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南鄉

鎖定
楠溪江上游。在建的省道223線貫穿全鄉, 鄉政府所在地距縣城約80公里,下轄17個行政村,97個村民小組,2129户,全鄉耕地面積4005.9畝,山場面積23萬畝,毛竹面積4.7萬畝,林木蓄積量達34.7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91%,素有“竹鄉”、“林鄉”之稱,1980年被定為浙江省重點林業基地。
中文名
黃南鄉
地理位置
位於永嘉縣北部
面    積
總面積152平方公里
電話區號
0577
郵政編碼
325100
人口數量
8653人
車牌代碼
浙C

黃南鄉基本概況

黃南鄉風景 黃南鄉風景
黃南是革命老區,素有永嘉北大門之稱。這裏的居民勤勞樸實熱情,過着男耕女織、與世無爭的田園生活。這裏的環境以“村古、竹秀、水清、瀑多、谷深”見長,有林坑古村等旅遊景點,是個旅遊、休閒、探險、攝影、考古的好去處。
2006年全鄉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2100萬元,年均增長8%;農業產值1860 萬元,年均增長7.7%;財政總收入285萬元,年均增長3 %;農民人均純收入2319元,年均增長10%。 [1] 

黃南鄉下轄村莊

黃南鄉下屬共17個行政村,具體如下: [2] 
道基村
碧油坑村
霄嶺村
理只村

黃南鄉經濟建設

黃南鄉耕地面積僅4000.5畝,山場面積23萬畝,毛竹面積4.7萬畝,林木蓄積量達34.7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91%。是浙江省實施“100個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程”重點鄉鎮之一。黃南鄉從該鄉實際出發,開發特色資源,促進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2006年全鄉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2100萬元,年增長8%;農業產值1860萬元,年增長7.7%;財政税收收入159萬元,年增長3%;農民人均純收入3910元,年增長10%,全鄉經濟發展和鄉村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
黃南鄉立足效益農業,培育三大基地:
(1) 筍竹兩用基地。潘塘村的筍竹兩用示範基地1000畝已改造成功,竹產業發展勢態良好;
(2) 高山楊梅基地。在霄嶺、岙頭、道基等村培育了晚育楊梅基地達1500畝,黃南鄉正在籌建楊梅合作社,將楊梅包裝上市、打造品牌;
(3) 山羊養殖基地。黃南鄉發展了潘塘、道基等村養羊專業户共35户,最多的户已有羊130多隻,全鄉2006年底存欄數為2000多頭。
黃南鄉立足山區特色,開發兩大資源:
(1) 開發水資源,經過努力,投資1.2億元裝機容量為1.6萬千瓦的黃山溪水電站已投入發電,使黃南鄉上坳、王山、道基等7個村的集體經濟收入顯著提高。
黃南鄉 黃南鄉
(2) 開發旅遊資源。黃南鄉依據境內村古、竹秀、潭多、巖奇等資源優勢,推出生態遊和古村遊相結合的旅遊新理念。即利用境內山勢峻峭壁立,奇峯怪石處處優美,竹海蒼蒼莽莽,峽谷瀑布飛瀉,溪潭環環相扣,碧水潺潺長流等生態自然景觀推出野外野營基地和森林觀光遊線,做好生態遊。同時憑藉古村落羣內典型的山地林區宗族血緣村落建築,推出農家樂旅遊,做好古村遊。為了將發展旅遊業和增加農民收入結合起來,鄉政府除了加大各方面的宣傳外,還引導農民創辦各類農家客棧29家,共有牀鋪283張。一年的遊客接待量約為2萬人次左右,年營業額達到150萬元左右,使景區居民的收入得到了實質性的提高。 [3] 

黃南鄉公共事業

交通道路:
41省道黃南段路面硬化工程已全部完成,深龍、霄嶺等15個行政村的康莊工程已完成。投資120萬元的深龍村新亭橋重建工作已全面完成。
自來水工程:
全鄉17個行政村都已用上了自來水,全鄉羣眾基本都能夠喝上清潔、衞生的山水;
電力建設:
在村村通電的基礎上,潘塘、上坳、巖門下、深龍、李莊等17個村都先後完成了用電標準村建設;
環境衞生整治:
通過宣傳,深入實施“十村示範、百村整治”工程,對全鄉各村的環境衞生進行了大整治。黃南鄉全面啓動7個村的村莊整治建設。投入資金46萬元新建文化活動場所10處;投入資金104萬元,建造環保公廁13座;建造污水處理池5處,安放排污管6000餘米,建造鄉級垃圾中轉站一個,村級垃圾中轉站10個。與此同時,配置了160餘個垃圾桶;完成農户改廁243户。黃南鄉已順利通過市級生態鄉及省級生態鄉的驗收。黃南、霄嶺、深龍、大學等村通過市級村莊整治驗收,其中深龍村、霄嶺村通過省級村莊整治驗收。 [3] 

黃南鄉風景名勝

林坑風景區
黃南鄉林坑風景區 黃南鄉林坑風景區
林坑位於黃南鄉境內。林坑人絕大部分姓毛,已有700多年建村歷史。相傳最早的時候由林姓居住,後來不知何故,林姓人家與附近道基村的毛姓易址,毛姓人家在林坑生息繁衍下來。
林坑最初是因為香港鳳凰衞視副台長,號稱“中國航拍第一人”的趙羣力,在此地不幸殉職而聲名大振,從不知名的小山村轉為驢友們熱衷的旅遊熱點。
林坑並非徒有虛名,這裏擁有楠溪江保存最完整的山地民居。它們都有100年以上的歷史,而其中最古老的一座木屋早已超過200年。
造型玲瓏剔透的木屋掩映在青山綠水中,古樸自然。依山而建的民居,錯落有致,和諧統一。村中小橋流水人家,炊煙裊裊,白雲時而繚繞,讓人不知身處何處。 [4] 

黃南鄉城鎮建設

黃南鄉按照“一核、一線、一片”的總體規劃,以改善羣眾居住環境為目的,實施二大工程,全力打造永嘉北大門。黃南鄉實施“人口遷移工程”。一方面是下山移民,將高山邊遠村及自然村村民遷移到行政村或41省道旁。如:西山村分散在14個自然村的71户305人順利遷到了41省道旁的移民新村,並建起新房119間,成功實現了異地脱貧。大學上凹自然村31户、98人也已遷入41省道邊的移民點居住。將碧油坑村烏龍坑自然村18户58人移到上塘移民新村居住;潘塘大巖自然村7户26人移到深龍公路邊居住。另一方面鼓勵農民走出去,到沿江集鎮企業就業。黃南鄉外出務工勞動力達3000人左右,這些農民年人均收入超10000元,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強大經濟後盾。
配套設施
1.交通道路。41省道黃南段路面硬化工程已全部完成,深龍、霄嶺等15個行政村的康莊工程已完成,餘下的嶺背、理只2個行政村已在進行路基、路面改造。投資120萬元的深龍村新亭橋重建工作已全面完成。
2.自來水工程。全鄉17個行政村都已用上了自來水,全鄉羣眾基本都能夠喝上清潔、衞生的水;
3.電力建設。在村村通電的基礎上,潘塘、上坳、巖門下、深龍、李莊等17個村都先後完成了用電標準村建設;
4.環境衞生整治。通過宣傳,深入實施“十村示範、百村整治”工程,對全鄉各村的環境衞生進行了大整治。
黃南鄉全面啓動7個村的村莊整治建設。投入資金46萬元新建文化活動場所10處;投入資金104萬元,建造環保公廁13座;建造污水處理池5處,安放排污管6000餘米,建造鄉級垃圾中轉站一個,村級垃圾中轉站10個。與此同時,配置了160餘個垃圾桶;完成農户改廁243户。黃南鄉已順利通過市級生態鄉及省級生態鄉的驗收。黃南、霄嶺、深龍、大學等村通過市級村莊整治驗收,其中深龍村、霄嶺村通過省級村莊整治驗收。

黃南鄉旅遊資源

黃南鄉 黃南鄉
黃南鄉景區以林坑古村落為代表,各周邊村莊有以下景點:暨家寨、古楓、黃南村、黃南樓橋、黃南溪、李家坑、林坑村、上坳村、上坳寨牆、趙羣力紀念館、龍窩、撞水潭、鐵墩巖、三瀑三潭、守望麥田、竹林水塘、碧坑源瀑布、雙將巖、仙人巖、龍潭坑、水簾洞、雌雄巖、開口巖、獅子賞月、子母峯。
黃南鄉旅遊主要以林坑古村落為主, 2007年度獲得省級星級農家樂稱號,客遊量平均以10%的速度增長,2007年林坑平均一年接待遊客150批次、 5萬人次左右,為農户增收近20萬元。在縣委、政府領導的指導下,黃南鄉建設完成了各項旅遊設施:包括寨門1座、衞生公廁1座、步遊道2000m等。同時要求村民以自力更生為主,創辦餐館、居住客棧,已接待各方來客。已接待約2萬人次。
黃南鄉深龍暨家寨位於永嘉縣的北部,楠溪江源頭景區入口處。這裏山高林密,瀑多谷深,古木多樣,翠竹幽深,海撥較高,天然氧吧,是炎夏避署的好地方。公共建築很少,這裏優美的自然景觀,又保存了大量與自然生態高度和諧的山地林區建築。與楠溪江中游平原地帶的古村落相比差異較大,是十分難得的保存完整的山地林區村落建築的典型。村落內除保留古建築、古寨牆、古道路溝渠、古樹外,還保留着一些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有山地林區特點的傳統日用器物。另外還保存有濃郁的婚、喪、嫁、娶等傳統民俗文化,這些為後人提供了珍貴的實證材料。
黃南鄉以“堅持富民強鄉,全力構建森林生態休閒旅遊名鄉”為工作重點,着力完善生態旅遊配套建設,增強旅遊業對我鄉經濟的帶動力,通過發展旅遊業富民增收的同時,連帶傳統種職業、畜牧業及服務產業的發展,進一步實現村民脱貧增收的富民計劃。就林坑古村落而言,平均一年接待遊客150批次、 5萬人次左右,為農户增收近20萬元。在全面加強農家樂的配套建設之後,遊客量將有望提高150%,從旅遊業、傳統農業、第三服務業等全面實現農民增收,進一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農民收入提高200%,帶動全鄉發展特色經濟。
參考資料