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圃飄色

鎖定
黃圃飄色,廣東省中山市民俗,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黃圃飄色始於明代,盛於清代和民國期間,其溯源自明末清初的木偶演變而成,每到農曆三月初三北帝誕,由童男女裝扮人物故事巡遊,稱為出會景、飄色等。黃圃飄色以其色芯小巧玲瓏、飄逸多姿、色彩多樣為特色,歷史悠久,原為神誕日祈福祭祀巡遊民間習俗,逐漸演變成歲時民間藝術習俗。 [2]  [4] 
2007年2月15日,黃圃飄色經中山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中山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7年6月18日,黃圃飄色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廣東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序號:X104。 [3]  [9] 
中文名
黃圃飄色
非遺編號
X104
非遺級別
省級
非遺類別
民俗
批准時間
2007年6月18日
申報地區
中山市黃圃鎮

黃圃飄色歷史淵源

黃圃飄色
黃圃飄色(5張)
據黃圃何氏族譜載,明朝洪武年間,安徽人何騰偉被派到廣東駐守,後到福建沿海剿賊,於明洪武年間(1378年)舉家定居於廣東中山黃圃三社、靈會、古樓三坊交界處的水井頭地方,同時引進福建木偶作閒時玩樂。明末清初時期,黃圃坊間興起廟會活動而槓抬北帝神像巡遊,祈求保佑安康太平,風調雨順。後因木神像呆板不靈活,人們在木神像頂支插一鐵條,上撐託一小童而連同神像扛託巡遊。至清朝康熙年間基本定型為把神像縮小塑造在細鋼條上,並附加一些鳥獸造型作襯托,鋼條上方支頂着一個小女童,下方安插於木櫃上,旁邊裝扮一小童作襯,從而組成一版“飄色”,由四個大人扛抬上街遊行。後來飄色人物內容由神像而擴展於歷史典故人物中去,並逐漸形成鋼條纖細,人物造型巧妙的藝術色梗,輔以小童裝扮,使色版悠揚飄逸而世代相傳。據鰲山村崗東坊嚴氏族譜載:康熙庚子年(1720年)正月坊間出色,有族人盜取扮色用的線紗裙為自己患痴呆女壓驚去邪。可見當時坊間對出遊飄色的道具已視作神聖之物。也引證了距今300年前黃圃已盛行飄色巡遊。
明末清初,黃圃盛行修建廟宇祠堂,其中觀音廟位於鼓樓坊的葫蘆崗山腰處,始建於康熙年間,距今約320年。至嘉慶年間,小欖鄉間父老到黃圃鼓樓坊反映,謂入夜後,從小欖可望見觀音廟門前的二盞燈籠仿如一雙虎眼直射小欖,導致幼童多有夭亡。從而提出願出資把觀音廟改建於山腳低處。遂於嘉慶戊寅年(1818年)移建觀音廟並鑄鐵鐘一口作證(此鍾現存報恩寺內——觀音廟前身)。鑑於此事,以後坊間出色,必帶幼童到觀音廟參拜保佑平安,此例一直相傳至今。
清朝光緒年間是黃圃飄色盛行之時。皆因此期北方戰亂頻繁,商家文人多移聚南方沿海一帶。黃圃地域寬廣,良田萬頃、豐衣足食。又因水網交錯而陸路不通,適於富豪聚居。其時鎮內商賈客雲集,煙賭館林立。地主豪紳各踞一方,常借各種誕期廟會喜慶之名出錢,請飄色助慶以顯聲勢,也促使坊間飄色藝人各出奇招裝制飄色,相互鬥勝。
清末民初,是黃圃“五古”民間活動興旺時期。三社、靈會、鼓樓三坊每二三年便聯合出色一次,崗東坊、北頭坊則熱衷於“扒龍船”。每三五年則“五古”聯合舉行“通鄉打大醮”,其時更是熱鬧非凡。一般選在“三月三”北帝誕期間,出飄色、扒龍船、唱西秦、燒炮,歡慶三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黃圃三坊飄色巡遊已形成一個規例的巡遊隊列,前面是醒獅開路,輔以七星旗牌匾、橫幅,秧歌、腰鼓隊、高蹺隊相隨,三個坊每天各出三版至四版飄色和一個八音鑼鼓櫃組成10至12版飄色參與巡遊,連續二三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出色”的經費來源,多數由坊間廟會以投燈形式籌集,一般利用觀音誕、北帝誕、“通鄉打大醮”會等設“丁、財、貴、壽”燈色,邀大户人家或追求信仰之人到場出資競投。此外還有部分個人資助和“田畝沙税”收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三坊出色經費主要由所屬的鎮二村、隊集體解決。
1962年至1994年期間,黃圃飄色被視為“四舊”而中斷33年,導致飄色文化幾被摧殘。幸有熱心之人把飄色道具文物收藏於生產隊隱蔽處,但也因年久失修而面目全非。
1994年初,原三坊飄色的老藝人及飄色熱心人士蘇照恩、劉伯康、劉國盛、王偉和、何篸、朱玉倫、王文等,自覺組成“復辦黃圃飄色籌委會”,使“三坊飄色”舊貌變新顏。同時籌建了一座300平方米建築面積的飄色館於葫蘆崗山下。鑑於復辦飄色的能力已超越“三坊”範圍,故把“三坊飄色”更名為“黃圃飄色”,出色日期也由“三月三”北帝誕改為秋高氣爽,適於巡遊活動的“國慶節”。
黃圃飄色自1994年得以復辦,使其瀕臨消失而迅速恢復發展。 [5] 

黃圃飄色民俗內容

黃圃飄色主要流程

傳統的黃面飄色,由色芯、色梗、色腳、色櫃等多個部組成。
色芯
每年的三月初三北帝誕前一兩個月,三社坊、靈會坊、古樓坊就在各自的坊中挑選色芯,色芯只能是在2、3歲、身高80公分、體重只有20斤左右的小女孩中產生,因為一生人大多數只能有一次機會被選上,而且,扮演飄色“色芯”出色,與民間祈求孩子長大有出色有着共通之處,因此,坊中符合條件的女孩子,都爭先扮演色芯。色芯挑選好後,要經過兩個月時間的訓練,訓練她們不畏高,不驚怕的膽量,讓她們慢慢適應出色時的需求。到了出色那一天,扮演色芯的女孩,集中到祠堂廟宇中進行化妝,每個坊都有專業的化妝師根據每板飄色的故事情節而為色芯進行化妝,而在飄色出巡時,色芯的旁邊通常有媽媽或小姨、祖母等相陪伴,讓扮演色芯的孩子放心演繹。
色梗
色梗是黃圃飄色的精髓所在。選擇長65釐米左右、直徑1.2—1.4釐米,含碳度適中的特殊鋼條,按特定形態、力學要求煅打成形,飄色藝人在此基礎上塑以人物鳥獸立體遮蔽鋼條,同時通過人物手足,鳥獸頭尾細小處露“鋒”顯巧。藝人在塑造藝術色梗時,先用紗紙包住鋼條,再按每板飄色故事的人物或鳥獸的要求用竹篾、紙樸專物扎制和粘成形,再用砂紙包裹後找按人物鳥獸神態用顏料着色,如果表面的是盔甲、武士服等,則用固體軟性顏料直接塗於人物服飾上而顯出栩栩如生的立體效果。 [6] 
每板藝術飄色通過包括選擇纖細而講究力學而成的鋼條、通過粘貼、扎作、繪畫、噴塗專業工藝塑造出立體人物鳥獸圖形。因為色梗要支撐色芯作巡遊,因此,整條色梗做好後,通常要以三倍的壓力進行測試,保證安全。
色腳
挑選8、9歲的孩子,根據每板飄色的故事情節所需進行扮相。色腳一般都是男孩子,與扮演色芯的女孩子相對應,以求“童男玉女”之意。但是,有些故事情節一定要女孩子的,也有由女孩子來扮演,比如在《呂布窺妝》中,作為色腳的貂嬋扮演者,就一定要是女孩子的了。
色櫃
用以承載色芯、色梗、色腳,因為出色時需要由4個人槓抬,一般用比較輕質的杉木製作,櫃高60釐米、長1.8米,寬65釐米,加上色硬、色腳、色芯等,全板飄色共重約140公斤。
黃圃飄色分為櫃式和袖式兩種
櫃式:
固定在色櫃底下的鋼條,通過色台伸出,以色腳有認袖作為遮掩,再輔以色梗,以支撐色芯;
袖式:
作為支撐的鋼條固定在色梗的底部。通過色腳的褲腳和衣袖伸出連接色梗,再支撐色芯。
當一切準備妥當,到了三月初三北帝誕這一天,三個坊的飄色就集中在一起進行出色巡遊,首先由兩隻獅子開路,接着有兩支繡有北斗七星的旗;接着是大頭牌,繡有“三坊飄色“字樣,1.2寬,高2米;跟着是橫幅,寬2.3米,高度60釐米,上書“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跟着是色標:繡着該飄色是哪個坊及飄色的名字,色標寬0.7米,高1.2米。跟着就是飄色,一板飄色一箇中國民間故事,每版飄色從色芯到面有3米高左右。然後,每隔4、5板飄色跟着一個鑼鼓櫃。還有腰鼓隊,秧歌隊,是高蹺隊,當時,三坊飄色是連續二天舉行的,每個坊每天都出3板飄色,一個鑼鼓櫃,因此,每次舉行飄色出巡,村民都可以欣賞到近27板飄色的精彩表演。
在飄色出巡時,每隔3、4板飄色就有一個鑼鼓櫃,鑼鼓櫃有一個掌板,一個打鈸,一個打鑼,2—3個吹嗩吶,2個人抬鑼鼓櫃,整個鑼鼓櫃共有7—8個人,情景十較為熱鬧。 [6] 

黃圃飄色道具製品

巡遊時所需的道具
1.最先開道的兩隻獅子;
2.兩支繡有北斗七星的旗;
3.大頭牌,繡有“三坊飄色“字樣,1.2寬,高2米;
4.橫幅,寬2.3米,高度60釐米,上書“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5.色標:繡着該飄色是哪個坊以及飄色的名字,色標寬0.7米,高1.2米;
6.飄色:一板飄色一箇中國民間故事,每板飄色由色芯、色梗、色櫃、色腳所組成。每板飄色從色芯到面有3米高左右,重量約有140公斤;
7.色槓:每板飄色由4個轎伕抬槓,每條色槓長約4米,用10—12釐米,用”有骨杉”做成;
8.每隔4、5板飄色跟着一個鑼鼓櫃,鑼鼓櫃以嗩吶、鑼鼓、鈸等道具為主。
飄色出巡時的角色
1.色芯每板飄色一個色芯:由年齡2歲左右、體重20斤、高約80釐米的小女孩,根據故事情節化妝扮演;
2.色腳:每板飄色有一個色腳:由年齡8歲左右的男孩根據故事情節化妝扮演;
3.鑼鼓櫃樂手:每隔4、5板飄色,就有一一個鑼鼓櫃,每個鑼鼓櫃有一個人掌板、一個人打鈸、一個人打鑼,2—3個人吹嗩吶,2個人抬鑼鼓櫃,整個鑼鼓櫃共有7—8個人;
4.轎伕:每板飄色均有4個轎伕抬着色櫃巡遊,轎伕一般以古代服裝統一打扮;
5.文巡武巡若干名,每次飄色出巡時,均有古裝打扮的文巡武巡相隨;
6.另有踩高蹺、打腰鼓、扭秧歌者各數十人。 [6] 

黃圃飄色傳承保護

黃圃飄色傳承價值

黃圃飄色保留了歷史上歲時民間藝術的精髓,是歲時節令、喜慶活動文明社會的傳統民間藝術,也是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追求藝術表現。 [2] 

黃圃飄色傳承狀況

但由於種種原因,目前黃圃飄色傳承困難重重,特別是藝術色梗塑造、伴奏等行當都面臨後繼乏人的困境,急需採取有效的保護和扶持措施。 [1] 

黃圃飄色傳承譜系

譜系列表
譜系表 譜系表
傳承人物
胡潔洪:
黃圃飄色光緒年間有民間藝人,從清末期間起,悉心研究黃面飄色的色梗藝術,擅長於飄色色梗藝術製作和造型設計,對飄色藝術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7] 
胡柏泉:
黃圃飄色民國時期的民間藝人,繼承父親胡潔洪製作色梗的技巧,對黃圃飄色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他所製作的飄色色梗被收藏於黃圃飄色館內。 [7] 
王偉和:
黃圃飄色解放前後的第二代民間藝人,長年參與黃圃飄色出色的技術操作、指導。 [7] 
蘇照恩:
蘇照恩,男,漢族,1948年6月出生,中山市黃圃鎮人,2008年被確定為廣東省省級非遺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10] 

黃圃飄色保護措施

2007年,中山市已經成立了黃圃飄色博物館和坦洲鹹水歌博物館,黃圃飄色博物館也將擴建新館。 [9] 
黃圃鎮培紅小學被中山市定為黃圃飄色傳承基地。 [11] 
黃圃鎮培紅小學聘請了黃圃飄色傳承人蘇照恩定期到學校為學生上課,讓學生更深入瞭解飄色文化。此外還對教師進行飄色傳統知識培訓,形成一支符合學校特色教育需要的藝術教師和校外輔導員隊伍。 [12] 

黃圃飄色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9年9月13日上午,“2019黃圃飄色文化節暨三社社區第六屆飄色文化藝術節”舉行,現場3萬名羣眾、線上30多萬網民共同分享飄色文化藝術盛宴。 [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