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喉雀鶥

鎖定
黃喉雀鶥(學名:Schoeniparus cinereus)是雀眉科、擬希鶥屬小型鳥類,體長11-12釐米。頭頂淺黃色具黑色鱗狀斑,頭頂兩側各有一道黑色側冠紋,眉紋淺黃色、長而寬闊。上體灰綠色,兩翅和尾褐色而具淺黃色窄緣。下體淡黃色。特徵明顯,特別是長而寬闊的黑色側冠紋和淺黃色眉紋極為醒目,野外很容易認識。虹膜褐色或紅褐色,嘴角色或暗角褐色,下嘴帶灰色。腳紅褐色、肉色或肉黃色。 [1] 
黃喉雀鶥主要棲息於海拔1000-2000米的溝谷闊葉林和山林中,在林間空地、路邊和溪流附近的灌叢和竹叢中或在林緣灌叢和草叢中活動、覓食。主要以昆蟲為食,也吃植物果實和種子。分佈於中國、尼泊爾、不丹、盂加拉國等東喜馬拉雅山區、印度(阿薩姆、錫金)、緬甸北部和老撾北部。在中國分佈於雲南西北部貢山和西藏東南部。
(概述圖參考來源: [2] 
中文學名
黃喉雀鶥
拉丁學名
Schoeniparus cinere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雀眉科
擬希鶥屬
黃喉雀鶥
亞    種
[3] 
分佈區域
中國西南、緬甸、老撾等
命名者及年代
Blyth,1847
外文名
Yellow-throated Tit Babbler
同義學名
Alcippe cinerea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黃喉雀鶥形態特徵

黃喉雀鶥
黃喉雀鶥(10張)
雌雄羽色相似。額、頭頂至枕淺黃色或灰綠色,各羽均具黑色羽緣在頭頂形成黑色鱗狀斑或淺黃色縱紋。頭頂兩側各有一條寬的黑色側冠紋,從額基一直延伸到後頸,其終端在上背形成若干黑色縱紋。在黑色側冠紋下面有一條長而寬闊的淡黃色眉紋,從嘴基一直到後枕側。貫眼紋黑色、頰淡黃色,羽端綴黑色,耳覆羽呈黑色與灰色或黑色與灰黃色相雜狀。上體灰橄欖綠色,兩翅和尾亦為灰橄欖綠色,羽緣淺黃色。頦、喉和其餘下體淡黃色,頸側和兩脅綴橄欖色。 [1] 
虹膜褐色或紅褐色,嘴角色或暗角褐色,下嘴帶灰色。腳紅褐色、肉色或肉黃色。 [1] 
大小量度<br>
性別
體重
體長
嘴峯
跗蹠
雄性
8-13克
102-115毫米
8.5-10.5毫米
50-56毫米
41-48毫米
19-22毫米
雌性
8-10克
104-114毫米
9-10.5毫米
49-55毫米
39-47毫米
18-21毫米 [1] 

黃喉雀鶥棲息環境

黃喉雀鶥主要棲息於海拔1000-2000米的溝谷闊葉林和山林中,在林間空地、路邊和溪流附近的灌叢和竹叢中或在林緣灌叢和草叢中活動、覓食。 [1] 

黃喉雀鶥生活習性

習性:留鳥。多成對或成數只的小羣活動。有時也與其他活動於植被中下層的小型鳥類混羣。主要以昆蟲為食,也吃植物果實和種子。 [1]  [4] 
叫聲:叫聲低沉,似“欺普、欺普”。 [1]  低音的chip或chip-chip叫聲及柔聲吱叫。鳴聲為下滑的高音顫音。 [5] 

黃喉雀鶥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尼泊爾、不丹、盂加拉國等東喜馬拉雅山區、印度(阿薩姆、錫金)、緬甸北部和老撾北部。在中國分佈於雲南西北部貢山和西藏東南部。 [1] 
黃喉雀鶥分佈圖 黃喉雀鶥分佈圖

黃喉雀鶥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營巢于山地森林或竹林中,巢多置於竹叢或灌叢中。巢呈深杯狀或球形。主要由竹葉、草和根等構成,內墊有細根和竹葉。有時巢內和巢外還有少量苔蘚。每窩產卵2-4枚,卵白色、被有少許淡赭色或赭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18毫米×14毫米。 [1] 

黃喉雀鶥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8年 ver 3.1)——無危(LC)。 [6]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7] 
已被鳥類生活國際(Bird Life Intemationd)列入全球瀕危鳥類名錄。 [1] 
  • 種羣現狀
黃喉雀鶥在中國分佈區域狹窄。種羣數量稀少,不常見。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