少數退入西康,大部學生起義。至此,黃埔軍校結束了在大陸的歷史,第23期為黃埔軍校畫上了句號。 [1] 

黃埔軍校成都分校歷史沿革

1935年,蔣介石委派在南京的黃埔軍校(中央陸軍軍官軍校)教育處處長李明灝為主任,籌備成立黃埔軍校成都分校。李明灝選擇原四川陸軍小學武備學堂的故址作為校舍,以川、黔國民黨部隊的初級軍官為對象,前後招收學生6000餘人。1936年4月15日,黃埔軍校成都分校正式開學,至1938年1月,成都分校改稱黃埔軍校第三分校。
值得一提的是,1935年12月,軍校政訓處處長任覺五等人發現在成都分校招收的學生中,有將近300多名共產黨員,另外還有近100多名所謂“共產黨嫌疑分子”。李明灝表示堅決反對將這批學生交給特務機關,並以“培養出這些青年軍官十分不易,如果不教育過來就草率辦理實在可惜”為理由,向蔣介石懇求將這批人員交由他親自負責“教育挽救”,得到了同意,從而使這批共產黨員得以成功獲救。
抗戰全面爆發後的1937年底,在南京的黃埔軍校校本部隨國民黨政府向西撤退,經過一年多的輾轉,於1939年初遷至成都市區,與成都的黃埔軍校成都分校即第三分校合併。
此後,黃埔軍校遷到成都,一直到國民黨敗退出大陸前沒再變更校址,歷時達11年。黃埔軍校在成都時期,為黃埔軍校在大陸培訓學員最多、校址未變時間最長的一個時期,也是該校在大陸培訓學員的最後一個時期,除短訓班外,共培訓第十四至第二十三期10期學生。
黃埔軍校遷到成都後,先後進行了一些較大的行政機構和人事調整,如將原成都分校北較場舊址改為校本部,學員總隊則分駐西較場、南較場、皇城遺址及市西郊草堂寺、青羊宮等地;在原有成都分校的基礎上,擴編了政治部,增設軍官教育隊,恢復原高等教育班,加設了戰術研究班、校尉官研究班、射擊訓練班、技術訓練班、特務長訓練班等。
1943年,教育長陳繼承調走,由陸軍大學教育長萬耀煌繼任;1944年春,軍校曾代訓兩期青年遠征軍教導團學員。1945年,軍校又撤銷總隊制。為方便管理,按照各總隊地址分為四個督練區,各設督練官一人,負責轉達校部命令及教學事宜。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國民黨軍隊裁員,黃埔軍校分散各地的分校及其學生相繼被合併、裁減。
1946年元旦,成都黃埔軍校改名為“陸軍軍官學校”,確定培養對象為國民黨軍基層幹部。2月,以第20期學生為各兵科普及教育實驗區,開始試行各兵科的綜合教育。4月中旬,原教育長萬耀煌調往湖北,由關麟徵繼任教育長。次年蔣介石辭去各軍校校長兼職後,關麟徵升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二任校長,並恢復總隊制。1949年9月7日,關麟徵調任國民黨陸軍總司令。9月20日,黃埔一期生張耀明繼任校長。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大西南。與此同時,中共四川地下黨組織———中共四川省臨時工作委員會和中共川西邊臨時工作委員會積極配合解放大軍的軍事行動,派出地下工作人員打入軍校內部,對軍校官生進行策反。11月下旬,國民黨政府由重慶遷往成都。30日,重慶解放,同日,蔣介石退到成都,住北較場軍校校本部。這時,第二十三期學員還在學習期間,未到修業期滿,蔣介石強令第二十三期學員於12月4日倉猝畢業。另外,1949年11月,成都黃埔軍校組建第二十四期學生總隊,2000餘名學生於11月底應招入學,12月即隨二十三期起義。因為在校時間極短,故海峽兩岸均不把二十四期算作“一期”。
1949年12月13日,蔣介石登機飛往台灣。黃埔軍校在校學生在唐新民、徐幼常、姚國俊、李永中等人的率領下,於12月20日至27日期間,分別宣佈起義。參加軍校起義的有:4個學員總隊、1個勤務團、1個軍官訓練班、6個教導團及校本部各級教官、官佐,共計14000餘人。 [2] 

黃埔軍校成都分校校址考述

中正堂西面偏北80餘米處為黃埔樓,是一棟德式三層別墅,轎車可直接駛到樓梯處。建於軍校後期,是校負責人辦公和休息的地方。蔣介石每次來成都,常住在此樓的二樓。這座樓又稱軍校官邸或西樓、洋樓,軍校師生習慣稱作“黃埔樓”。
在中正堂正東,原建有辦公樓宿舍等建築。軍校學生宿舍集中在校區東南和西南兩個角上。軍械庫設在校區西北角上。與中正堂前二校門平行成直線,正東方向約300米處是軍校東門。這個便門靠近東院家屬區,門外即是菜市場,因此由這道門出入的多是教職員工和家屬。
中正堂之後不遠處便是北城牆。“成都分校”錄取的學員多是當時川軍整編後的下級軍官,約有一兩千人。為了便於訓練及野外演習,就在北門及老西門之間的城牆上開了一個專用的城門。原成都分校副主任彭武揚獨出心裁,命名此門為“存正門”。
緊鄰“存正門”外,有一座橫跨府河的木質橋,名曰萬福橋,在當時是原成都北門與老西門之間的交通要道。因為是進出成都城區的要道,橋頭兩端有一些小店,其中有一家是後來店名大震的“陳麻婆豆腐”。
北較場校區,主要標誌性建築還有圖書館、軍醫院、三民台、武民堂、新生社樓、浴室、水塔、燈塔等。常駐單位有校本部所屬各處、各機關和三個步兵總隊、勤務團團部及警衞連隊、軍醫院等。
黃埔第23期時,緊靠中正堂廣場東邊是第1總隊步兵大隊駐地,以東為訓導地、督練區辦公樓、部分機關、電影教室、劈刺教練場、醫院、浴室等。中正堂廣場以西為黃埔樓校長辦公廳、教育處等機關、圖書館、特種教室及陳列室大樓、總理紀念室及校史陳列室、新生俱樂部、武民堂等。
西較場位於成都市城區西部,清代之後,西較場南部歷來為駐軍之所。1935年蔣介石來成都時,將“軍事委員會特務團”設立於此地,後為黃埔軍校校區之一。軍校第23期時為第1總隊駐地。西較場的大門較為簡陋,門左有一大牆壁,在軍校後期用油漆寫有“明恥”兩個特大的字。西較場有一“介壽堂”,是住在這裏的學生總隊集會的地方。西較場南面和西面是城牆,城牆拐角處有個便門,可通青羊宮軍械庫、工兵器材庫和工兵科架橋訓練場、爆破實驗場。大營門開在校區北側,常稱為北門。騎兵大隊馬廄的東面是東營門,門外是重機槍實彈射擊場,射擊場南邊是借倒塌的城牆改建的輜重科汽車駕駛訓練場的盤道,再向東是軍官宿舍。緊靠便門的西南城角處的“心理試驗場”,是一片碉堡羣。
在成都市西南,軍校還修建了雙流和新都兩個營地,通常各派駐校警衞團的一個連守衞。各期入伍生在這兩個營地受訓。緊鄰西較場的青羊宮內,有較大規模的軍械庫、工兵爆破實驗場以及架橋訓練場等。南較場是軍校眷屬區,軍校教官及員工宿舍也多在此地。
軍校的教室,一般分為大小兩種教室。第23期時,全校共有大教室10多個,小教室共有40多個。黑板上邊是名譽校長蔣介石像,像上邊是“尊師重道”四個大字,後面牆上的四個大字是“良心責任”,這是對學生和教官分別提出的嚴格要求。一般説來,在教室內上課屬“學科”,在野外和操場訓練為“術科”。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