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嘴角鴞台灣亞種

鎖定
黃嘴角鴞台灣亞種(學名:Otus spilocephalus hambroecki):是黃嘴角鴞的亞種之一。小型鳥類,體長約20釐米。顏盤褐色,有暗褐色橫斑,邊緣黑褐色。眼黃色。有小的耳羽,內側黃褐色、外側黑褐色。眉至耳羽灰黃褐色,有黑褐色細斑。頭頂至後枕有粗黑色縱斑。環繞後頸有一道淡米黃色橫帶。背面大致為赤褐色,有深褐色細蟲蠹斑。尾羽赤褐色,約有7道深色橫帶,但不明顯。翼赤褐色,飛羽上有淺色斑。大覆羽常可見3個白斑。喉黃白色,有細橫紋。腹面淡灰褐色,密佈細褐色蟲蠹斑,有稀疏之黑褐色縱紋。上胸部顏色略深。喙淡黃色。跗蹠被羽,趾裸露黃褐色。 [1] 
主要棲息於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常綠闊葉林和混交林中,有時也到山腳林緣地帶。夜行性,在夜晚和黃昏活動,白天多躲藏在陰暗的樹葉叢間或洞穴中。以鼠類、蜥蜴、大的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
別    名
台灣黃嘴角鴞
台灣木葉鴞
中文學名
黃嘴角鴞台灣亞種
拉丁學名
Otus spilocephalus hambroecki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鴞形目
鴟鴞科
角鴞屬
黃嘴角鴞
亞    種
黃嘴角鴞台灣亞種
命名人及時間
Swinhoe, 1870

黃嘴角鴞台灣亞種外形特徵

黃嘴角鴞台灣亞種
黃嘴角鴞台灣亞種(10張)
黃嘴角鴞台灣亞種:耳羽簇相當顯著,顏色為棕褐色而具窄的黑色橫斑,面盤亦為棕褐色,橫斑黑色,下緣綴有白色。上體包括兩翅和尾上覆羽大都棕褐色,綴以黑褐色蟲蠹狀細紋;後頸無領圈或領圈不明顯;肩羽外翈白色,近尖端處黑色,並在肩部形成一道白色塊斑。小翼羽暗棕褐色,外翈有4道淺黃色斑。初級飛羽暗棕褐色,內翈近基處有淺黃色斑,外翈為淺棕栗色,除第一枚有淺栗色橫斑外,第二至第七枚有白色與栗色相間橫斑,其餘飛羽外翈栗色,內翈暗棕褐色;尾下覆羽暗棕栗色而有細小橫斑。尾棕栗色,有6道近黑色橫斑。下體灰棕褐色,有白色、淺黃白色、灰色和棕色等十分斑雜的蟲蠹狀細斑和暗色縱紋;腹中部近棕白色,到肛區為近白色,亦具灰褐色蟲蠹斑。
虹膜黃色,嘴角黃色,跗蹠灰黃褐色。 [2] 
台灣亞種為特有亞種。其它地緣關係最接近的亞種為華南亞種,形態上的差異,台灣亞種的後頸有明顯的淡色頸圈,腹面淡色;而華南亞種的後頸圈不明顯、腹面色較深且較斑駁。 [1] 

黃嘴角鴞台灣亞種棲息環境

棲息於中低海拔的闊葉林,自原始森林至人類開墾過的破碎次生林、果園、山區村落房舍周遭的庭院樹叢皆有,偏好枝葉茂密、中下層植被複雜的樹林。 [1] 

黃嘴角鴞台灣亞種生活習性

留鳥。夜行性,主要在夜晚和黃昏活動,白天多躲藏在陰暗的樹葉叢間或洞穴中。多單獨或成對活動。主要以鼠類、蜥蜴、大的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不僅在樹叢間飛行獵食,也會落至地面獵食。以昆蟲為主食,包括甲蟲類、蟑螂、直翅目、螳螂、蟬、蛾類等多類,此外尚有蜘蛛、蜈蚣、壁虎、小型鳥類包括紅頭穗鶥、綠繡眼等。獵食通常在植被密處進行,甚少停在明顯的枝頭,也完全不利用人類的燈光或電線杆,細節不詳。但有時會落到地面覓食,在陰雨天尤其明顯。 [1] 
停棲時選擇枝葉繁密的樹冠內層或中層,因此雖然鳴聲輕易可聞,卻非常不容易見到。非常好鳴,以鳴聲宣示領域,領域面積很小,在一段短短數公里的山路可接連聽到數只個體的鳴叫。常死於山中的鳥網,也偶爾會被山路上的車子輾斃。會避開人類,不喜停棲於明顯的枝頭或人造物。偶爾會進入森林內廢棄的房舍居住。完全夜行性,白天於林間或山坡灌叢隱密處休眠。 [1] 
雄鳥為清楚的鳴聲,連續上揚的雙音節高揚哨音,有規律週期,兩次之間約隔6~7秒,重複多次,可持續數十分鐘。雌鳥很少鳴叫,為輕柔的單音,用以與雄鳥呼應。有些個體對鳴聲回播有反應,但也有些無反應,調查時利用回播可提高所得只數。 [1] 

黃嘴角鴞台灣亞種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台灣全島中低海拔山地森林,離島無分佈。 [3] 

黃嘴角鴞台灣亞種繁殖方式

繁殖期在4-6月。通常營巢於天然樹洞或其它動物如啄木鳥廢棄的舊巢洞中,也會利用樹枝分叉處、斷落檳榔樹、巢箱,甚至地面繁殖。每窩產3-4枚卵,有時多至5枚和少至2枚。卵的大小為31-34mm×27-29mm,平均32mm×28mm。孵卵期約24至26天。幼鳥離巢天數自19至29天皆有。繁殖成功率(至少有1只幼鳥成功離巢)為80%。 [2]  [1] 

黃嘴角鴞台灣亞種亞種分化

黃嘴角鴞台灣亞種為黃嘴角鴞的亞種之一。 [3] 

黃嘴角鴞台灣亞種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4] 

黃嘴角鴞台灣亞種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4] 

黃嘴角鴞台灣亞種相關文化

otos 希臘文意指「有耳的鴞」,即「角鴞」。spilos 希臘文意指「斑點」;kephale 希臘文意指「頭」。學名全意為「頭部有斑點的角鴞」。亞種名 hambroecki 系紀念被鄭成功殺害的荷蘭在台傳教士 Anthonius Hambroeck。 [1] 
參考資料
  • 1.    劉小如,丁宗蘇,方偉宏等.《台灣鳥類志》:台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2010
  • 2.    趙正階.《中國鳥類志》上卷 (非雀形目):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年6月
  • 3.    Mountain Scops-owl (Otus spilocephalus)  .IBC Bird Collection[引用日期2014-05-15]
  • 4.    Otus spilocephalus  .The IUCN Red List.2013-02 [引用日期2014-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